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
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 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这年龄段的幼儿,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成长至关重要的阶段,他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关于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 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1 1、好学、好稳、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常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儿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橘子、香蕉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十五件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3、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2 1、考虑问题时,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 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 2、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而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5岁以后儿童的好奇心和以前不同了。他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 3、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5—6岁儿童能够掌握如“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5岁儿童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比如,他们能够懂得物体浮沉的原因,比如说:“针是铁的,所以会沉,火柴是木头棒棒的,就会漂。”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学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比如,在观察图画时,5岁后儿童已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5、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幼儿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也就是说,个性的形成过程已经开始。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互相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先前的心理活动,先前形成的态度,影响着后来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态度。心理活动系统的方向开始逐渐稳定。 5到6岁幼儿发展特点是什么3 1、在动作能力方面 学龄前儿童可以连续行走20~30分钟,而不感到疲倦;不但走得很好,而且还会跑、跳、攀登;手的动作也更加灵巧,能够用铅笔书写、画画、还能够用剪刀等一类的手工工具。 2、在语言能力方面 学龄前儿童的词汇更加丰富,可以与成人自由进行言语交流,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即默语),因而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能初步掌握书面言语。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也已经比以前加强了,因而在行为方面带上了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 3、在认知能力方面 学龄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具有明确的具体形象性,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例如,有的学龄前儿童,由于成人说喝白开水不生病,他也给鱼缸内加进白开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特别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学龄前晚期(6、7岁),开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活动。例如,知道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浮上来了。同时这些活动和行为都带有明显的不随意性,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4、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方面 学龄前儿童情感的稳定性虽有所发展,但仍具有易变性、易感性和冲动性。同时社会情感开始产生和发展,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此外,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也都有了发展,但自我行动易受外界事物或情绪的影响而转移。开始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初步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按成人要求逐步掌握社会规范。 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为进入小学从事正规的学习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简述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从刚出生到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五岁慢慢长大,每一天都是有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会开始形成一些个人习惯和性格,那么那个年龄段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五岁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五岁的儿童怎么教育效果比较好? 五岁儿童心理特点 : 5-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绝对可以称为天使,与3、4岁处于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动不动就哭闹撒泼的孩子,和7、8、9岁狗都嫌的孩子相比,5-6岁的孩子绝对可以用甜美两个字来形容。 大多数时间都很乖,很听话。他也会表现得很爱学习,特别喜欢缠着你看书,喜欢你跟他说话,教他本领,他也很爱炫耀自己学到了什么,喜欢告诉妈妈他认识哪些字,喜欢书写自己的名字,有时候就算你强迫他,他也不太会反抗,而是会乖乖顺从。 如果非要说问题的话,5-6岁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争强好胜。他们特别在乎输赢,如果自己赢了就像中了500万一样,如果输了,就会大哭不止,有时候半天也哄不好。 宝宝5岁幼儿园早教小贴士 这时的孩子常常会全身性地投入到游戏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和惊喜,以满足自己好奇心。此时孩子的小脑子里已经有了因果关系的概念,所以可以让他们玩与他人合作的复杂些的游戏,以便学会交往、合作和分享。同时可适度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受挫”,学会正确对待的方法,对今后成长有益。 五岁儿童心理特点,大家清楚了吗?五岁虽然和四岁只差一岁,但是心理和性格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会变得更加活泼好动,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好好沟通,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哪些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是补偿心理。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将自己没有得到或失去的东西寄托在别人身上,以达到心理平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转移到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代替自己弥补人生缺憾。
二是从众心理。由于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人们会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为了与群体意识保持一致,许多家长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
三是攀比心理。即通过与别人比较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有了孩子后,“比孩子”成为家长的常见话题。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很多家长会期望孩子各方面都优秀,一旦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感到脸上无光。这三种心理虽然动机不同,但都反映了家长的期待多是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而忽视了孩子的想法、个性特点与成长环境等。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事实上,孩子具有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人格理应受到尊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应当从孩子自身出发,考虑他们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
同时,对孩子期待过高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过高的期待容易给孩子带来种种心理上的困扰,比如,由于无法满足家长的愿望,产生焦虑不安、内疚自责的心理;由于力所不能及,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和学习动机的降低;由于对家长的过高期望感到不满,孩子出现对抗和逆反的心理,影响亲子关系等。
展
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吗?
谢谢您的鼓励。我会尽力提供详细和准确的答案。
童年的阴影确实可能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持久的影响,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正在发育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成年人那样的思维和情感调节能力,因此,他们可能会受到心理创伤和压力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后。
童年的阴影可能包括身体上的暴力、性虐待、精神虐待、忽视等等。这些经历可能会对个人的自尊心、信任感、安全感等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模式。
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例如:
1. 焦虑和抑郁: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状态。
2. 信任和亲密关系问题: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很难相信他人,也很难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害怕被伤害,或者被他人利用。
3. 自尊心问题: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或者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也很难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4. 行为和情感模式问题: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发展出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情感模式,例如:过度保护自己、自我伤害、暴力等等。
虽然童年的阴影可能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法被克服。通过心理治疗、自我反省、药物治疗等方式,一个人可以逐渐面对并克服自己的心理创伤,恢复健康和自信。因此,对于那些受到童年阴影影响的人,及早寻求帮助并坚持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心理脆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现在的孩子普遍心理脆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父母过度保护:现代父母普遍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幸福,可能过度保护孩子,不愿意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失败,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挑战和逆境的经验,从而导致心理脆弱。2. 网络暴力和欺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和欺凌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孩子可能会受到来自网络上的辱骂和攻击,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导致心理脆弱。3. 学业和竞争压力:现代社会的学业和竞争压力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脆弱。孩子可能会感到压力重重,无法承受学业和社交方面的挑战,从而导致心理问题。4.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脆弱。例如,家庭不和睦、离异、父母争吵、家暴等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原因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此外,心理脆弱并不是一种罕见的问题,它是一种可以治疗和改善的心理问题,孩子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来缓解和改善这种问题。
孩子心理脆弱,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人的需求,是分层次进行的,当你每日不足以温饱时,哪会想着精神世界的享乐。
抑郁和痛苦,来自于需求越来越高,而环境越来越差。
以前的孩子都是粗养过来的,现在社会发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经变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以前安全需求是主要,环境不允许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情感的缺失、理想的磨灭,哪有现实中吃不了饭、住不起房,上不了学来的可怕?
可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用以前的话说,便是出生含着金汤匙,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满足甚至绰绰有余,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钱养育,更有心理养育。
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没有学如何自我理解、接纳和安慰这一系列的心理消化系统,而孩子这一代需求提高了,但是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娃,又或者意识到问题但自己不会所以无能为力。
而孩子没有从父母学会如何排解这种压力,如何接纳自己等等情绪问题,最后只能自己逼坏了自己,成了我们眼中的心理脆弱。
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1、不溺爱 让孩子学会独立
少儿时期通常是家长最溺爱孩子的阶段,通常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这时候的家长应该慢慢开始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试着独立去完成一件事,这种独立不仅是生活的独立,还包括了在社会上如何生存的技能。爸妈在平时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对生活要有乐观的态度,对别人要友善,此外家长也不要忽视孩子的特长,兴趣,还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真正拥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
2、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巴仑思在教学中发现,现在有些父母总是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不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摔倒了,立马扶起来,然后各种安慰。其实这种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可以发现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够强大,家长应该在安全范围内,尝试给孩子出现难题,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
3、心灵沟通长进行
家长与孩子的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平等的,父母要和孩子形成一种朋友的关系,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去教导孩子,放下身份,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出孩子内心脆弱的根源所在。试着长交流沟通,这样既能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能帮他解决问题。
巴仑思教育专家提醒,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但要在少儿时期适时的开发,少儿时期的教导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孩子的各种习惯和品格都开始在这个时期形成
小孩上幼儿园产生心理恐惧怎么办?
一般来说,这种问题也是学校老师造成的,你也不能让他在家呆着,由于现在孩子比较小,他不是很懂一些词语,你可以给他换个好点的幼儿园,然后告诉他“妈妈,领你去个小朋友地方多的房子里玩...”这样小孩子就会跟你走了,第一天,第二天,你可以跟在身边看着,一般小朋友进幼儿园的第一,第二次,都不不必太接触学习,首先都是让他爱上幼儿园,然后由幼儿老师慢慢领导,融入这个大家庭,慢慢的接触学习,可以告诉他学习的好处,现在孩子小,你可以对他说你会从一查到一百,我就给你什么什么奖励,去诱惑他学习...
渐渐的让他爱上幼儿园,等他爱上幼儿园之后,就是你想让他不上幼儿园,小朋友都不见得会离开...还有最重要的是,父母每天接孩子的时候都要关心下小孩子,问他今天都学什么了,做了哪些游戏啊,好玩么,然后你也可以骗小孩子说,妈妈都不会玩呢,咱们回家之后,宝宝教给我好不好啊...
然后家长也要长跟老师接触,谈谈近况,孩子是需要被关注的...
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变化?
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心理更复杂
1、思维更具批判性:以前的孩子,不敢不听父母的,现在的孩子,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说的就真的是那样吗?他内心持怀疑态度,如果你有耐心,最好让你自己的说法有理有据,否则,很难让孩子从内心信服你。
2、权力、平等意识更强:现在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自己想要的,就会努力去争取,一旦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
当孩子对长辈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时,我们做父母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孩子对学校或社会上某些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思考,支持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知识不是唯一,选择性地接触社会知识也是一种成长。
二、现在的孩子独立能力不如从前的孩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给到孩子物质层面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孩子想要的基本都能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被过度满足,不懂得勤俭节约。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业比较重,父母也很少刻意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不像以前的孩子,早早地就为了家庭的生计上山下田,能干不少农活了,尤其是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孩子们更是早早的就懂事了。
现在的孩子起点比较高,物质生活和教育资源都有较好的保障,正因为如此,父母在其独立性方面不能忽略了,可以从家庭这个小环境开始,慢慢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一点一点让孩子独立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全部代劳,毕竟将来走向社会后,再聪明的孩子也要独立生活。
儿童的心理成长
儿童的心理成长 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家长耐心引导,适当减轻孩子的压力是很重要的,宝宝在这个时候还没办法做到一些事情,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在操心的,下面我分享儿童的心理成长方法。 儿童的心理成长1 1、3~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从3岁起,幼儿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这个时候是内部价值观的自我构建,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他们要形成自己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社会规则或价值观;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比我们更容易难过、无所适从。因此,当发现孩子在做错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先急着批评她,或者孩子在某件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不要先急着催她、不耐烦地吼他,请先冷静地想一下或和他谈一下,找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他指明方向。 对一件事情要怎么做或者一个东西应该怎么放,放在哪里有强烈的支配欲望;即便很小的事,在受到他人干扰和打乱的时候会十分不安,会哭闹;那么,在孩子因为这样的情绪或者不满而抗议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道歉,是尊重,而不是毫不在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样将来我们的孩子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才懂得和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安全距离,才懂得对不喜欢或者不如意说NO,才懂得排泄不健康的情绪。 也是孩子自我审美构建的时期,突然很在乎自己要穿什么,自己选衣服而且经常摆弄,要求妈妈买和小朋友一样的衣服,就算天气冷也要坚持穿得帅气漂亮;会观察、评价别人穿什么(丑、好看等);故意走得趾高气昂要别人关注他,夸他,小女孩表现得明显一些。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和自我欣赏最重要的时期。很多成年人,崇拜一个人崇拜到发型要和他一样,衣服要和他一样,甚至走路姿势、面部表情都要和他一样,就是因为幼儿时期的自我审美没有建构好。 这个阶段,家庭里每个人的角色和各成员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以后的婚姻、情感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每天都在争吵的家庭,即便有爸爸有妈妈,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创伤。所以如果不可避免成为单亲家庭,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去否定另一半,不要排斥孩子和另一半相处。在和睦的家庭里,在保证夫妻正常恩爱关系的同时也应理解孩子的恋父情节或恋母情节。 3-6岁也是幼儿性启蒙的重点。当孩子迷茫的时候我们还在遮遮掩掩,那么他们就会更迷茫,迷茫到以后就会变本加厉的找回来,过早发生性关系并且不懂得自我保护。所以,对待幼儿任何性探索行为和疑惑,有问必答,科学引导,不粗暴打断,不羞辱谩骂,还可以借助一些书籍绘本带着孩子去了解,就像了解我们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 2、幼儿期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的不可逆性,比如A大于B,B大于C,但是孩子不能推断出A大于C。其次是幼儿期思维的不守恒性,如将一杯水在孩子的注视下倒入一个大盆中,孩子并不知道杯子中的水和盆里的水其实是一样多的。 理论上这个时期他们可以识字,可以阅读图画,但是不适合具有逻辑思维性质的算术和文字阅读,盲目开发孩子智力的代价是丧失了孩子游戏的时间和学习的信心、兴趣、能力。实验证明,中小学大多数孩子的厌学、识字困难、写字错误等与幼儿时期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有关,除非天才不受影响。 3、幼儿期能力开发 所以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能力开发需要注意: 言语发展: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读故事,发展孩子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同时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儿童的心理成长2 一岁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的一年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行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其实,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前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而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的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也才会更顺利。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 感和幸福感。 两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到了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现,但显得很稚嫩。比如说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 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 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对另外的小伙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还是肢体语言,很少去讲话。孩子主动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行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自己编故事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 还可以假设情形让他自己想象,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两只手会怎么样。把几件物品摆在他面前,先让他看一会儿,再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讲刚才看到的东西。让他动动手、动动脚,比如表演骑自行车、烤面包等也是不错的法子。 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你可以做“触觉袋”(不透明的购物袋即可),让他伸手去摸袋子里的东西,再告诉你他摸到了什么。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喜欢把词绕来绕去,甚至还喜欢跟他的.玩具说话。在遣词造句上,他们喜欢夸大,很多时候遭到父母谴责的“撒谎”,其实只不过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夸大一下而已。 当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开窍的时间要慢一些。不过,这种从谬误到开窍的过程是孩子的成长阶段之一,我们只需好好珍惜,不必为此担心。三岁之前,请不 要去纠正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四岁的孩子不仅仅喜欢问你问题,也很喜欢把他知道的消息告诉给你。他的语言已经颇为丰满,和别人的对话,不但实实在在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更增进了他和别人之间的交情。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时时显得相当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妈妈的肯定,很愿意妈妈时常在他的耳边说她有多爱他。他一方面心里笃信“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去问他妈妈:“你爱不爱我?” 正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虽然偏爱妈妈,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就该受到冷遇。孩子往往也非常喜欢自己的爸爸,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爸爸也很受六岁孩子的热爱,孩子不但热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关注,而且一旦得到就会如获至宝。许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认可,而不是妈妈的不认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么都知道。 与六岁孩子相处,爸爸需要更多的耐心,比如他们半点都输不起的“球风”或者“棋风”,常常到父母的抽屉里“偷”些小玩意的“不够诚实”。因为他们跟爸爸之间 的纠葛通常都没有和妈妈那么深,往往对爸爸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 七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一年 这是一个以思考为特征的年龄段,在这个内向的、 审慎的阶段,我们所看得见的孩子心智的运作,也许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阶段都要多。 开始显露抽象思维的痕迹,七岁的小学生对一个词的写法和意义开始感兴趣,而且开始喜欢用带图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他开始把思考和自己的头脑联系起来:“你必须用你的脑袋好好想想”,“我的脑子里跑出这么个想法来”。 许多七岁孩子的思维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尾声了。在“试运行”阶段,孩子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他也会把有些事情的发生理解成跟他的意愿有关:“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还相信物体和自然现象都会跟人一样有情绪,有思维;也会以神奇魔力来看待很多事 情。 一旦到了“具体运行”阶段,也就是从七岁左右开始,孩子既可以看到物体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他能明白容器形状的改变并不会造成量的改 变,也开始理解数量的意义。如果你把10个石子摆成一排,另外再把8个石子稍微拉开一点也摆成相同长度的一排,他也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数量更多。 八岁热衷思考思维活跃的一年 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八岁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智力、体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变,八岁的他呈现出阶段性和自己的风格。 在对时间的感知上,他们懂得守时,会关注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对空间位置有浓厚兴趣,变得非常喜欢地理;很喜欢阅读,阅读的重点偏重于印证他已经知道的东西;算数能力则参差不齐。 思维和语言全面发展,判断能力增强,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一定的结论,做简单的演绎推理。另一个重要的思维层面的改变是:八岁的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相信万 物有灵,现在他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力量;在语言方面典型的八岁孩子十分健谈,虽然还做不到彻底的诚实,但他已经能够分得清幻想和现实。 儿童的心理成长3 有个叫韦斯特尔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刚生下来的小白鼠放进具有丰富的刺激物的环境中,把另外几只放在单调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前面的那些小白鼠的大脑皮质要比后面的重一些,各种动作也灵活得多。由此他指出,创造丰富的环境,可以大大促进小儿智力的发展。谁不希望自己的宝宝有个聪慧的头脑呢?为要做到这一点,年轻的父母就应当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客观环境,启迪孩子的智力。 一、应对小宝宝生活的房间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可在小儿视力所及的地方,贴上色彩鲜艳的图画,摆上有趣的玩具(应以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为主)。 三、要让小儿至少有二、三十分钟时间接触各类成人,特别是同龄玩伴。通过交往,发展他们的各种感官,使各种新鲜的信息不断地输入小宝宝的头脑中。 四、婴从五、六个月龄起,有意识地让小宝宝观色彩鲜艳的画片,让他们听一些具有明快节奏的儿童音乐节目,吸引他们触摸各式各样的玩具。在丰富多彩的环境熏陶中,使孩子的智慧之花更早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小儿长到七、八个月,当我们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时,他经常会把小脑瓜转向你,眨巴着乌黑的大眼,向你不住地微笑。看来,小宝贝好象懂得父母的话了,其实未必。小儿听懂大人讲话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说来,如果对小儿生活的环境和接触的事物,经常进行语言描述,让这些话回响在小儿的耳边。慢慢地,他们就会熟悉这些声音,并开始把这些声音与当时能够感觉到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仅仅是懂话的开端。尔后,当孩子长到十一个月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懂得一些词义,比如,我们说“勺”的时候,他的眼睛也能注视看桌上闪亮的勺子。这时候,我们才能说,孩子懂话了。 能听懂大人说话,对孩子心理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懂话是交际的基础,也是通过内心言语进行思维的前提,因而,训练小儿的听话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为了帮助小儿懂得更多的话,父母应注意把语言所特指的事物和那个实际的事物同时展现给孩子,有意让他们的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统一起来。比如,妈妈一面拿起一只透红的苹果,一面发出“苹果”的声音,同时,让孩子摸摸、闻闻、尝尝。这样,经过一次、两次,以至多次的重复,妈妈一说“苹果"二字,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意思了。 父母和亲戚朋友们总是爱找来各式各样的精巧玩具摆在床头上,让小宝贝开心地玩玩。有三位苏联心理学家对周岁儿手与实物动作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初生一、二个月内,小儿对色彩鲜艳的玩具能发生谅奇感,有时,他们的眼神能够集中在玩具上。两个半月后,他们能用手无意识地触摸玩具,在多次触摸这种玩具后,他们便开始感觉到自己与玩具的关系,并能主动伸出一只手触摸发响的玩具。 从第七个月以后,在眼睛的配合下,他们可以用两只手一起玩弄东西。到了十个月,他们可以“有情节”地进行玩的动作了,比如用小梳子给“娃娃"梳头,“喂”娃娃“吃饭”,给她“洗脸”,用手绢擦“鼻子”等等。小儿玩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眼手协调的技能,对发展他们健康的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另外,父母还要尽可能抽出一点时间同小儿一起玩玩具。父母的示范往往能引起小儿的情绪,提高他们玩的本领。这样通过与孩子一同嬉戏,父母可以引导小儿在玩要过程中发展各种有益的心理活动。 见到爸爸洗脸刷牙,幼儿跟着也要洗刷,听到妈妈念外语,幼儿也时常跟在后面“睁呼呀呀”总之,父母做什么,幼儿也想学着做什么。这种模仿行为在幼儿期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模仿,是人类本能的学习手段之一。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可以做挤眼、摇头、拍手、招手等简单的模仿动作。周岁以后,他们已能模仿人类的典型动作方式,如鞠躬、皱眉、敬礼等等,也开始模仿成人的典型语言,如说"我喜欢你”、“你别捣乱”等等。这时,成人与玩伴的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也会对婴儿产生副作用,使其效仿。比如,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孩子语言污秽,究其原因也是向成人与玩伴模仿的结果。为此,父母首先应起表率作用,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同时,还应利用这一模仿特点发展儿童的心理。幼儿模仿成人语言严肃认真,时常反复说个不停。父母应抓住这一特点,用示范的方法,教孩子模仿说一些简单句与复合句。当然,这些句子的内容应具体,最好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这样学,孩子容易运用,比较亲切,也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幼儿模仿成人往往兴致勃勃,一丝不苟。然而成人的行为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体力的,又有脑力的,有劳务性的,更有技艺性的,有单独的,也有合作的。幼儿对于各类动作的模仿必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然而,无论如何,幼儿的模仿行为,都能促进其大脑与运动器官的活动。 因此,父母应首先鼓励孩子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学着拿毛巾洗脸擦手,试着学习穿衣裤。这些模仿行为,能为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复杂的、技艺性强的,合作性的及其表现脑力劳动的行为,可先不让孩子过多横仿,特别是对不安全的行为更不要让孩子去做。对于孩子成功的模仿,要多多给予鼓励,对于其些失败的模仿,也要适当地给予安慰,不断调动他们重新观察、重新模仿的愿望,努力把失败转化为胜利。
怎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会有学习上的问题,还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怎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吧。怎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1、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多和孩子交谈,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从解决矛盾着手,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2、孩子的心理疏导一定要保密,不要把这件事说给任何人,否则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知道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的话,孩子会变得自卑,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3、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孩子好的性格。家长可以通过媒体有益的故事、电影、电视的某些片段,分析情节中蕴含的道理,使他们能看到现实社会真实的一面,提高他们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心理承受力。4、家长刚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关注孩子,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不要等问题出现以后再后悔莫及。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孩子的成长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宝宝在这个时候还没办法做到一些事情,那么下面跟大家分享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1 如何心理疏导孩子 首先 ,我们家长应该对孩子有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爱。 其次 ,我们家长还应该让孩子能够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理解非常重要。 第三 ,我们的孩子如果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给他们合理的建议。 第四 ,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第五 ,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家长应该随时关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够不断改变。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2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大哭,或者因为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情绪不宜堵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没有孩子没用过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应付情绪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付压力。排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能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中去,造成他适应社会不良,从而影响他人格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惧怕他,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贴在了墙上。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孙悟空,个个怒目而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的图画周围。当大家看到这一场景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们因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家长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家长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家长,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