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圻的个人生活
1969年,王学圻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孙昌宁并确定了恋爱关系。1971年7月,两人登记结婚。婚后于1973年11月,育有一子,名王大庆。后由于孙昌宁经常到国外出差,王学圻工作较忙,双方平时很少联络,感情逐渐淡漠,并且双方性格差异较大,经常发生争吵。两人感情已经破裂,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所以起诉要求离婚并分割夫妻两人共同财产。 2010年3月,王学圻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结婚39年的妻子离婚,北京市西城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2011年6月22日上午,王学圻在二度提起离婚诉讼后,最终在北京西城法院达成调解协议,双方自愿解除长达40年的婚姻关系。 2012年9月2日,博主南唐遗少在其博客曝光一组王学圻儿媳与3岁孙子的照片。王学圻的儿子王大庆已经成家立业,儿媳范霞曾经是名模特。
孙昌宁的婚姻家庭
1969年,王学圻经人介绍认识了孙昌宁并确定恋爱关系。1971年7月,两人登记结婚,婚后于1973年11月,育有一子名王大庆。 2010年3月末,王学圻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妻子离婚。王学圻在起诉书中称:由于孙昌宁经常到国外出差,王学圻工作较忙,双方平时很少联络,感情逐渐淡漠,并且,双方性格差异较大,经常发生争吵。自1998年至2006年的八年时间里,孙昌宁在国外工作,2006年被告回国后双方分居至今。王学圻认为双方之间的感情已破裂,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故诉至法院,要求与孙昌宁离婚并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对离婚一事,孙昌宁则拒绝给媒体任何回应。 2011年6月22日上午,在王学圻二度提起离婚诉讼后,经过北京西城法院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自愿解除长达40年的婚姻关系。23日记者获悉,王学圻同意向结婚40载的结发妻子孙女士支付200万元“分手费”。 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夫妻首次提起的离婚诉讼纠纷中,如果被告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法院一般不会判决二人离婚,主要是考虑到夫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存在修复可能。但在当事人再次提起离婚诉讼后,说明夫妻感情已基本破裂、很难修复。如果不能调解,法院一般也会判决解除双方婚姻关系。
王大庆的简介
王大庆,1969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著两部,教材一部,译著三部,译文一篇。代表作《本与末——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设过“世界上古史”、 “古希腊历史与文化”等多门课程。曾赴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作短期学术交流。
孙昌宁的当事人说法
王学圻在此前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是“四海为家”的人,儿子从英国留学回来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生活。王学圻虽然在演艺事业上成绩斐然,但在面对媒体时却甚少提及家庭,总以“这个问题不好谈,怕对她不好,她年龄也大了”来回避,他透露“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人”。对于离婚一事,王学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有点无奈,“离婚这件事情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们团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况。”在谈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时,平时团里的同事都会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啊,老是一个人。”人家那是工作啊,她的工作我也可以去,悉尼四年,加拿大四年,我又放不下这边的工作,再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一般我就拍戏,在剧组挺好。据悉,因妻子长年在国外工作,王学圻早就习惯了一个人。他称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扫房间、收拾屋子,然后开着越野车,漫无目的地在六环路上狂奔。平时吃饭在部队食堂,想吃点可口的饭菜或者赶上过年的时候,就去好友张黎家蹭饭,因为他们家做饭好吃。王学圻称他和妻子一年只有几天时间能在一起,感情必然越来越淡。而且演员这个职业也会给妻子带来压力,比如拍吻戏等,对方心里肯定会不舒服。这样的婚姻状况,分开了对两个人都好。王学圻感慨,他这一辈子只有事业,惟一觉得愧疚的就是对儿子,在一声叹息之后,王学圻又笑了,好在儿子长大了,比以前好了很多。 王学圻坦言,离婚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之所以拖到今天,是因为孙昌宁的父亲一直在生病。对离婚一事,王学圻的妻子孙昌宁则拒绝给媒体任何回应。 王学圻曾对媒体感慨,他这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只有事业,唯一觉得愧疚的就是对儿子王大庆。“我的儿子直到现在性格都很拘谨,是我造成的,有一次我看他表现童年的作品,一看就明白他的童年是怎么过的,我一直对他的关心不够。”但面对离婚,小时候被王学圻当战士一样管的王大庆却力撑父亲:“我觉得现在跟我爸更像朋友,我俩可以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也会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王大庆透露,他小时候和父亲的相处并不这么融洽、温馨,常常还因调皮被王学圻带回家“教训”,但因为特殊家庭的关系,王大庆其实总觉得他们家就他和他爸两个人:“我的家庭是个特殊的家庭,我母亲是外交部文化参赞,基本都在国外工作。我父亲工作很忙,我们家就我跟我爸两个人,他是个好爸爸。”
文学是什么意思?
1、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为社会经济服务。 2、 相关书籍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3、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4、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高等院校里一种学科,包括新闻与传播,汉语言学等小类。
文学怎样分类
文学按照体裁分为四大类:诗、散文、戏剧、小说。1、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2、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3、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4、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扩展资料:文学的价值: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精神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服务的手段。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