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纳粹政权的第三帝国(Das Dritterecich 1933-1945)命名,标志是北欧古文字“鲁纳”(Rune)中的“狼之钩”(wolfsangel),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吓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为是捕狼陷阱的标志。在15世纪的农民反抗德国国君麾下雇佣兵的战斗中,被作为起义军的标志,尽管它曾经在历史上的公元1618-1648的”30年战争”中以“残暴专制之章'('Zeichen der Willkür')而闻名,但是仍然被看做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 1935年3月19日:
希特勒正式批准成立纳粹党的军事组织-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T)
1935年9月:
帝国师师徽
驻扎慕尼黑的党卫队“德意志”旗队在Reichspartietag 领取了部队的军旗正式成军。1936年9月:
在纽伦堡纳粹党代会上,驻汉堡的党卫队“日耳曼”旗队领取了部队军旗军旗正式成军。
1938年9月:
驻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党卫队“元首”旗队在Reichspartietag领取了部队的军旗正式成军。
1939年
德国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
德国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但当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团扩编为师级建制,“帝国”师居于第二的位置,参加了白色方案-入侵波兰;黄色方案-入侵法国及低地国家;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台风行动-莫斯科战役;堡垒行动-库尔斯克战役;守望莱茵行动-突出部战役;春醒行动-维也纳战役等战役。最初的“德意志”旗队是从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巴伐利亚党卫队警察部队发展而来。第二个“日耳曼”旗队在第二年8月组建,由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指挥。第三个“元首”旗队也于1938年3月在维也纳组建。
1939年10月,党卫军占领军(SS-VerfüngsTruppe,准军事警察部队)建立,由保罗·豪塞尔(Paul Hausser)指挥。所有这三个团都参加了波兰战役,其中“德意志”旗队归属“肯普夫”装甲师,“日耳曼”旗队归属第十四军,“元首”旗队归属第三军。
进攻波兰时,该师的名称是“武装党卫队特别机动”。波兰战役后,这些部队被送到东普鲁士组建了一个满员快速步兵师“德意志”师,这个师配置了包括重武器、火炮、迫击炮、机枪、反坦克炮以及侦察摩托部队、战斗工兵部队、通讯部队和支援部队(如医疗、文职、炊事等),在当时已是相当不错了。
“德意志”师在第十军指挥下参加了入侵荷兰的战斗。1940年5月13日,“德意志”师和其他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利用荷军在德国空军猛烈轰炸下陷入极度混乱和惊慌之机,快速突入荷军防线后方,与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伞兵会合,并14日攻占鹿特丹,荷兰女王搭乘英军驱逐舰逃往英国。5月15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宣布投降。
此后,该师归属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von Kliest)装甲集群横穿比利时。5月18日,装甲集群到达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亚眠。5月20日,亚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镇阿布维尔也于同日失守。德军随即北上,从后面攻击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
荷兰和比利时的战斗结束后,该师被派往马其诺防线佯攻,目的是将法军牢牢牵制在工事中,防止他们逃跑。此后,“德意志”师参加了突破法军运河防线的战斗,并协同其他德军部队向巴黎挺进。到战役结束时,“德意志”师已打到了西班牙边境一带。法国战役后,“日耳曼”旗队和其他一些党卫军部队调离SS-VT并组建了党卫军的另一支王牌劲旅——党卫军“维京”师。作为补偿,SS-VT从党卫军“骷髅”师得到一个营的补充。为避免“德意志”和“大德意志”混淆,该师改名为“帝国”(Reich)。于是,“帝国”师的传奇开始了。7月19日:乔治·克普勒、保罗·豪塞尔和约瑟夫·迪特里希三人在柏林国会大厦里举行的祝捷会上,同获骑士十字勋章。
巴尔干作战法国战役后,该师参加了入侵英国的准备。随着“海狮计划”的取消,德军的兵力逐渐向东部转移。“帝国师”在1941年3月移防罗马尼亚,准备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1941年4月,“帝国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夺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五十万意大利军队打了六个月,损失63,000人,寸土未得;德国人用了14天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甚至德军还因为推进太快把意大利人面前的道路也堵塞了。)
败于苏联该师在结束巴尔干作战后移驻波兰,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巴巴罗萨”计划。“帝国师”作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参加了入侵俄国的作战,在叶利尼亚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中都表现的很不错。它也是目标直指莫斯科的“台风”作战的先头部队之一。1941年11月,“帝国师”到达莫斯科郊外,成了德军在俄国推进极限的见证人。但就在俄国首都在望的时候,恶劣的天气、巨大的人员和装备的损失以及一场声势浩大的苏军冬季攻势结束了该师继续推进的努力。伴随着一场场血腥的、伤亡极大的、逐步后撤的防御作战,该师战斗力渐渐耗尽。最后他们被撤出前线,送往法国以重新整编成一个装甲掷弹兵师。但该师的一部分留在了东线,被称为“奥斯腾多夫Ostendorf”战斗群,该部在前线一直战斗到1942年6月被送往法国与师主力会合为止。
重整旗鼓1942年11月,该师的一部分参加了在土伦夺取法国舰队的尝试。不久之后,该师又更名为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掷弹兵师。
1943年早期,“帝国师”回到了东线,参加哈尔科夫反击战,是拯救了濒于崩溃的战线的功臣之一。重夺哈尔科夫后,该师与其它兄弟部队一起准备参加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帝国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南的推进十分成功,深入苏军战线达40英里,但最终仍未能达到合围苏军的既定目标。随着会战的中止,它与其它一些武装党卫队师团一起被调出前线。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后,“帝国师”又一次被运往西方整编,这回成了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师。在后方整编的同时,该师还在前线留下了一个战斗群,被称为“帝国”战斗群,尽管正式名称应该是“兰姆丁Lammerding战斗群”。该师在西方整编的同时还参加了在法国的反游击队作战。
最后岁月1943年冬季到1944年初,另一场大规模苏军冬季攻势在战线中央包围了一些德军单位,“帝国”战斗群也是其中之一。但与斯大林格勒不同,保尔·豪塞尔( Paul Hausser)(他也是“帝国师”首任师长)的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军替他们解了围。随后该战斗群被运往法国与师主力会合,在东线残存的一些部队组成了“魏丁格(Weidinger)”战斗群并且从 Proskurow 一路撤退到特诺普(Tarnopol)。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开始时,“帝国师”作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之一为将盟军赶下大海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卡昂和圣洛周围的苦战使盟军前进受阻,但该师伤亡也很大。在成功地夺回蒙坦Mortain之后,该师开始后撤,因为迹象已经显示它和其它许多部队一起落入了被称为“法来兹口袋(Falises Pocket)的包围圈。多亏了该师和党卫军第九“霍亨斯陶芬”装甲师的共同努力,撑开了袋口,很大一部分德军才得以向东冲出包围圈。在那之后,该师撤过塞纳河,然后又撤到“西墙”(即原来的齐格菲防线)之后。稍加休整后,第2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师参加了1944年12月的阿登战役。突破美军防线后,该师向前猛攻,但就在肉眼能看见马斯河的地方,攻势被增援的美军制止住了。随着美军逐渐的反攻,又一步步地向后退却。经历这次失败之后,该师回到德国本土进行人员和装备的补充,随后参加了德军在二次大战中的最后一次攻势作战,目标是夺回布达佩斯,但在匈牙利的这次行动同样受挫于苏军强大的兵力。之后,该师先后在德累斯顿、布拉格、维也纳作战,一直到战争结束。该师大部分人员设法向西开进,直至向美军投降。
武装党卫队上将保罗·豪塞尔(Paul Hausser), 10.19.39 - 10.14.41
武装党卫队上将维尔赫姆·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 10.14.41- 12.31.41
武装党卫队上将马蒂亚斯·克林赫斯特坎普(Matthias Kleinheisterkamp), 12.31.41 - 4.19.42
武装党卫队上将乔治·克普勒(George Keppler), 4.19.42 - 2.10.43
武装党卫队少将赫尔伯特·瓦尔(Herbert-Ernst Vahl), 2.10.43 - 3.18.43
武装党卫队上校库特·布瑞萨克(Kurt Brasack), 3.18.43 - 3.29.43
武装党卫队上将瓦尔特·克鲁格(Walter Krüger), 3.29.43 - 10.23.43
武装党卫队中将海茵茨·兰姆丁(Heinz Lammerding), 10.23.43 - 7.24.44
武装党卫队上校克里斯丁·坦森(Christian Tychsen), 7.24.44 - 7.28.44
武装党卫队少将奥托·鲍姆(Otto Baum), 7.28.44 - 10.23.44
武装党卫队中将海茵茨·兰姆(丁Heinz Lammerding), 10.23.44 - 1.20.45
武装党卫队上校卡尔·克劳斯(Karl Kreutz), 1.20.45 - 1.29.45
武装党卫队中将瓦尔纳·奥斯腾多夫(Werner Ostnedorff), 1.20.45 - 3.09.45
武装党卫队上校鲁道夫·勒曼(Rudolf Lehmann), 3.09.45 - 4.13.45
武装党卫队上校卡尔·克劳斯(Karl Kreutz), 4.13.45 - 5.08.45
1939年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东普鲁士”装甲战斗群和“肯夫”装甲师的下属部队,“德意志”旗队、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侦察营和炮兵营参与了此次战役,而“日耳曼尼亚”旗队则归属第14集团军。
1939年10月9日:
警卫旗队、““德意志“旗队、”日耳曼“旗队、“元首”旗队合并组建了党卫队特别机动师,首任师长为保罗·豪塞尔。
10月10日:波兰投降。
1940年3月:
首次冠以武装党卫队称号。
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法国。党卫队特别机动师主要向荷兰的鹿特丹和芝兰进攻。
5月12日:帝国师士兵在经过鹿特丹时误伤了德国空降部队司令斯图登特。
1940 年6月:
所向披靡的党卫队特别机动师一路经比利时、法国、巴黎,一直杀到法国-西班牙边境。
6月14日:巴黎不战而投降。
6月17日:该师俘虏三万法军。
6月22日:法国停战。
6月24日:法国正式宣布投降。
1940年7月:
作为占领军留驻法国。
7月19日:乔治·克普勒、保罗·豪塞尔和塞普·迪特里希三人在柏林国会大厦里举行的祝捷会上,同获骑士十字勋章。
1940年8月:
驻扎在法国比斯开湾附近,为“海狮计划”进行两栖登陆训练。
1940年9月-11月:
驻扎于法国Vesol。
1940年12月:
特别机动师所属“日耳曼”旗队加入到“日耳曼”师(即后来的维京师)的编制序列中,其留下的空缺由党卫队“骷髅”旗队(党卫队第11步兵团)填补。特别机动师短暂更名为党卫队“德意志”师。
1941年
1941年1月:
1月28日:师更名为党卫队“帝国”摩托化师。
1941年2月:
继续留驻法国。
1941年3月:
“帝国“师调往罗马尼亚为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做准备。
1941年4月:
4月6日:德国侵入南斯拉夫。“帝国“师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弗立茨·克林根伯格(Fritz Klingenberg )带着10名手下就占领了贝尔格莱德。
4月28日:英军在希腊投降。
1941年5月:
全师在奥地利北部的林茨(Linz)进行短期修整。不久就调往波兰,为即将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做准备。
1941年6月:
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帝国”配属于中央集团军群,全师总兵力19000人。
“帝国“师协助党卫队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 )于明斯克附近处死了920名波兰犹太人。
1941年7月:
7月2日:帝国师占领贝里西沃(Beresivo )。
7月7日:空前规模的基辅会战开始。
7月10日:帝国师在杰斯纳河(Desna )附近的叶利尼亚与苏军发生激战。
7月14日:占领高尔基(Gorki )。
1941年8月:
8月1-8日:帝国师击退了苏军在叶利尼亚的反击。
帝国师
8月8-31日:撤至斯摩棱斯克修整。
1941年9月:
9月4日:帝国师攻占索斯尼察(Sosnitza)。
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此役德军共俘获66.5万苏军。帝国师在战役中顶住了苏军在罗姆内地域的突围,为全歼基辅包围圈内的苏军立了大功。
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开始。
1941年10月:
10月14日:国防军第11步兵团编制被撤消,其成员被补充到“元首”团和“德意志”团。
10月15日:帝国师经激战后拿下了博罗季诺(Borodino )。
10月19日:帝国师已到达距莫斯科仅49英里的莫扎伊斯克(Mozhaisk )。
1941年11月:
继续向莫斯科挺进。从入侵苏联以来,经历一系列大战的帝国师已伤亡了7000人,占其战斗人员总数的60%。
1941年12月:
12月2日:筋疲力尽的帝国师在距莫斯科20英里的地方被苏军挡住。
12月5日:台风行动终止。苏军开始进行反攻。
1942年
1942年1月:
1月12日:帝国师在吉兹哈斯克(Gzhatsk)击退了苏军的反击。
1月29日:“元首”团全团仅剩29人,几乎全军覆没。
1942年2月-3月:
在Istra、Rusa和Rzhev一线进行防御。1月-3月间,帝国师又伤亡了4000人。
1942年4月:
大伤元气的帝国师大部分被调回德国和法国进行补充和修整。在法国,帝国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帝国师仍留在苏联的部队组成了“奥斯腾多夫”(Ostendorf)战斗群,部署于Rzhev。
4月20日:帝国师下辖的党卫队第11步兵团被冠以“兰格马克”(Langermarck )荣誉称号。
1942年5月:
在德国修整。
1942年6月:
帝国师在德国修整。“奥斯腾多夫”战斗群返德并回归帝国师建制。
1942年7月:
继续在德国修整。
1942年8月-9月:
驻防法国西部
1942年10月:
驻防法国西部。帝国师重新命名为党卫队“帝国”装甲掷弹兵师。
1942年11月:
驻防法国西部。
11月27日:帝国师部分部队紧急赶往土伦港以阻止法国海军舰队凿沉其舰船。
1942年12月:
驻防法国西部。
1943年
1943年1月:
驻防法国西部。
1943年2月:
与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进行激战。
2月15日: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党卫队装甲军军长保罗·豪塞尔决定放弃哈尔科夫。
2月19日-3月1日:帝国师连同骷髅师对苏军第6集团军发起进攻。
1943年3月:
在哈尔科夫,党卫队装甲军(由警卫旗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组成)给苏军以重创,不仅重新夺回哈尔科夫,而且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岌岌可危的南方战线稳定下来。
3月18日:党卫队装甲军重新占领别尔哥罗德(Belgorod)。
1943年4月:
帝国师抽调部分军官到新组建的党卫队第3“日耳曼人”装甲军(Germanisches)。
1943年5月:
帝国师下辖的“兰格马克”摩托车营转属党卫队“兰格马克”志愿者突击旅(SS-Freiwilligen Sturmbrigade Langermarck)
1943年6月:
帝国师进行重编,党卫队“兰格马克”步兵团被调走。
1943年7月:
帝国师被编入党卫队第2装甲军旗下,参加了“城堡行动”,在他的编制中增加了一个装备德国最新豹式坦克的党卫队独立装甲旅。在战役中,帝国师于别尔哥罗德和普罗霍洛夫卡地域与苏军发生大规模交战。
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
7月6日:“元首”团突入苏军防线约20英里。
7月10日:帝国师已楔入库尔斯克突出部40英里。
7月13日:由于德军的进展缓慢且损失不小,为保存实力希特勒下令终止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8月:
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帝国师分别在缪斯、哈尔科夫以西、第聂伯河、基辅和日托米尔,进行了一连串防御战,名称也改为党卫队“帝国”装甲师。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党卫队国家领袖希姆莱告知帝国师师长沃尔特·克吕格,他的女儿不能与党卫队团队长弗里茨·克林根伯格(在1945年当上了党卫队第17装甲掷弹师的师长)结婚,因为他妻子的家族隐瞒了从1711年起就混入了犹太血统一事。
8月13日:在哈尔科夫重创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
8月22日:帝国师撤出哈尔科夫。
8月23日:苏军攻克哈尔科夫,至此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胜利而告终。在整个会战期间,帝国师共击毁苏军坦克及自行火炮448辆,自身损失4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943年9月-10月:
帝国师向第聂伯河且战且退。
1943年10月:
党卫队102重炮大队第2连配属帝国师直至1944年4月。
1943年11月:
11月6日:帝国师撤出基辅。
11月7日:苏军收复基辅。
1943年12月:
在日托米尔进行防御。
1944年
1944年2月:
帝国师除部分部队组成“拉马丁”战斗群继续留在苏联外,其余大部分撤往法国进行修整。
1944年3月:
帝国师在法国进行反游击作战。
1944连5月:
“拉马丁”战斗群的残部从东部前线来到法国与师主力汇合。
1944年6月:
6月1日:帝国师经过补充后,总兵力恢复到20184人。
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当时帝国师驻扎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卡霍(Cahours )。
6月9日:由于帝国师在向诺曼底行军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法国游击队的骚扰而耽误了不少时间,尤其是在图尔(tulle)有40名士兵遭游击队杀死。作为报复,帝国师吊死了99名法国平民。
6月10日:帝国师两名下级军官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卡姆普夫(Kampfe)和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格拉赫(Gerlach)被游击队俘虏,后来格拉赫伺机逃脱,回到部队后他告诉同伴他相信卡姆普夫一定被关在奥兰多尔村。于是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迪克曼(Diekman)率领一个连搜查了奥兰多尔村但一无所获。愤怒的德军于是屠杀了全部642村民(只有1人逃脱),其中包括207名孩子。在洗劫了村子后又将其付之一炬。由于此次事件的主要责任人迪克曼和他的大部分手下在此后相继阵亡,盟军方面对此事的追究也只好放弃。
1944年7月:
先后在圣洛( St. L?)、铂希(Percy)和莫泰坦(Mortain)地区作战。
7月20日:德军内部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
7月25日:盟军突破了帝国师在圣洛的防线。
1944年8月:
帝国师撤往靠近法-德边境的罗森(Rousen )和圣。维斯(St. Vith)地区。
8月6日:帝国师对美军防守薄弱的阿维兰希发起反击。
8月16日:帝国师陷入盟军设计的“法莱斯口袋”中,但是这个包围圈却有个长达25公里的缺口。
8月20日:在掩护包围圈中大部分德军逃离后,帝国师也冲出了包围圈。
8月25日:帝国师向维特芒提尔斯(Vitmoutiers)撤退。
8月26日:损失惨重的“元首”团全团只剩120人。
1944年9月:
9月1日:在法国苦战的7周里,帝国师遭受了重大损失,仅剩下450人和15辆坦克,不过也击毁了盟军200辆坦克,自身损失了75辆。
1944年10月-11月:
帝国师在德国施利尔 埃菲尔地区进行修整和补充,兵力恢复至18000人。
1944年12月:
帝国师参加阿登反击战,配属于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威廉·比特里希指挥的党卫队第2装甲军。
12月16日:阿登反击战开始。党卫队第2装甲军的目标是突破美军的防线并最终占领安特卫普。
1945年
1945年1月:
阿登反击战失败。战役中帝国师共摧毁盟军坦克和装甲车324辆,自身损失68辆坦克。
1945年2月:
帝国师调往匈牙利,在斯图尔维森堡(Stuhlweissenburg)与苏军激战。
1945年3月:
3月5日:德军为保住匈牙利的油田并确保维也纳方向的安全,发起了代号为“春醒行动”的大规模进攻,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为主要突击基团。
3月9日:骷髅师已突进了20英里。
3月13日:由于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顽强抵抗以及泥泞道路的阻碍,进攻失败。
3月14日:对战役失败大为震怒的希特勒下令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所属的4个师(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霍亨施陶芬师)取下其荣誉袖标,但遭到集团军司令官迪特里希的拒绝。
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然发起了反击,德军措手不及。
1945年4月:
帝国师调往奥地利。在维也纳和捷克斯洛伐克与苏军交战。
4月13日:苏军占领维也纳。帝国师在维也纳市内的佛罗里斯多夫桥进行了顽强抵抗。
4月15日:帝国师在维也纳以西重新组织防御。
1945年5月:
5月6日:“元首”团团长奥托·维丁格将德国伤兵和平民从布拉格营救出来,以免他们遭到苏军及捷克平民的报复。他率领由1000车辆组成的车队由Rokizany.撤回德国。
5月8日:帝国师向美军投降。
徽章车辆徽章
1939年-43年
1943 年-城堡行动
领章“德意志”(Deutchland)团领章,1938年-1941年间使用,后改为党卫队标准领章。
“日耳曼”(Germania)团领章,1938年-1941年间使用,后改为党卫队标准领章。
臂章
无
袖标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元首”旗队
SSVT-Standarte "Der Führer"
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日耳曼”旗队
SSVT-Standarte "Germania,"
该袖标是早期型,上面的文字采用的是哥特式字母
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日耳曼”团
SSVT-Regiment "Germania"
党卫队“德意志”团
SS-Regiment "Deutchland"
党卫队第2“帝国”师(1939年)
2nd SS-Division "Das Reich"
主要编制1941年6月19021人;1942年12月17112人;1943年12月14095人;1944年6月20184人;1944年12月18000人。
第二党卫军装甲师(帝国师)编制
辖:第3、第4装甲掷弹兵团、第4装甲团,第2装甲兵团,第2装甲炮兵团、第2装甲侦察兵营,第2防空营,第2火箭炮营,第2装甲轻步营、第2工兵营,第2后勤营
第二党卫军帝国装甲掷弹兵师编制
党卫军旅队长 赫尔伯特·瓦尔 在任时(1943/02/10 ~ 1943/03/18)
党卫军第3"德意志"装甲步兵团
党卫军第4"元首"装甲步兵团
"兰格马克"摩托营
党卫军第2坦克团
重型坦克连
装甲维修连
武器维修连
党卫军第2炮兵团
党卫军第2强击火炮营
党卫军第2高炮营
党卫军第2反坦克营
党卫军第2装甲通信营
党卫军第2宪兵连
党卫军第2工兵营
党卫军第2摩托营
党卫军第2师属供应队
党卫军第2野战医院
党卫军第2战地记者排
党卫军第2野战后备营
野战邮局重装甲装备: (辆)
二号坦克 1
3号坦克 70
4号Pzkpfw-Ⅳ型中型坦克 33
6号‘虎式坦克 14
三号突击炮 34
缴获的T34坦克 26
德国黄蜂自行火炮 12
野蜂式自行火炮 6
编制师部:师部指挥连 摩托化制图分队 警卫分队(2挺机枪)
辖:2个装甲掷弹兵团
团部:团部指挥连 通信排 工兵排(3挺轻机枪)摩步排(3挺轻机枪)反坦克排(3门50mmPAK38)反坦克炮,3挺轻机枪)
辖:2个摩步营
3个步兵连(12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3只反坦克炮,3门50mm迫击炮,1支28mmSPZB41反坦克枪)
重步兵连(12挺重机枪,6门81mm迫击炮,3门37mmPAK36反坦克炮,1挺轻机枪)
炮兵连(2门150mm轻型步兵炮,6门75mm轻型步兵炮)
自行高炮连(12门20mm高射炮)
辖:装甲营(54辆坦克)
装甲指挥连 摩托化通信排 中型装甲连 轻型装甲连 装甲维修连
辖:炮兵团
团部:气象分队 通信排
辖:2个摩托化炮兵营
营部(2门150mm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通信分队 校射分队 3个炮兵连(4门105mm轻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重炮营
营部(2门150mm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通信分队 校射分队 3个炮兵连(4门150mm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摩托化高炮营
营部:指挥连 通信分队 2个摩托化重型高炮连(4门88mm高射炮,2辆20mm自行高炮,2挺机枪)摩托化自行高炮连(12门37mm31式高射炮)军需供应纵队
师直属部队:摩托化侦察营 指挥连 通信分队 2个摩托化重型高炮连(4门88mm高射炮,2辆20mm自行高射炮,2挺轻机枪)摩托化自行高炮连(12门37mm牵引式高射炮)军需供应纵队
辖:机械化步兵营
营部:摩托化通信分队 2个自行反坦克连(6辆Marder III Ausf M)机械化步兵连(9门50mmPAK38反坦克炮,9挺轻机枪)
摩托化工兵营
营部:摩托化野战电话连(6挺轻机枪)摩托化无线电通信连 摩托化轻型通信连(2挺轻机枪)
卫生营:2个摩托化卫生连 野战医院 3个救护车纵队(1挺轻机枪)
师军需处:8个轻型补给纵队 重型补给纵队(2挺轻机枪) 2个重型油料运输纵队(2挺轻机枪) 2个摩托化维修连 摩托化军需供应连
师物资供应处:摩托化面包制作连 摩托化屠宰连 摩托化军需供应纵队
新兵营: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3门50mm迫击炮)摩托化宪兵连 摩托化邮局
人员: (人)
军官 512
文职 100
军士 2670
士兵 13163
总计: 16445
武器装备:
反坦克枪 50 支
轻机枪 375 挺
重机枪 130 挺
50mm迫击炮 85 门
81mm迫击炮 55 门
37mmPAK36反坦克炮 34 门
50mmPAK38反坦克炮 42 门
75mm步兵炮 25 门
105mm轻型榴弹炮 36 门
150mm重型榴弹炮 12 门
20mm高射炮 22 门
37mm高射炮 12 门
88mm高射炮 8 门
火焰喷射器 12 具
坦克 54 辆
突击炮 14 辆
装甲车 30 辆
摩托车 1323 辆
汽车 376 辆
马车 2676 辆
指挥官
帝国师
杰出指挥官——保罗·豪塞尔(德语: Paul Hausser,1880年10月7日-1972年12月21日),是一名德国将领,在两次大战的战间期期间服役于威玛防卫军,军阶为中将,退役后加入党卫军,并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因为掌管德军纳粹思想,绰号为“爸爸”;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在“东战场”及“西战场”皆有辉煌胜战纪录,且战斗负重伤两次导致瞎一眼;战后加入 前纳粹党卫军老兵互助会(HIAG),协助德国经济迅速复苏,并积极争取党卫军的荣誉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纽伦堡审判是做为证人而非战犯。早年生涯豪塞尔出生在哈弗尔河畔布兰登堡一个普鲁士军人家庭,父亲Kurt Hausser是陆军少校退役,豪塞尔于1892年子循父业加入德意志帝国陆军,并于1896年于K?slin军官学校毕业,毕业后又再到柏林“大光野”“普鲁士军官团”受训于189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1899年3月20日领兵 德军第155步兵营上尉营长驻军于Posen省的Ostrowo;1903年10月1日他转任 德军第2步兵团参谋5年,直到1908年10月1日,德国陆军送他一样大礼物:挑选保送他到将军养成摇篮位于首都柏林的“战争学院”学习,直到1911年7月21日毕业;1912年起他平步青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担任德军参谋本部高司参谋;战后续留任于德军(凡尔赛条约限制陆军十万人,能留任者多是菁英份子),1927年晋升上校。
1930年代
他在1932年1月31日自德军(Reichswehr)陆军中将官阶退伍;退伍后他参加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右翼政治组织:“钢盔,前线兵爷联盟”,即成为这政治组织“布兰登堡-柏林”分部领导;不久,这组织与纳粹前身“冲锋队(褐衫队)”合并,在党卫军崛起取代“冲锋队”后,他成为党卫军重要成员之一;1934年11月成为党卫军上校,1935年成为上校督导,1936年升迁为党卫军少将。
二战豪塞尔参与1939年波兰战役,他职务是研究德军与党卫军协同作战的观察员,1939年10月党卫军SS-VT部队开始组成,并新组织一摩托化步兵师给豪塞尔统领,不久此师改名为党卫军第2装甲师,取名“帝国”师,于1940年法国战役中参战并加入巴巴罗萨作战,于1941年时,豪塞尔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时再获得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驻防诺曼第时又获得橡叶骑士带宝剑铁十字勋章。在俄国作战时,他负伤多处且瞎一只眼;康复后1943年6月他带领新组建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团,在“第三次卡尔可夫战役”时,德军濒临崩溃,他毅然违抗希特勒再三清楚“不准撤退”命令,撤出德军免被红军包围消灭。于1943年3月他又夺回哈尔科夫;紧接着库尔斯克战役这场坦克会战,他率领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军,底辖:党卫军第3坦克师、党卫军第2坦克师参战;库尔斯克结束后,一改编组后的新军团交赴给他:党卫军第1师、第2、第3、第9师、第10共五个装甲师,由他率领驰赴急援诺曼地登陆后初步战事,当德军第7军团司令弗雷德里希·多尔曼病逝,便改予豪塞尔统领,经过法莱兹包围战后,豪塞尔放置他的大军去养伤──因为他再度重伤,被子弹射过口颊;豪塞尔于1944年8月又升官为党卫军大将,之后带伤复出指挥德国G集团军司令员任期自1945年1月28日至4月3日,之后到德国5月初投降他担任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司令部军事参谋长。
私生活1912年11月9日与Elisabeth Gérard(1891年生)结婚,1913年生一女。
升官年序见习预官Kadet: 1892少尉Leutnant: 3月 20, 1899中尉Oberleutnant: 8月 19, 1909上尉: 3月 01, 1914Major: 3月 22, 1918中校Oberstleutnant: 4月 01, 1923上校Oberst: 11月 01, 1927少将Generalmajor: 2月 01, 1931中将Charakter als Generalleutnant: 1月 31, 1932冲锋队SA-Standartenführer: 3月 01, 1934党卫军SS-Standartenführer: 11月 15, 1934SS-上校Oberführer: 7月 01, 1935SS-Brigadeführer: 5月 22, 1936SS-Gruppenführer: 6月 01, 1939 und 中将Generalleutnant der Waffen-SS: 11月 19, 1939SS-上将(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10月 01, 1941SS-大将Oberst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oberst der Waffen-SS: 8月 01, 1944
军人奖勋章铁十字勋章 (1934)负伤勋章银质 (1942)铁十字勋章 一级 (1914)House Order of HohenzollernSS-Honour Ring铁十字X勋章 二级 (1939) 与一级 (1940) Classes金质党徽章 (1943)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1)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3)橡叶骑士带宝剑铁十字勋章 (1944)长期服役党卫军奖章
有关著作豪塞尔写了多本关于SS和德国军事的书:
Waffen-SS im Einsatz (Waffen-SS in Action), Pless Verlag, G?ttingen (1953)Soldaten wie andere auch (Soldiers Like Any Other), Munin Verlag, Osnabrück (1966)
注释前任:none
党卫军第2装甲师 师长
years=10月9日,1939年 - 10月14日,1941年{{{4}}}继任:党卫军 上将 毕特利希
前任:none
党卫军第2装甲军团 指挥
9月14日, 1942年 - 6月28日, 1944年继任:党卫军 上将 毕特利希
前任:上将Friedrich Dollmann
德军第7军 司令员
6月28日, 1944年 - 8月20日, 1944年继任:装甲兵上将海因里希·艾伯巴赫
前任:党卫军全国领袖 希姆莱
上莱茵河军团 司令员
1月23日, 1945年 - 4月3日, 1945年继任:none
前任:大将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
德军G线方面集团军群 司令员
1月23日, 1945年 - 4月3日, 1945年继任:上将 Friedrich Schulz
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得战役
击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292辆,自损77辆坦克和突击炮。
库尔斯克-比扬得战役
1943年7/5-16日:击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448辆,自损46辆坦克和突击炮;8月22日-9月2日:摧毁了463个装甲目标;9月期间:摧毁苏军坦克268辆;整个1943年,一共摧毁了近2000个装甲目标,其中1100个是被其坦克部队击毁的,自损大约250辆坦克。
1944年4-8月(诺曼底-法莱斯战役)
在法国7周内,一共摧毁盟军200辆坦克,自损大约75辆坦克,其中一名叫Ernst Barkmann所指挥的Panther(黑豹)坦克在圣洛附近一次战斗中就摧毁了9辆盟军的谢尔曼式坦克。
阿登战役(1944年12月-1945年1月)
从1944年12月23日开始,截止到1945年1月15日,“帝国”装甲师摧毁了盟军324个装甲目标,自损68辆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