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破坏地震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叫什么
破坏性地震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叫( 极震区 )。地震时,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地震】1,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2,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剧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3,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4,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一次破坏地震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叫什么?
破坏性地震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叫( 极震区 )。地震时,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地震】1,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2,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剧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3,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4,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什么?
宏观震中。地震时,人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结果和4次现场考察记录,认为:地震的宏观震中及破裂起始点位于同一地点。即布喀达坂峰东南3km处,与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资料确定的微观震中基本一致。扩展资料:对地震的命名,我国和世界各国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按照地震部门对所发生地震确定的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而命名,通常按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顺序排列,不允许在工作中按个人的愿望和需要而定。宏观震中大多数落入距微观震中 35km范围内 ,占统计样本的 880 % ,我们将这一范围作为震后快速判定可能宏观震中位置的重点区域 ;其余地震的宏观震中则落入距微观震中 35~75km范围内 ,我们将这一区域作为判定可能宏观震中位置的分析区域;为了便于参照周围地区的构造空间分布特征,取距微观震中 1 0 0km区域为参考区域。结果表明发震断裂总体走向为近东西 ,断层产状近于直立 ;地貌位错显示出纯左旋剪切性质 ,带少量逆冲分量,最大左旋位移达4.5m同震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20km宽度一般为6~15m在宏观震中区地裂缝变形带最大宽度可达300~400m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震中
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什么?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称为极震区。极震区--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 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发生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用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发生地震时,不同地区地面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不同 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极震区就是地面遭受影响破坏的程度最大的地区 这个地区往往是地震震中区。不同震级的地震极震区烈度大小不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也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由震中区向周围减小。地震烈度最大是12度。就不同地区而言,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和地质构造有关。每一次地震就震中区烈度大小也不同。震中区的烈度主要取决于地震震级大小和震源深浅。一般来说地震震级小,震源深,极震区烈度较小。唐山大地震震级大 极震区烈度达12度。地震使震中区建筑物完全破坏,地面形成巨大的地裂缝。
一次破坏性地震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叫
一次破坏性地震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叫极震区。
发生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用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发生地震时,不同地区地面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不同。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极震区就是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最大的地区,这个地区往往是地震震中区。不同震级的地震极震区烈度大小不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也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地震烈度由震中区向周围减小。地震烈度最大是12度。
就不同地区而言,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和地质构造有关。每一次地震就震中区而言,烈度大小也不同。震中区的烈度主要取决于地震震级大小和震源深浅。一般来说地震震级小,震源深,极震区烈度较小。唐山大地震震级大、震源浅,极震区烈度达12度。地震使震中区建筑物几乎完全破坏,地面还形成巨大的地裂缝。汶川地震震中区(极震区)烈度达11度,烈度11度的区域超过2400平方千米。
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震中距: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震源距: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根据距离,地震可分为3种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扩展资料震源参数测定1.从地震波记录测定或估计震源参数时,除利用体波记录外,也可利用面波记录。一般采用波谱分析或理论地震图方法进行分析。2.用波谱分析法时,一般是先求出震源参数同理论震源波谱的某些特征量之间的联系,然后用傅里叶分析法从地震记录求出观测的震源波谱和相应的特征量,再根据上述联系推算震源参数。3.用理论地震图方法时,可用尝试法先假定一些震源参数,并选定地球结构参数,然后计算出观测点的理论地震图,再同该点的观测地震图对比,根据二者是否符合再确定实际的震源参数。4.也可利用适当的最优化的反演方法,直接求出与观测量拟合最好的震源参数,而不要反复尝试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源深度百度百科-震源距百度百科-震中距百度百科-震中百度百科-震源
地震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啊?
地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扩展资料地震的类型: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二、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共分为几个等级? 如何区别每个等级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震级与极震区烈度有什么关系?
地震烈度高低与震级大小关系密切,震级越大,烈度越高。对于发生在地下10~30公里深处的地震,震级与极震区烈度大致有如下对应关系:地震烈度高低还与震源深浅密切相关,对于震级相同的地震,震源浅则极震区烈度高,但影响范围较小;震源深则极震区烈度低,但影响范围较大。另外,地下岩层中断裂纵横、岩石破碎、土质松软、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和建筑物不耐震的地区,发生中、小地震也会造成严重灾害,出现很高的地震烈度;而地下岩层完整坚固、土层结实、地下水位较深和建筑物按抗震建筑规范设计建设的地区,地震时地震烈度一般较低,即使发生大地震,也不致于造成惨重的灾祸。
震级与烈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有关地震的描述中,我们常常看到“震级”和“烈度”这样两个概念,如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震级8.0级,最大烈度11度。详细了解这两个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地震的强弱、影响等有关情况是十分必要的。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其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俗称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共分9个等级。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 000倍。也就是说,1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 000个5级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 000颗二次大战时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由此可见,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地震越小的震级,发生的次数越多。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的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1次。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里氏震级分类震源附近地震效应<M3弱震通常不被感知,但(仪器)可记录M3~M4.5有感地震可以感知,但很少造成破坏M4.5~M6.0中强震对构建良好的建筑最多可造成破坏,在小范围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可造成大的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M6.0~M7.9强震可造成100千米范围内的严重破坏>M8特大地震可造成1 000千米范围的严重破坏。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通常,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烈度一般分为12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烈度在地面上的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现象其他震害现象Ⅰ无感Ⅱ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Ⅲ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门、窗轻微作响悬挂物微动Ⅳ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门、窗作响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Ⅴ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有檐瓦掉落,个别屋顶烟囱掉砖不稳定器物摇动或翻倒Ⅵ多数人站立不稳,少数人惊逃户外损坏——墙体出现裂缝,檐瓦掉落,少数屋顶烟囱裂缝、掉落河岸和松软土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有的独立砖烟囱轻度裂缝Ⅶ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小修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河岸出现坍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地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Ⅷ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中等破坏——结构破坏,需要修复才能使用干硬土上亦出现裂缝;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严重破坏;树梢折断;房屋破坏导致人畜伤亡Ⅸ多数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严重破坏——结构严重破坏,局部倒塌,修复困难干硬土上出现许多地方有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滑坡坍方常见;独立烟囱许多倒塌(续表)烈度在地面上的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现象其他震害现象Ⅹ行动的人摔倒大多数倒塌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独立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Ⅺ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定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普遍倒塌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大量山崩滑坡Ⅻ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注:表中数量词,个别为10%以下;“少数”为10%~15%;“多数”为50%~70%;“大多数”为70%~90%;普遍为90%以上。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至5度了。知识点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什么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称为极震区。极震区--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 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发生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用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发生地震时,不同地区地面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不同 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极震区就是地面遭受影响破坏的程度最大的地区 这个地区往往是地震震中区。不同震级的地震极震区烈度大小不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也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由震中区向周围减小。地震烈度最大是12度。就不同地区而言,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和地质构造有关。每一次地震就震中区烈度大小也不同。震中区的烈度主要取决于地震震级大小和震源深浅。一般来说地震震级小,震源深,极震区烈度较小。唐山大地震震级大 极震区烈度达12度。地震使震中区建筑物完全破坏,地面形成巨大的地裂缝。
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称为什么?
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称为极震区。
1、极震区--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
2、发生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用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发生地震时,不同地区地面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不同。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极震区就是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最大的地区,这个地区往往是地震震中区。不同震级的地震极震区烈度大小不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也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地震烈度由震中区向周围减小。地震烈度最大是12度。
3、就不同地区而言,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和地质构造有关。每一次地震就震中区而言,烈度大小也不同。震中区的烈度主要取决于地震震级大小和震源深浅。一般来说地震震级小,震源深,极震区烈度较小。唐山大地震震级大、震源浅,极震区烈度达12度。地震使震中区建筑物几乎完全破坏,地面还形成巨大的地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