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12连跳

时间:2024-07-06 05:31:24编辑:优化君

富士康12连跳,真凶到底是谁?

当富士康出现一个又一个员工跳楼的时候,网络上便到处流传类似的调侃。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自杀本身、不是死者,而是将其娱乐化,有的站在正义的高度指责富士康是血汗工厂,然后煞有介事的观望着,甚至在等待着12跳、13跳然后富士康倒闭,这是他们乐意看到的,符合他们的娱乐口味。当这样的杯具一个接一个发生在富士康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杯具?谁是真凶?很多人毫不犹豫的说肯定是富士康,说它是血汗工厂,但是我觉得,富士康是凶手没错,但是最多只是个帮凶。媒体说富士康工作时间长,每周高达60小时,把员工当做机器,缺乏对员工的关怀,以及工资待遇低等等。做这种报道的人,最应该去跳楼,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廉价劳动力,更不了解这些人的生存状态。打个比方好了,一个孩子经常被后妈打骂,但是他亲爸睁只眼闭只眼,最后这个孩子被后妈打死了,你能说全是后妈的错吗?中国一度被称为世界的加工厂,这里廉价劳动力多,政府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健全,也正是这样,富士康同许多全球性企业一样,选择了在中国开厂。据我所知,在深圳、东莞等地,很多工厂的普工每天工作达14小时是很正常的,每周最多休息一天或者半天,工资仅仅是一千多。他们在闷热的车间里工作,住在拥挤的宿舍,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更不可能有什么精神娱乐活动。即便是这样,他们还经常拿不到工资。他们想改变,想反抗,谁又会想做一个机器呢?可是有


富士康13连跳的原因

富士康被称为“血汗工厂”,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曾经的“十三跳”事件所造成的伤痛至今都还未消散。2010年,台湾富士康工厂一名19岁的 装配线工人从宿舍跳楼自杀。之后有12人从富士康的厂房跳楼自杀。这就是著名的“富士康13跳楼”。 因为这件事,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话题,那么富士康13连跳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质疑是富士康工厂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和压 力导致员工无法承受,在“十三连跳”的大背景下,大量富士康员工也选择了辞职。虽然富士康在媒体面前一再强调,跳楼只是个别事件,与富士 康本身及其管理层无关,但自杀事件的发生与企业自身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了解,富士康是一家中国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台湾省新北市的企业集团。由郭台铭和他的朋友于1974年2月20日创建的台湾省被称为富泰华,富士康是其商标名称。富士康的由来富士康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说法,就是英语FOX CONN的汉语英译。FOX的意思是狐狸,传说郭台铬非常喜欢狐狸这种聪明又机灵的动物。CONN则是英语CONNector的缩写,意思是连接器。之所以给公司取这样一个英文名字,是因为富士康最早的时候是做连接器起家的,FOX CONN就是"狐狸牌连接器"的意思,音译过来就是富士康。随着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大陆的企业做得越来越大,分厂也越开越多,"富士康"这个名字也名扬天下,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而且其旗下还衍生出了比较有地域特色的分厂名,像鸿富锦(深圳)、鸿富晋(太原)、鸿富泰(烟台)等等,这些分厂的名字既有祝福喜庆等意思,叫起来也朗朗上口,还结合了所在地的特色,体现了富士康公司和郭台铬一贯取名的高水平。

富士康十七连跳的原因

富士康“连续跳”事件真相是什么?  综观富士康的“连续跳”事件,虽然其深层次原因尚待探讨,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生代”员工心理脆弱抑或抗压能力缺乏,不堪内心焦虑之重是其在短短半年不到时间内连发“12跳”的个体主观因素。然而造成富士康“新生代”员工内心焦虑的诱因又是什么呢?或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可以从个体素质、企业管理、社会三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众所周知,富士康“连续跳”的主角都是80、90后“新生代”员工,年龄介于18-24岁之间。“新生代”员工就其个体素质特性而言,普遍接受过比其父辈相对良好的中、高等教育,怀揣美好的理想与抱负。然而“新生代”又不约而同地被打上了“早熟、张扬、叛逆、自我”的个体特质,与其父辈们相比,他们是“被呵护成长的一代”,是“缺乏生活磨难的一代”;由于绝大多数“新生代”都是独生子女抑或是有过“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与其说是相对缺乏自我生存技能尤其是人际沟通的一代,倒不如说是宁愿与小猫小狗为伴或是宁与陌生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畅谈”,也不愿与现实中的人沟通的“自我”的一代。因此,当他们满怀激情的踏入社会,美好的理想与抱负被现实击碎之际,当他们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时,当他们不得不要独自处理曾经在学校或是家里由老师或父辈们替他们处理的困惑而无助之际,当他不得不要承受来自生活上或工作上或是情感上的压力之痛而不知所措之际,他们脆弱得似乎不堪一击,内心的纠结和焦虑感达到无法承受之重时,为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选择了“纵身一跳了之”。因此,富士康“连续跳”事件背后,其“新生代”员工心理上的抗压能力抑或是抗挫折能力相对欠缺是原因之一。  另外富士康本身的管理体制上也有一定的诱因,当发生了“连续跳”事件,富士康采取了“欲盖弥障”的处置之举,恰好曝露了其内管理上的难隐之痛,而这些管理机制上的不完善抑或漏洞正是其”连续跳“门的深层诱因之一。那么富士康企业的内部管理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不完善呢?[page]  首先,其基于保密而采取的高度精细化分工,机械式的标准化作业,容易导致基层员工的工作枯燥、乏味。基层员工长时间重复操作简单的动作,身心与精力都容易出现疲惫,易烦燥甚至产生抑郁情绪。  其次,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与其收入的不匹配,导致“新生代”员工理想的破灭。富士康坠楼员工马向前的姐姐马慧在某门户网站的访谈中谈到,富士康的管理看上去挺规范的,但“进去之后,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她说,里面工人就像机器一样,有很多工人站在那里操作的时候只站在那里,非常辛苦,而且基层的干部对这些工人态度很恶劣,经常是辱骂员工。“他们自身,作为一个工人没有尊严”。作为以代工起家的富士康企业集团虽然冠以“科技企业”的名头,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制造业”的宿命。因此,其基层员工的待遇绝大多数是靠加班来获取的。换言之,如果线长们不安排他们加班就意味着他只能赚到深圳市最低保障工资。即便是算上加班费,富士康的基层员工每月工资所得依然不能购买每一个零部件都由他们的双手制造出来的IPHON最新产品。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高强度和长时间劳动付出与收入的不匹配,无疑会进一步加重原本就心理脆弱的“新生代”们心理纠结与焦虑。  再次,冷漠的人际关系堵塞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若大的富士康企业内部实行的“军事化管理”,基层员工生存环境是再简单不过的“三点一线”。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时间交流沟通,另外富士康内部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基层管理者管理行为的简单粗暴,进而导致基层员工的需求与诉求不能得到效满足与妥善解决,而员工与员工之间冷漠的了际关系,无法建立起相互信任与交流沟通的渠道,确保个人的困惑抑或内心纠结情绪得到有效的喧泄。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肖水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富士康员工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即使有倾诉的主观愿望也没地方讲,很难形成员工之间互相支持的社会网络。“宿舍里的人都相互不认识,要去外边又那么远。因此当员工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时,很难发现并及时获得有效帮助。”。  综上所述,富士康的“连续跳”事件背后并非如同其新闻发言人刘坤所说的系“复杂的社会原因”,其内部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与不完善虽谈不上“罪魁祸首”,但是至少是不可推卸的主要诱因之一。  不可否认,富士康企业集团“连续跳”背后的确存在“复杂的社会原因”。然而,所谓的“复杂的社会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在富士康“连续跳”真正原因的详细报告未经正式披露之前,各方分析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学术探讨罢了。[page]  首先,社会对“新生代”抑或是“穷二代”的关怀相对欠缺。众所周知,当下之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之际,社会分配体制不公平的矛盾日渐突出,随着“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房价的高居不下,“买房难”成为社会的普遍难题。80、90后“新生代”,更为准确的说“新生代”中的“穷二代”们面临诸如购房难带来的生活压力,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带给他们的工作压力,个人情感突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情感纠结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在其内心深处聚集纠结。原本相比其父辈而言就缺乏生活磨难与抗挫折能力的“新生代”们,当他们不堪内心的焦虑与纠结之重时,又无法从组织、团队甚至社会上得慰藉与舒缓,或许其失去理智地选择“纵身一跳”来个“一了百了”实属一种无奈之举。  其次,媒体在不了解事件真相之前的对富士康“跳楼门”猜测式的报道与喧染无形之中对其“连续跳”频发起到了“善意”的推波助浪。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影响力》一书中论述“社会认同理论”时谈及到有关自杀事的公开报道与随后发生事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换言之,媒体越是对某区域的自杀事件进行,该区域紧接着类似事故发生率越高。这就是戴维。菲利普斯提出的著名“维特效应”。当富士康第一跳发生之后媒体、网络便一哄而上对事件大肆喧染,孰不知缺乏社会学行为学家的视野和角度的媒体在富士康后续的“连续跳”事件成了“善意”的帮凶。  再次,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抑或缺失也是富士康“连续跳”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据报道深圳市由副市长牵头组成调查组进驻富士康企业集团调查其“连续跳”事件真相是从第十跳发生后才开始的。其实早在2009年7月富士康发生“孙丹勇事件”,深圳市总工会多次派出调查组赴富士康,向员工直接进行调查,先后多次向深圳市委、市政府报告了调查结果并提出建议,同时督促富士康工会做好善后工作。因此2010年富士康的第一跳发生后,深圳市的相关监管部门就应当意识到富士康的“跳楼门”绝非单纯的个案的了,然而遗憾的是真正由公权力介入调查却是在10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突然意外地离开之际。


富士康13连跳是哪一年

富士康13连跳是哪一年

1. 背景介绍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服务制造商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3百万的员工,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许多小国家的人口数量。然而,富士康也因为其员工自杀事件而备受瞩目。


2. 事件描述


2010年,富士康的一名员工在工作中意外身亡。这一事件引起了工人和相关人士的关注,并抗议富士康的工作条件和管理制度。接着,又有12名员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相继自杀。


3. 原因分析


富士康员工的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球关注。这些自杀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过度工作、低薪、恶劣的工作条件、管理缺陷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4. 后续措施


对于富士康自杀事件的国际关注压力之下,富士康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和重建措施。公司加强了对员工的关注和照顾,改进了工作环境,增加了员工福利等。


5. 事件影响


富士康13连跳事件引起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促进了全球对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的更高要求,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关注和重视。


6. 反思与启示


富士康事件启示我们,如果企业想要在全球市场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员工福利和工作条件,维系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


7. 发生之后的富士康


富士康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在员工生产线上加大了人力投入和安全投资,大大提高了工作环境和劳动质量。目前,富士康的员工福利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8. 结论


富士康13连跳事件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此类组织的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富士康等企业对员工福利重视程度的提高,企业未来在工人福利和管理制度上的改善将逐渐成为全球企业标准,这可以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长远发展。


富士康第十二跳是什么人

中国经络催眠网 2010-05-27 12:21:32 作者:郑小明高级经络催眠师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富士康的十二跳让我们看得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很多专家媒体都在研究猜测十二跳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刚看到前几跳也许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例如富士康难么多的员工自杀本来在全世界来说按人口比例来算是很正常的,还有一些心理专家的介入,在用企业EAP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压力太大员工的业余生活太单调等等。随着事态的严重以及这些理论无以解释清楚的时候留给我们是疑惑惊恐。

有学过催眠或者接触过催眠的人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奥妙,其实富士康的十二跳是一种催眠现象,就像开车的人都有经验当我们在路上开车行驶的时候身后有跟我们相同的车子超车开到我们前面我们很容易也加速追赶对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方跟我们同在一条路上行驶开着跟我们相同的车,他超车对我们的潜意识是一种暗示。那么我们来看富士康的员工十二跳的资料:

第十二跳5月27日上午消息,郭台铭道歉话音刚落,富士康发生今年以来的第十二起员工坠楼事件。

第十一跳 5月25日凌晨发生今年第11起员工坠楼事件。据报道,从富士康集团获悉,25日凌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

第十跳 2010年5月21日 清晨,富士康21岁的男性员工坠楼,于4时50分死亡。

第九跳 2010年5月14日晚11时许,一名男性员工从福华宿舍第2栋和第3栋之间的宿舍楼7楼楼顶坠地,掉落在一个水泥混凝土平台上。

第八跳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年仅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警方调查,马向前系“生前高坠死亡”。

第七跳 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厂区,新进女员工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第六跳 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第五跳 2010年4月6日 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第四跳 2010年4月7日 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22岁。

第三跳 2010年4月7日 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

十二跳中以18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居多,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心理有什么特征呢?在心理学上这个时期还是属于青春期,恋爱感情在这个时期比较活跃。从学校刚步入社会角色的转换也是有很大压力的。更重要一点这类人群情绪不稳定受暗示性强。那我们再从富士康的一些管理和工作上的压力着手分析就不难发现十二跳其中的“冤魂厉鬼”到底是什么了。因为听说富士康还请了五台山的道士做法事所以且叫这个引发十二跳的背后蕴藏的原因为“冤魂厉鬼”。本人郑小明是一名对催眠痴迷心理咨询师,根据在下不才从催眠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有一下几点:一是都是在同厂的年轻人有相同的压力相同的背景,同厂的工友的处理这些压力的方式对他们所有的年轻员工都是有集体催眠暗示的作用。二是经过这些跳他们都很震惊反复在内心想着这些事情的恐怖情景也许猜疑害怕是否真有冤魂厉鬼害怕会引发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不确定心理状态很容易接受催眠暗示。三是跳的人数次数太多太密集引起的催眠暗示次数强度也大大增强。四是大多发生在凌晨跳楼居多,考虑子夜大脑处于α波的时候最容易被催眠本来就处于类催眠状态。谈起十二跳我们先看艾瑞克森催眠是怎么做的,艾瑞克森很多时候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回馈被催眠者的生理反应眨眼或者呼吸等等在用身体去带领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这样就不难发现那些跳楼的人是在用身体语言催眠和暗示了所有富士康的年轻员工。所以在郭台铭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之后还是有员工要跳楼,那么他们采取了什么防范措施 郭台铭讲了现在在做的四件事:其一,建爱心网,注意,不是网站,而是真正的实物的网,在宿舍楼建天网,地网和隐性防护网,施工量为150万平米。其二,搞相亲相爱编组,50人一组,整个公司分3000多组,每组选一位组长,对组长进行培训其三,从康宁医院找来70多人医院,还在员工中训练1000位心理辅导师,目前已培训了100名。

我们不能不说富士康已经尽力了,但是效果呢?但愿不会再十三跳,太让人不能接受了,年轻如花的生命像流星一样逝去。很让人遗憾。且在遗憾的同时我们能不能想点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呢。中国经络催眠网站长郑小明经过几天的研究论证想出如下方案:一是集体催眠解除之前连续跳楼的催眠暗示。我们在给被催眠者催眠暗示后如果是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暗示一定会给予解除暗示,那么可以用相同道理来做。二是给员工播放跳楼后给那些逝者家里带来的伤害纪录片开个大型的追悼会可以找来催眠师做个浅度催眠后给予反面教育。三是降低工作强度人性化管理。四是宣传一些榜样就是把一些工厂先进员工事迹给予表彰和宣传。写这篇文章旨在抛砖引玉请同仁和广大读者指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责任)


以管理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

  近来,富士康就遭遇多起员工跳楼事件。许多企业管理者都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80后、90后的新生代员工。那么,制造企业和新生代员工之间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制造企业由于年轻员工多,工作压力大,更有其自身特殊的管理特点。以富士康为例,其之所以能成为全球代工大王,就是因为它实行了“三高一低”的运营战略,即高交货速度、高品质、高柔韧性和低成本,通过实施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快速转换以抢得先机。而且为了达到低成本高效率这一目标,制造企业内部往往采用的是非常严格的层级管理制度。这一管理体制有以下特点:

  (第一)严格的层级制度强调对组织规则的遵守。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准军事化或军事化管理,有非常严格的层级制度,强调纪律性和员工的高度服从。

  (第二)提倡为“大我”牺牲“小我”。企业希望员工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组织目标而工作。

  另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特点就是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核心领导对“英雄式领导方式”的推崇。现在中国制造企业的核心领导多为“50后”、“60后”,在一项对国内多家企业最高领导的调查中,当问到“哪些人对你的管理理念形成的影响最大?”的问题时,被访人提及最多的是曾国藩、胡雪岩、康熙和柳传志等。
  这类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依赖高度集权和超凡的个人能力进行管理和领导的,是一种英雄式的领导。在中国企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英雄式领导成为了主流。而秉持这种管理理念的领导者往往不注重制度建设,以个人直觉代替详细决策论证,凭个人好恶对员工提要求;另外,工作中不敢放权,认为员工不需要想的太多,只要执行好领导人的决策就足够了。

  但是80后、90后的员工们显然对此相当抵触,对领导的行为也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说,新生代员工将自身与企业的关系看作纯粹的雇佣关系,注重工作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愿意为了企业目标牺牲自身的利益。华为的“床垫文化”、富士康的“半军事化管理”问题频出,其实就是忽略了员工个体的需求和个性。

  此外,新生代员工已经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追求平等、反感管理者高高在上、对权威也敢于挑战,对于命令式的领导方式接受度不高;对于领导吝啬授权,凡是自己说了算,员工只负责执行的做法,新生代员工会认为那是束缚了自己的才华发挥,这也是近年来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那么领导和员工的价值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原来新生代员工多为独生子女,这一代的成长正好是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对企业和商业社会有了较早的认识,此外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这一代接触到了大量的来自于不同社会的文化和知识。这样的成长背景导致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更为“个体化”,他们注重追求个人兴趣目标和价值实现,维护自我权益,淡化权威和权力,厌恶规则,约束、自我意识非常强。

  现在新生代员工将成为职场主力,80后的第一批人在2010年已正式步入“而立之年”,其中一部分已经进入管理岗位的情况下,如何管理80后成为制造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如果掌握了新生代员工的特点,解决和避免目前管理中的冲突并不是难题。新生代员工关注的焦点其实很简单,核心一条就是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公司的条条框框他们是绝对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他们在内心里认为这些东西对他们有价值。

  因此在做建议方案时,主管们可考虑让员工多参与,因为这些员工并不是要求在多大程度上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而是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可以参与到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来。对于已经达到一定能力水平的,要给予充分的授权和职责,给予其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当然,目前出现的冲突并不是企业单方的问题。比如许多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没有清晰的个人职业目标和规划,工作后老觉得现在做的事不是自己想要的,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容易出现自我期待与现实价值的偏差,也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


上一篇:深圳富华

下一篇:富士康十二连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