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罗浮宫金字塔作文450字
意外的收获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很多的意外,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意想不到的人会为你带来悲伤,快乐,亦或是收获。
但是,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这句话是错不了的。
“下午有空,再和他们练一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嗯?再说吧,今天下午有数学爱心,作业也很多,改天吧!”我烦躁地应道。作业永远是那么的繁忙,时间像是干海绵,怎么都挤不出水来,我哪还有空管什么发明比赛。
时间飞快,晃一晃就到了比赛的那天。也是那天,我才知道什么是军临城下。
舞台上的追光灯是那么的刺眼,追的我无处可逃,台下的观众是那么的寂静,黑压压的一片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望了望身旁的队友,他们也以同一种眼神望了望我。评委的眼神是那么的犀利,咄咄逼人……
比赛结果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管怎么样,都没想到我们就那么轻易地被淘汰了。人靠衣装马靠鞍,作品本来就很好,只是因为我们的原因——我们没有花时间在这件事上,我们在这件事上没有用心,我们……我好像明白了当时的眼神代表着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在比赛后才后悔的,早在我们登上赛台,全场的焦点聚集在我们的身上时,我们就后悔了,就知道时间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就知道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其实,你们还是有收获的。”一直静默的老师突然开口道。
“收获?”我们异口同声。
“一个意外的收获。”
“嗯?什么?”
“你们现在后悔了吗?”
哦,我们付出了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机会,意外的收获了一个生活的真理。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正文 五、把自己变成男人的习惯
沈宏非先生说过一段话,原文我忘记了,但大概意思记得,是说男人拿下女人要比女人拿下男人难多了。沈的论证大致是这样的,男人要拿下女人,得给她买礼物,带她去吃饭,还得哄她,给她制造浪漫和惊喜,到最后,这个女人还不一定乐意;而女人拿下男人则相对容易,只要衣服一脱,就差不多了。大多数已婚妇女都成功地把一个男人“拿”到了床上,但是,却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能白头到老善始善终。曾经的深情恍如隔世,红颜未老恩先绝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女人来说,如果不指望一个男人能爱她一辈子,那么又何苦非要嫁给他呢?也许有很多女人会说,哦,我并不指望他能爱我一辈子,我只要他爱我的时候爱我,不爱我的时候放手就好。这样说的女人,如果不是涉世未深,就是沧海桑田都已历炼过。但多数女人,并不希望年轻的时候爱上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时候,又与这个男人吻别。那样的情节编到电影里,赚的是观众的眼泪,但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掉的每一滴眼泪可都是我们自己的了。很早的时候读过一部《蓬皮杜夫人回忆录》,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人。在她的回忆录中,她坦率地写到自己所经历的多次情感危机——“因为围绕在国王身边的男人都想把最美的女人送给国王以取悦他,而国王本人也很容易陷入爱河”。蓬皮杜夫人对此备感焦虑,她感慨自己的一生必须像基督徒一样,不停地拼搏无法停歇,直到一位宫廷女官劝慰她:“无论国王多么喜欢新鲜的女人,他都已经习惯了你这里的楼梯,他喜欢在你这里上上下下”。那一刻,蓬皮杜夫人感到释然——你可能比我年轻比我漂亮还为国王生下了后代,但我却是国王的“习惯”。蓬皮杜夫人自1745年开始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这段感情一直维持到1764年她去世,她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并不把目光完全盯牢国王——她兴建了埃弗勒宫,即今日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资助出版了《百科全书》。在她的关心下,法国的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伏尔泰的著名悲剧《唐克雷蒂》就是献给她的。她一方面使自己成为国王的“习惯”,另一方面她不停地做这做那,不动声色地吸引着国王的注意力,那些《百科全书》、《唐克雷蒂》、爱丽舍宫至少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子,使她不致因整天想着她的那些情感危机,而变成一个焦躁变态喜怒无常的女人。我常常建议那些情感备受折磨的已婚女人去读读《蓬皮杜夫人回忆录》——不是说不要去责怪男人移情别恋,而是说既然你已经遇到这样的男人,而你又割舍不掉,那么你只好向蓬皮杜夫人学习,情场如战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然话说回来,假如你该做的都做了,但你的那个男人却不如路易十五那样念旧,那么你至少还给自己留了一片天地,在那片天地里不是还有《百科全书》、《唐克雷蒂》、爱丽舍宫吗?
名人传贝多芬遗嘱主要内容
贝多芬进入异常孤独寂寞时期后,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他的耳朵完全聋了,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为了抚慰苦痛的心灵,贝多芬从静谧的自然汲取养料,并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到他的侄子身上。他不断地给侄子写信,教育他,宽恕他,但侄子是个十足的浪子,贝多芬最终没有得到他期待的亲人的爱戴。 这时他定下遗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出来。”或许这这是一种解脱方法,面对残酷的命运,不能改变,起码能逃避。但贝多芬那对音乐的热爱的不可驯服的力量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或译作米开朗琪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基于这一点,作者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广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寻起贝多芬的传奇,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撞击。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古今中外名人的遗书收集。
心理的自杀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潜意识。
自杀是由被抑制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潜意识欲望驱迫引发的结果。
幸福的人决不会自杀,只有那些潜意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不幸的人才会自杀,得不到满足的潜意识欲望乃是自杀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自杀从本质上说乃是人们濒临失控到了极致所产生的行为,没有人愿意失去控制,没有人愿意像个傀儡一样左移右动、前行后转都在外界的掌控之中,当人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要不要继续活下去成了自己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当人们的生活被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控制住而自身无法解脱时,自杀也就见怪不怪了。
所有自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他无法忍受不能得到这些满足但他求得这些满足的手段却被现实无情地予以剥夺,结果复杂理性为逃避精神面临崩溃的痛苦与不幸,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返求于内求助理性典范,将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要求转向自身,以终结自身生命的方式解脱痛苦求得生命冲动的最后满足。这就是自杀的机制。
自杀的人写遗书本身也是一种濒临失控到了极致所发生的能量的宣泄,是其努力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