在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只有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江林和骄傲、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的杨永丽还没有戴上红领巾。受志愿军叔叔和班主任冯老师的希望和教导,全班学生开始热心帮助江林和杨永丽。他们找江林来做氧气试验,先引起他学习的兴趣,再慢慢帮助他培养学习习惯。当杨永丽烫伤脚不能来上课的时候,他们帮助她补功课,使她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考试。同学们真诚地帮助感动了江林和杨永丽,江林和杨永丽开始转变了,暑假里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暑假很快过去了,五甲班全体同学升入六年级,江林和杨永丽终于被接受入队了。[1]
梁惠明演员赵维勤???配音中队长。被志愿军叔叔的希望打动,带领全班同学帮助江林和杨永丽进步。帮助江林温习功课,找他来做氧气实验。带头帮助烫伤脚不能上课的杨永丽补习功课。江林演员李锡祥 ??配音调皮捣蛋。学习较差。梁惠明帮助他温习功课,他却假装肚子疼,跑出去捉麻雀。自告奋勇做氧气实验却被同学们拒绝。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有了很大进步。杨永丽演员??张筠英???配音娇气不合群,多才多艺。常和同学吵闹。因烫伤脚不能上课,得到同学们帮助补功课,思想开始有所转变,暑假里还主动号召同学们帮助妈妈生病的江林做家务。展开全部名称
领唱
作词
作曲
合唱
让我们荡起双桨刘惠芳,王玉芳乔羽刘炽北京少年广播合唱团,长春红领巾合唱团电影《祖国的花朵》海报
当时电影厂成立了儿童片摄制组。导演严恭、副导演苏里和摄制组的全体成员都准备就绪了,于是就商量着筹拍第一部校园题材影片,大伙儿各抒己见。确定了剧本和拍摄地点后,摄制组分成几个小组,全都跑到北京市的小学里选拔小演员。挑选小演员的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因为要代表中国儿童的形象,不但形象要好,学习成绩也要优异。摄制组的同志们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所有小学,精挑细选出了几十个孩子。电影《祖国的花朵》海报
小演员的人选确定后,影片紧锣密鼓地拍摄了。除了在室内取景外,摄制组还跑到北京的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拍摄画面。但就在北海公园的一次拍摄过程中,一个小女孩突然从船上掉进水里,幸亏工作人员反应迅速,及时把她救了上来。因为这事儿,落水女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参加影片的拍摄了。摄制组的同志们好说歹说,做孩子家长工作,他们才好不容易同意。中国的电影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设备陈旧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又十分匮乏。拍摄《祖国的花朵》时,摄制组要求,一个镜头最多只能拍3至4个画面。多拍不行,因为当时的胶片都是用外汇买来的,胶片对于摄制组来说弥足珍贵,浪费不得。
1955年上映。
祖国的花朵[祖国的花朵]
作为新中国早期的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具有相当意义上的代表性。其代表性还在于它已经显现出颇具时代性的一些思维模式,包括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设置。以至于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儿童片和儿童小说中依然延续着这种模式。影片树立得“好孩子帮助有缺点的孩子”、“先进生帮助后进生”的“转变型”的创作思路,成为后来许多少年儿童电影效仿的榜样。(《温州日报》评)影片以志愿军杨志平为小学生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报效祖国作为开头结尾,意在突出政治教化、英雄楷模对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但纵观整个影片,杨永丽、江林由后进变先进的转变并非政治教化的感召,而是在两个落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遇到重大阻碍时,伙伴们的热心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孩子们相互善意地扶持、影响才是落后学生转变的根本动因。对自古传承下来的朴实善意的民间互助观的演绎,令影片呈现出世俗生活的温情。 (《电影文学》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