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是中国传统文化吗
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2006年5月20日,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高跷的历史演变,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吗?
是中国人发明的。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古文献为据:“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晋人郭璞注释为:“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清人吴任臣注释为:“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xi(同屣)跷”。两种注释都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扎在脚上的长脚人。《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问世。这又是源于图腾崇拜的补充。不仅如此,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的腿上绑扎着长木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这当是“图腾崇拜说”“宗教仪式说”的又一佐证。
高跷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另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从杂技向扮戏的演变——高跷不同时代的名称,说明它从杂技表演向扮演戏曲人物的演变。魏晋前后的“乔人”是从图腾崇拜向杂技的过渡,高超的惊人之技艺,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演性形式。隋唐时的高跷从叫作“长跷伎”名称中,可知它已是娱乐性表演形式。南宋临安灯节中“踏跷”和“村田乐”“扑蝴蝶”一起出现,说明已成为民间舞蹈。明清文献记载,高跷常与秧歌结合扮演戏曲人物,叫作“高跷秧歌”。如《京都风俗志》载:“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跷秧歌'”。现在京津一带的高跷多属此类,演员12名,分扮陀头,小二格、渔、樵、耕、读等人物,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等戏曲人物。表演又有文、武跷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跷强调个人技巧,如“单腿跳”“扑虎”“劈叉”以及“越障碍”“跳高桌”等。北京房山张谢村名为“登云会”的高跷,其木跷长140厘米,技艺精湛的演员可后屈一腿,只用单跷从四张叠起的高桌上一跃而下。
踩高跷有什么来历?
高跷的来历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http://www.zsfx.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96
高跷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
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高跷的由来?
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古文献为据:“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晋人郭璞注释为:“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清人吴任臣注释为:“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xi(同屣)跷”。两种注释都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扎在脚上的长脚人。《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问世。这又是源于图腾崇拜的补充。不仅如此,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的腿上绑扎着长木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这当是“图腾崇拜说”“宗教仪式说”的又一佐证。 高跷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另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诸艺集粹 从杂技向扮戏的演变――高跷不同时代的名称,说明它从杂技表演向扮演戏曲人物的演变。魏晋前后的“乔人”是从图腾崇拜向杂技的过渡,高超的惊人之技艺,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演性形式。隋唐时的高跷从叫作“长跷伎”名称中,可知它已是娱乐性表演形式。南宋临安灯节中“踏跷”和“村田乐”“扑蝴蝶”一起出现,说明已成为民间舞蹈。明清文献记载,高跷常与秧歌结合扮演戏曲人物,叫作“高跷秧歌”。如《京都风俗志》载:“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跷秧歌'”。现在京津一带的高跷多属此类,演员12名,分扮陀头,小二格、渔、樵、耕、读等人物,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等戏曲人物。表演又有文、武跷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跷强调个人技巧,如“单腿跳”“扑虎”“劈叉”以及“越障碍”“跳高桌”等。北京房山张谢村名为“登云会”的高跷,其木跷长140厘米,技艺精湛的演员可后屈一腿,只用单跷从四张叠起的高桌上一跃而下。 其他地区的高跷各有所长,所用木跷高低不同,用于技巧表演的多在l米左右,最高的跷可达2米,但多用于走和简单的表演。伴奏乐器有两类,一类如京津高跷,锣鼓四件(腰鼓、手锣各二),自敲自舞并为全队表演伴奏。另一类用大鼓大钹等打击乐伴奏,音量大,气氛热烈,如河北、山东高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作惊险表演:最下层的舞者踩跷,共用肩扛起两根长木棍,中层的舞者不踩跷站在木棍上,他们肩上还站着扮演《白蛇传》的三名演员,或是站着一名舞弄小花伞的儿童,最下层的演员还能缓步向前移动。河南嵩县的“托装”是高跷与“肘阁”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所谓“肘阁”,是表演者把一铁制的特殊道具绑扎于身,另把一二名儿童稳扎在道具的上端,犹如用手托起,形成两层或三层的各种戏剧人物造型,名目繁多,如“金钱豹”“丑三打柴”等。该地“托装”的舞者脚下踩着木跷,上面有一二儿童,其表演及道具制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吉林省有什么风俗
吉林当地特色风俗:1、秧歌东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江城的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2、踩高跷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吉林地区也很盛行。流行于我们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踩高跷的表演艺术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基础,除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的大场外,还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3、龙舞“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龙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东北,群众把龙舞归于秧歌范畴,习惯称之为“耍龙灯”。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耍龙灯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掏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其艺术特点是气魄宏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但无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龙成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要节庆期间,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4、跑旱船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渔翁做解缆绳等模拟动作,渔妇乘船前行,二人轻荡漫舞。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5、狮子舞“狮子舞”是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现在,我们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吉林节庆活动:吉林省的地方节日性活动很多,以“长春电影节”、“长春汽车博览会”、“吉林市雾淞冰雪节”、“通化人参节”等较有影响。两年一次的电影节在八月中下旬举行,每次电影节都有海内外电影界名星及大腕参加,备受瞩目。汽车博览会和人参节则以招商活动为主。雾淞节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举行,因为只有这时才是观赏雾淞奇景的最佳时机。1、雾凇冰雪节:时间:每年1月份以观赏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为主,节庆活动时间约1个月。期间举办盛大的东北大秧歌会,松花江上放河灯、彩灯,五彩缤纷的彩船游江会,焰火晚会,国际及全国性的滑冰滑雪及冰球赛事,各种大型的商品定货、洽谈会和旅游产品交易会以及冰灯、冰雕游园盛会。目前,雾凇冰雪节已举办五届。2、北山庙会:素负盛名,向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誉。北山寺庙具有佛、道、儒三教圆融共处的特点。每年进入夏历四月,庙会接连而来:四月初八佛诞节、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其中以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最为热闹。自康熙三十年建药王庙,就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庙会。近年来,庙会更是盛况空前,每年游人都在30万以上。庙会期间,香烟缭绕,钟磬齐鸣,男女信士虔诚礼拜。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山下有马戏杂技表演,卫生知识展览宣传。国营商店、私营企业、个人摊床百货杂陈。各种风味小吃比比皆是。北山庙会已是东北最大的民俗旅游节会。3、江面捕鱼:时间:每年隆冬季节地点:松花江或松花湖上简介:到吉林市旅游有一个活动很值得参与,那就是在冬季的江面上捕鱼。首先要为出江捕鱼的渔民们敬壮行酒,之后跟随30多艘渔船同时出江捕鱼。在捕鱼现场,开江鱼欢腾跳跃,您可以体验渔民喜获丰收的快乐。捕鱼结束后,可以在爱林度假渔港湖边搭建8个灶台,与捕捞的开江鱼和洁净湖水为原料,用原始的烹饪方式制作“江水炖江鱼”。
如何制作高跷
竹棍或者木棍(注意强度),在合适的高度装上一个脚踩的板子,粘牢绑紧。
高跷多为木质,分高跷(长跷)和矮跷(短跷),高跷高达3尺左右,矮跷1尺左右。高跷制作非常简便,一般采用的是比较结实的直径为6厘米左右的长型柱状木棍制作,长通常约1.60米左右(长也可根据要求而定),踏脚板宽为0.10米,离地面高度一般为0.20米左右(可根据高、矮跷确定离地面高度),脚踩板绑在小腿上。高跷也可以采用竹子制作,踏脚棍用铁丝绑在适当的地方,其它要求与木制高跷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
制作范例: 1.高跷铁罐
设计思路:从我国传统节日游戏“踩高跷”得到的灵感,制作小朋友可以安全游戏的玩教具。既能发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还能锻炼小朋友的平衡能力和冒险精神。
制作方法:选取一定的材料可以代替传统的高跷,并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所以是用绳索固定在“高跷”上,让小朋友能够安稳的站在高跷上,并且能够自己控制自己脚下的高跷往前移动。 材料选择:罐头铁罐。因为铁罐比较坚硬,足够支撑小朋友的体重 制作过程:
(1)选取两个同样大的铁罐,
在每个铁罐的两侧用大铁钉扎两个对称的孔;
(2)选取一段稍粗的尼龙绳,根据小朋友的身高,结成同样长的两段,每段绳相当于小朋友腿长的两倍。
(3)把尼龙绳的两端分别穿进铁罐两侧的孔中,在罐体内打结,完成。
玩教方法:让小朋友们踩着铁罐,拉着铁罐上的尼龙绳,控制自己的脚步,看谁走得远
脚踩高跷制作方法
高跷的来历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道具选料
高跷道具简单,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
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一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 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斯里兰卡有哪些风俗?
斯里兰卡人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鸡肉,菜多放咖哩、辣椒、椰子油、味道辛辣、浓烈,一般习惯用手抓食进餐,但上层和外交场合使用刀叉。斯里兰卡人有喝上午茶和下午茶的习惯,爱吃甜食。 气候、服装:斯里兰卡属热带气候,科伦坡的气温在23.9℃-30℃间.通常在平地的气温在28℃-29℃,在较高之地,如Nuwara Eliya(海拔高度2,000米)则在10.8℃-20.1℃间,是相当著名的避暑胜地,像Kandy的高地都市气温通常在19.9℃-28.8℃,随季节之不同,气温皆略有变化.一般来说各地湿度皆超过75%,在东北的干燥区为120毫米的降雨量,在西南的多湿带降雨量在240-480毫米之间,5-9月(西南),12-2月(东北)为二个季风期,虽不是整日下雨,但各地皆湿润多雨.在服装方面,夏季以质轻易洗的最好.棉质较人造纤维质的好,若到较高的观光胜地则须穿羊毛制的衣服.一般男性的服装为衬衫、长裤,若要至公司拜访或参加重要场合才须戴领带及穿深色质轻的西装,女性只须备一些休闲服及正式的套装即够应付一切场合.斯民族服装为:男人穿长袖紧口短褂,下身着沙龙,一般为白色;妇女上身穿短袖紧身短褂,下身裹以彩色沙丽。男女一般均穿拖鞋,不穿袜子。斯举行典礼仪式通常不用剪彩,一般以点油灯表示庆贺。斯人以摇头形式表示同意。结婚习惯由女方出钱。 在公共酒吧或饭店限定只能在11:00-14:00及17:00-23:00喝酒,大多数旅馆都遵照这项规定.观光客进入佛教或印度教寺必须脱鞋、帽,如拟捐献,可放入寺庙的供奉箱内, 必须注意不可进入印度教寺庙的圣殿.小费:一般餐厅都会加算10%的服务费,故不需另付小费.饭店服务员帮忙提行李时,应酌给5-10卢比的小费.
斯里兰卡有哪些风俗
斯里兰卡人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鸡肉,菜多放咖哩、辣椒、椰子油、味道辛辣、浓烈,一般习惯用手抓食进餐,但上层和外交场合使用刀叉。斯里兰卡人有喝上午茶和下午茶的习惯,爱吃甜食。 气候、服装:斯里兰卡属热带气候,科伦坡的气温在23.9℃-30℃间.通常在平地的气温在28℃-29℃,在较高之地,如Nuwara Eliya(海拔高度2,000米)则在10.8℃-20.1℃间,是相当著名的避暑胜地,像Kandy的高地都市气温通常在19.9℃-28.8℃,随季节之不同,气温皆略有变化.一般来说各地湿度皆超过75%,在东北的干燥区为120毫米的降雨量,在西南的多湿带降雨量在240-480毫米之间,5-9月(西南),12-2月(东北)为二个季风期,虽不是整日下雨,但各地皆湿润多雨.在服装方面,夏季以质轻易洗的最好.棉质较人造纤维质的好,若到较高的观光胜地则须穿羊毛制的衣服.一般男性的服装为衬衫、长裤,若要至公司拜访或参加重要场合才须戴领带及穿深色质轻的西装,女性只须备一些休闲服及正式的套装即够应付一切场合.斯民族服装为:男人穿长袖紧口短褂,下身着沙龙,一般为白色;妇女上身穿短袖紧身短褂,下身裹以彩色沙丽。男女一般均穿拖鞋,不穿袜子。斯举行典礼仪式通常不用剪彩,一般以点油灯表示庆贺。斯人以摇头形式表示同意。结婚习惯由女方出钱。 在公共酒吧或饭店限定只能在11:00-14:00及17:00-23:00喝酒,大多数旅馆都遵照这项规定.观光客进入佛教或印度教寺必须脱鞋、帽,如拟捐献,可放入寺庙的供奉箱内, 必须注意不可进入印度教寺庙的圣殿.小费:一般餐厅都会加算10%的服务费,故不需另付小费.饭店服务员帮忙提行李时,应酌给5-10卢比的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