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石

时间:2023-06-01 20:17:23编辑:优化君

据明《襄阳郡志》记载:“匾山在县南十里,其形匾,故名。”《襄阳市地名志》描述,扁山位于襄阳城南5.5公里处,面积约6平方公里,因山脊狭长,故得名。扁山古称匾山,主峰海拔高度为459米,是襄阳市区最高峰,号称“襄阳第一峰”。另有说法扁山旧称柳子山,过去在扁山与万山之间还设有柳子关。[1]

扁山之南峰为次峰,海拔424.5米,北峰为主峰,两峰之间距离约为千米,山梁海拔在400米以上。据考证,六亿年前新元古代时期的震旦系形成了这里的山脊,危石耸立,岩壁陡峭,那岩石像天外飞石、像海豚冲天、似雄鹰展翅、如猛虎下山,千姿百态。山势东峭西陡、南缓北秀。层层岩石含有锰、石灰石、煤等,是个宝山。

由次峰向北,羊肠小道穿梭岩间,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峻。行数百米,有块巨岩悬空,岩平如观景台,称为玉担石,近来登山者在石上刻出所谓“卧佛石”的字迹。山梁竖起的铁塔,电缆跨山而过,通往襄城西部。

北峰(即主峰),远望北方,人顿时豁然开朗。襄阳古城风光秀丽,鸭绿的汉江像飘逸的绸带,融入天际,公路、铁路、水路把“南船北马”变为当今的“鄂西北交通枢纽”。

遥望东方桐柏山系的大洪山余脉,那鹿门山是孟浩然、皮日休、庞德公的隐居地。纵览西南大巴山系的荆山支脉,山峦连绵,千峰竞秀,荆楚风光,气象万千。俯瞰北坡,有襄樊战役遗存的战壕垒石,还有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修建的避暑休闲养生的“洋人堂”遗址。

站在主峰观云海、看日出、评彩霞,感慨山不高,但集奇、险、秀、峻于一峰。极目远眺,气势磅礴,锦绣河山,天地一色。俯视众山小,湖泊如镜,风景如画,我们尽情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不正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登望楚山最高顶》景象吗?“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站在这里,见湖泊(襄城渭水水库)如镜,水天一色,风景如画。

玉担石

在扁山的山脊上,有两块突出的巨石,一种传说是金黄小姐避难时挑上去的两捆柴,也有传说是玉担石,是真武修行时练恒心,每天把这两块石头从山脚下用扦担挑上山,第二天又把它担下来,日久终于修成正果。如果你过细看,每块石头上还有扦窝呢。[2]

景区风光

山边的路爬满浅黄色的鞭草,现出朵朵墨绿色的地衣。边有清水泉,泉水甘甜,清澈见底。山谷中有白的毒菇、黄的松菌、赤的灵芝、黑的木耳。何首乌藤依树而绕,野葡萄挂上树梢,枝繁叶茂的樟、楝、松、柏不断。据说,这里有近200种树,常见植物约300种,药材上百种。上山后,沿途山陡树稀,岩多草盛。当地农民讲,几十年前,这儿有虎有豹,至今西北坡还有老虎洞呢。史料记载,明朝时,这里每年把襄阳鹿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史引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唐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云:“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

(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广通志》载: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钦定四库全书》、《通鉴外纪》、《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志》中亦有详细记载。

故事古迹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而《绎史》、《路史》在乾隆的《钦定四库全书》中有详细记载。

据说伏羲陨落之后葬在南郡襄阳的岘山中。世人为了纪念这位远古的伟大帝王在襄阳的紫盖山上修建了石头建的伏羲庙,庙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庙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时香火一直十分兴盛,但世风日下,战乱不断。已升天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这一切,心中痛惜,化为凡人下届点播世人。但是当时在伏羲庙的一位年轻人不仅不领情还对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气引来一阵天罡雷风,刮倒了紫盖山上的伏羲庙。从此伏羲庙又化为砂石散落山中。而庙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边群山间,并化为一座山峰,因为这座山是伏羲庙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称为匾山,后讹音为扁山。石像也同时飞落到南边化为一座山峰,因为此山奇险陡峭故俗称尖山。

太昊与伏羲

关于太昊伏羲氏,此说始于刘歆,他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皞说成一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徐旭生先生认为“太昊在后来与伏羲成了一个人,是齐鲁学者综合整理的结果。”

实际上伏羲、太

原非一人。

伏羲氏,又称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竹书纪年》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牺。”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所以他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渔猎经济时期的代表。太皞,亦作太皓,太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风姓,居陈(今河南淮阳),传曾以龙为官名。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等国即其后代。自刘歆把太皞、伏羲合一体后,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将其列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皞伏羲氏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迹于雷泽,生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仰观天象,制嫁娶,取牺牲以充庖厨,造书契以代结绳,画八卦,都陈(宛丘,今河南淮阳古有宛丘),“葬南郡,在襄阳”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襄阳乃伏羲)。[1]

上一篇:金菊奖

下一篇:复旦大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