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第一丑的演员表
柯贤溪 卢星宇[成年]/王乾州[童年]蔡三天 李心敏黄 春 龙沐春吴文忠 景松涛柯 母 田淼柯贤顺 孙锡堃张 庄 李明憓[成年]/陈淞滢[童年]阿 发 王笑龙[成年]/庄锦涛[童年]福祥班戏师 赖宗卯 曾文杰 王炳辉 倪万亮 卢文雄 王金顶 薛飞 庄伟国福祥班学徒 林鸿彬 林志超 蔡龙河 吴文衫 郭远建 陈剑凡 王培涣 谢坤源洪金全 那钢乌 玉 李景秀张庄母 戴小红程冠雄 张波程太太 郭苏星美 凤 林瑞如黄云威 李华
高甲第一丑的相关资料
高甲戏是一朵艺术奇葩,在闽南文化生活当中更是极具影响力。2010年12月2日,反映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奠基人柯贤溪的数字电影《高甲第一丑》在晋江博物馆举行开机仪式,这是第一部反映晋江高甲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片,将讲述著名高甲戏女丑演员柯贤溪的传奇故事。该片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出品,广电总局并将之列为2011年重点打造的影片之一,这是对柯贤溪艺术成就和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肯定。该片主要制作班底,包括导演李彦廷、主演李心敏、卢星宇及高甲戏丑行艺术传承人曾文杰、赖宗卯等出席了开机仪式。高甲戏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台、港、澳及东南亚诸国闽南人聚居地区,一直与闽南民众的信仰、人生礼俗密切相关,是闽南侨乡人民情感交流和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晋江是高甲戏的发祥地之一,以高甲戏表演艺术家、“闽南第一丑”柯贤溪为代表的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发祥于晋江,不仅在包括台港澳东南亚闽南语地区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而且在中国戏剧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柯贤溪1907年出生于福建晋江、10岁从艺,95岁仙逝,从事舞台实践80余年,在精通所有男丑表演的基础上创造了女丑表演艺术,使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和全面,成为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1935年10月,已将丑戏演得出神入化的柯贤溪应邀到菲律宾演出,历时3年多,场场爆满,所到之处都掀起一股高甲戏热潮,成为许多海外乡亲寄托乡情、慰藉乡思的纽带,并由此得到“丑大王”、“闽南第一丑”的盛誉。2008年,“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导演李彦廷在开机仪式上说,接到该片剧本时,被柯贤溪大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他称柯大师是一个非常单纯、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艺术家,剧组将用心尽力把影片拍好,尽可能真实而艺术地还原和再现柯贤溪大师传奇和精彩的一生。主演李心敏说,柯贤溪先生的经历,证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当代的艺人,应弘扬柯大师的艺术精神。导演李彦廷介绍,《高甲第一丑》的拍摄将主要分为两段,前半段主要讲述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奠基人柯贤溪的从艺之路,介绍其如何成为高甲戏这一优秀戏种的一代大师。“尽可能还原柯贤溪老人所处年代的真实生活,尽可能用曲艺展示他的艺术人生。”导演李彦廷介绍说。影片将在晋江拍摄大约10天,拍摄内容将融入闽南建筑、服饰等地方特色,更真实地表现柯贤溪的艺术生活和艺术精神。而影片后半段则主要介绍其在抗战暴发后如何奔走于东南亚一带,通过艺术的表演形式宣传抗战救国的情怀。由于涉及东南亚的一些景点和环境,拍摄组将会转战浙江横店影视城进行拍摄。导演李彦廷向记者介绍,此次影片的主演将由著名演员李心敏老师和青年优秀演员卢星宇担任,但是为了使影片更具闽南特色,许多其他角色将会由泉州本地的演员担任,而有关戏曲的所有演出将会由晋江高甲戏剧团的演员们担任。据介绍,影片将于明年年初制作完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快明年开春以后就有可能与广大观众见面。晋江市文化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影片《高甲第一丑》主要是讲述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创始人晋江人柯贤溪的传奇人生,将真实地还原他的一生。在剧中出现戏曲表演的地方,将全部采用原汁原味的高甲戏表演。晋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晋江将以此次拍摄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晋江传承人确认和保护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进一步努力。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妆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女丑,闽南四大名丑之一柯贤溪
柯贤溪,著名 高甲戏 女丑演员,陈宗熟、林赐福、许仰川三人并称“闽南四大名丑”。他在戏剧之路中开创的艺术流派被称为柯贤溪表演艺术,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柯贤溪出生于现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英林镇沪厝埯村。柯贤溪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开始学戏并在两年后出科。柯贤溪学戏后先后加入“福泉新”班、“象山”班、“新溪乐”班、“福祥”班、“旧溪东”班、“后田”班、“溪后”班、“福庆成”班。 1935年10月,柯贤溪赴马尼拉演出并于第二年转到伊朗演出。1937年,柯贤溪回国并在“福庆成”班演出。1944年,柯贤溪受赴惠安塔堀(张坂镇)演对台戏。 1946年,柯贤溪参加泉州大光明戏院主办的高甲戏表演赛,获得金牌1块、锦旗1面并被誉为“丑大王”。内战后散班,柯贤溪回到家乡卖蚝。 1952年,柯贤溪组织了“晋江民间高甲戏剧团”并担任团长,这是晋江县第一个自负盈亏的高甲戏剧团。1960年底,柯贤溪参加厦门“高甲戏丑角会演”并被推为“丑王”。 1982年,柯贤溪在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分校高甲班担任教师。 2002年10月31日,柯贤溪去世。 柯派艺术: 柯贤溪在男丑表演基础上开创了高甲戏的女丑表演艺术,其主要作品有《金魁星》、《唐二别》、《管甫送》、《妗婆打》等。他所开创的艺术流派被称为柯贤溪表演艺术,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柯贤溪根据不同年龄妇女有着不同的表演程式,专门编有“女丑十八法”。 柯派的第一代传承人共有5人:赖宗卯(大弟子)、曾文杰(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团长)、施丽华(1962年-,仅有的女弟子)、王金鼎(1963年-)、施存义(1963年-,移民美国)。 第二代传承人有卢文雄和庄伟国。
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
这期高甲戏带来的是: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柯派高甲戏男丑高甲戏丑行的表演最具吸引力,影响面最广,盛演于闽南地区的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闻名,是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行当。继续来了解了解吧!
可能感兴趣》》探访名人故居:梅兰芳故居名称是什么
柯派高甲戏男丑高甲戏丑行的表演最具吸引力,影响面最广,盛演于闽南地区的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闻名,是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行当。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为“闽南第一丑”柯贤溪。“高甲戏(柯派)”于2008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仔”、“宋江戏”。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表演以形写神,追求神似,以丑写美,寓庄于谐,达到滑稽与崇高的完美结合,发人深省,令人神怡,已越出一般丑角的插科打诨的局限,特别是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素来以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面貌风行于闽南民众之中。
其道白抑扬顿挫、吞吐有致、清晰分明、韵味十足;表演细腻、诙谐风趣、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柯派表演身段,能精细地分出不同年龄段的妇女的不同特点,形成各个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的不同表演程式,还编有“女丑十八法”,记叙一整套表演技艺,形成柯派表演艺术的主要教材。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代表剧目:《唐二别妻》《妗婆打》《管甫送》《骑驴探亲》《大团圆》等。曲目有:四季歌、福马郎、将水令、金钱花、灯红歌等。
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地域传统文化特征相当明显,与当地民众文化生活关系密切,是闽南语系社会发展的见证和缩影,历史久远。其表演以形写神,追求神似;以丑写美,寓庄于谐,达到滑稽与崇高的完美结合,是闽南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也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你可能也很喜欢:
名人背后的爱情故事之荀慧生有几任妻子
梅兰芳爱国故事,讲述艺术家的气节
四大名旦中的满族名家:程砚秋的故事
上党落子名篇剧作:上党落子杨七娘图片
中国非遗电影现状
中国非遗电影是指以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其中包括民族音乐、舞蹈、剪纸、雕刻、陶瓷等多种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非遗电影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中国非遗电影市场规模较小,但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关注非遗题材的创作和推广。例如,2017年上映的电影《大理寺》,以古代大理国盛行的“白族三道茶”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秘密祭品与“三道茶”之间的故事,向观众介绍了白族文化及其相关习俗; 2019年上映的电影《镇魂街》则将城市神话加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中式宅门、汉字符号等。另外,在中国国内还有一些非遗电影节,例如新媒体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高峰论坛暨第六届中国·长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微电影节、河北省·承德万全第三届非遗文化旅游推广微电影展等,这些活动为非遗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总的来说,中国非遗电影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更多的创作者投入其中,并在制作质量、主题深度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为世界观众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晋江的民俗有那一些
1、晋江民俗--“引水魂”与“叶落归根”
历史上,晋江华侨众多,他们均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即希望终老故园,埋骨桑梓。但事实上客死他乡的华侨时有出现,能运灵柩回故乡者毕竟少数,多数埋骨异域。为让亲人能魂归故里,其家属往往要择时辰请道士作“道法”,以一纸船(现也有改糊纸汽车、纸飞机)置于海边,吹打念咒,哭哭啼啼,将死者灵魂引入祖祠,俗称“引水魂”。此虽属迷信,不宜提倡,但却是对生者对于客死异邦的亲人所寄托的深切哀思的真实流露。
2、浅说隐语、行业语
旧时代,民间有一些行业用语和“僻语”,某些行业语有的与旧社会的迷信思想和旧风俗习惯有关,有一些行业语乃为防行外人知晓的隐语。
行业语与迷信风俗有关者,首推航海者和讨鱼人,时至今日,深沪,南沙岗、围头等地海滨渔民及航海人员乃至他们的家属,仍然继续使用着,或者也可称之为带有迷信色彩的习惯用语。试简述如下:吃鱼时,一边吃完了万不得已要翻动时,不说“翻”而说“转一转”。至于鱼骨,不说鱼骨而说“鱼爽”。
有人上船来探访,送行之时不说“慢行”而说“顺行”(因船家怕船行慢),“顺行”表示顺风行进之意。
渔民或船员不说“死”。有人过世就说“老去”、“故世”或“过面”,包括动物、大鱼死亡也说“善去”而不说“死”。
海上遇有死人,则称“人客公”、“头目公”或“好兄弟”。船上打翻东西称“打沏”,打倒物件称“打碍”,总之忌说死、慢、倒、翻等等不吉利语言。
商业方面的行业语,主要是一些数目字。业内人有时在商量价格,不让外人知晓就使用行业语,如天、下、平、口、水各代表数目字一、二、三、四、五,余者类推。
肩挑贩卒以及一些出卖苦力的劳动者,他们也有行业语,如“夹子”代表二,“川仔”代表三,“口仔”代表四,“对塘”代表五,“拐仔”代表七,“眉”代表八等等,主要用于工价钱的交谈或商量,不让外人知晓。
除了上述略举一二的行业语以外,旧时代晋江还有一些“僻语”。如“戏僻”,为戏曲人员专用的隐语。“乞食僻”,为乞丐专用的隐语。说这些隐语时,俗称“打僻”、“拍僻”。
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两种“僻语”,一种是用语言反切的说法,像“酒”说成“柳振”,反切起来是“柳振振柳酒”。像“苦”说成“鲁肯”,反切起来是“鲁肯肯鲁苦”,这种反切说法的隐语,均用方言方音,根本无法用文字书写代表。所以虽然笔者当年也懂得使用这种语言,但要写出来就难了。
估计这种反切语的形式,乃因《汇音妙语》的流行,某些知识分子从中得到启发,创设了这种隐语。
这种隐语看起来比较难,但一旦掌握了窍门,便能熟练运用,故当时十分流行。
另有一种隐语,采用音韵相近的缀尾式说法,如“去”说成“去思”;来,说成“来西”,以此类推,比较简易。此处还有连续缀尾式的隐语,即一个字之后,缀了相近两音,如“穷”说成“穷凉省”,“大”说成“大赖徒”等等。这种隐语说起来显得十分累赘,所以只能偶尔用之。
3、嫁公鸡
所谓“嫁公鸡”,就是华侨不能按择订婚期回家举行婚礼,只好借“公鸡”为新郎,为其洞房花烛,其程序就是把公鸡,绑在床底下,然后由陪嫁姆,引新娘走进新娘房,说了几句吉利的话,算为结婚。这是晋江侨乡在婚礼形式上的一种特殊仪式,也是一种陋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婚事新办,此俗已绝迹。目前,婚礼仪式,除一般形式外,还采用外来的办法,即举行旅行结婚,到外地、到港澳地区甚至到海外渡蜜月。这是旧的婚礼的一种冲击,也是一种革新。
4、历史古远弄龙舞
晋江侨乡各大市镇,每逢迎神赛会、元宵佳节或其他盛会庆典活动,都有规模盛大的弄龙节目参加。
弄龙舞,民间俗称为“弄龙”,这个名称刚好与“狮”相对应。庆典活动或是迎神游行,常常有“狮队”和“弄龙队”参加,前者以表演武技为主,杀气腾腾,令人有威武雄健之感,后者则是舞蹈和拳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游艺,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深受群众的喜爱。
晋江各主要乡镇如安海、石狮、永宁、深沪、衙口和金井等市镇乃至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在过去均有弄龙队之设立,以适应各地元宵佳节以及节日庆典酬神娱乐之用。如解放前安海龙山寺观音到浙江南海普陀山进香谒祖的特别盛大队伍,就有好几队弄龙队和狮队。至于到石狮城隍公,到白沙镇江宫六姓府,到金井南沙岗镇海宫等著名宫庙进香、乞火和谒祖,其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中,也必定有弄龙队和狮队参加。
舞弄之龙的形象有很多体式,一般的“布龙”,是用篾片铅线扎成一个威武雄壮的龙头,龙嘴可以开合,也有血红的舌头,圆睁的“大龙目”和峥嵘的龙角,穿以木柄,以便舞弄者手擎舞弄。龙身则用篾片铅线扎成空心圆筒,中间也扎一支木柄以便操持。龙身有十余节之多,最后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龙尾,用绘满龙鳞的厚质布包裹,这就是常见的“布龙”。如果“龙身”里面可以点烛,夜间舞弄通体明亮者称为“火龙”,现在已改用电池点亮小电珠,两个“龙目”也用高亮度电珠,使这种“火龙”十分现代化,也更能吸引人。
除了上述“布龙”和“火龙”之外,此外还有每节龙身扎糊成蝴蝶的形状,连接起来便成为形体特别的“百叶龙”。另有一种是整条龙身插满点燃的炷香,于夜间舞弄,既如火龙翻滚,又散发出阵阵香味,这就是十分独特的”香火龙”。这种龙工艺比较复杂,所以比较少用。
此外还有比较简陋临时拼凑,以应付一时之需的龙。用十几块同一规格的木板凳加上龙首和龙尾拼凑而成的“木板龙”,还有由稻草临时捆扎而成的“草龙”等等。
关于“弄龙”的“弄”字,习用于唐代,广泛用于戏曲之中,如《事久弄》、《妙泽弄》等等。晋江自古以来即称“弄龙”而不叫“舞龙”。这种风俗自唐代开始而随中原移民南来晋江,并一直传承至今。
晋江民风习俗有哪些?
1、晋江民俗--“引水魂”与“叶落归根”
历史上,晋江华侨众多,他们均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即希望终老故园,埋骨桑梓。但事实上客死他乡的华侨时有出现,能运灵柩回故乡者毕竟少数,多数埋骨异域。为让亲人能魂归故里,其家属往往要择时辰请道士作“道法”,以一纸船(现也有改糊纸汽车、纸飞机)置于海边,吹打念咒,哭哭啼啼,将死者灵魂引入祖祠,俗称“引水魂”。此虽属迷信,不宜提倡,但却是对生者对于客死异邦的亲人所寄托的深切哀思的真实流露。
2、浅说隐语、行业语
旧时代,民间有一些行业用语和“僻语”,某些行业语有的与旧社会的迷信思想和旧风俗习惯有关,有一些行业语乃为防行外人知晓的隐语。
行业语与迷信风俗有关者,首推航海者和讨鱼人,时至今日,深沪,南沙岗、围头等地海滨渔民及航海人员乃至他们的家属,仍然继续使用着,或者也可称之为带有迷信色彩的习惯用语。试简述如下:吃鱼时,一边吃完了万不得已要翻动时,不说“翻”而说“转一转”。至于鱼骨,不说鱼骨而说“鱼爽”。
有人上船来探访,送行之时不说“慢行”而说“顺行”(因船家怕船行慢),“顺行”表示顺风行进之意。
渔民或船员不说“死”。有人过世就说“老去”、“故世”或“过面”,包括动物、大鱼死亡也说“善去”而不说“死”。
海上遇有死人,则称“人客公”、“头目公”或“好兄弟”。船上打翻东西称“打沏”,打倒物件称“打碍”,总之忌说死、慢、倒、翻等等不吉利语言。
商业方面的行业语,主要是一些数目字。业内人有时在商量价格,不让外人知晓就使用行业语,如天、下、平、口、水各代表数目字一、二、三、四、五,余者类推。
肩挑贩卒以及一些出卖苦力的劳动者,他们也有行业语,如“夹子”代表二,“川仔”代表三,“口仔”代表四,“对塘”代表五,“拐仔”代表七,“眉”代表八等等,主要用于工价钱的交谈或商量,不让外人知晓。
除了上述略举一二的行业语以外,旧时代晋江还有一些“僻语”。如“戏僻”,为戏曲人员专用的隐语。“乞食僻”,为乞丐专用的隐语。说这些隐语时,俗称“打僻”、“拍僻”。
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两种“僻语”,一种是用语言反切的说法,像“酒”说成“柳振”,反切起来是“柳振振柳酒”。像“苦”说成“鲁肯”,反切起来是“鲁肯肯鲁苦”,这种反切说法的隐语,均用方言方音,根本无法用文字书写代表。所以虽然笔者当年也懂得使用这种语言,但要写出来就难了。
估计这种反切语的形式,乃因《汇音妙语》的流行,某些知识分子从中得到启发,创设了这种隐语。
这种隐语看起来比较难,但一旦掌握了窍门,便能熟练运用,故当时十分流行。
另有一种隐语,采用音韵相近的缀尾式说法,如“去”说成“去思”;来,说成“来西”,以此类推,比较简易。此处还有连续缀尾式的隐语,即一个字之后,缀了相近两音,如“穷”说成“穷凉省”,“大”说成“大赖徒”等等。这种隐语说起来显得十分累赘,所以只能偶尔用之。
3、嫁公鸡
所谓“嫁公鸡”,就是华侨不能按择订婚期回家举行婚礼,只好借“公鸡”为新郎,为其洞房花烛,其程序就是把公鸡,绑在床底下,然后由陪嫁姆,引新娘走进新娘房,说了几句吉利的话,算为结婚。这是晋江侨乡在婚礼形式上的一种特殊仪式,也是一种陋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婚事新办,此俗已绝迹。目前,婚礼仪式,除一般形式外,还采用外来的办法,即举行旅行结婚,到外地、到港澳地区甚至到海外渡蜜月。这是旧的婚礼的一种冲击,也是一种革新。
4、历史古远弄龙舞
晋江侨乡各大市镇,每逢迎神赛会、元宵佳节或其他盛会庆典活动,都有规模盛大的弄龙节目参加。
弄龙舞,民间俗称为“弄龙”,这个名称刚好与“狮”相对应。庆典活动或是迎神游行,常常有“狮队”和“弄龙队”参加,前者以表演武技为主,杀气腾腾,令人有威武雄健之感,后者则是舞蹈和拳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游艺,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深受群众的喜爱。
晋江各主要乡镇如安海、石狮、永宁、深沪、衙口和金井等市镇乃至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在过去均有弄龙队之设立,以适应各地元宵佳节以及节日庆典酬神娱乐之用。如解放前安海龙山寺观音到浙江南海普陀山进香谒祖的特别盛大队伍,就有好几队弄龙队和狮队。至于到石狮城隍公,到白沙镇江宫六姓府,到金井南沙岗镇海宫等著名宫庙进香、乞火和谒祖,其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中,也必定有弄龙队和狮队参加。
舞弄之龙的形象有很多体式,一般的“布龙”,是用篾片铅线扎成一个威武雄壮的龙头,龙嘴可以开合,也有血红的舌头,圆睁的“大龙目”和峥嵘的龙角,穿以木柄,以便舞弄者手擎舞弄。龙身则用篾片铅线扎成空心圆筒,中间也扎一支木柄以便操持。龙身有十余节之多,最后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龙尾,用绘满龙鳞的厚质布包裹,这就是常见的“布龙”。如果“龙身”里面可以点烛,夜间舞弄通体明亮者称为“火龙”,现在已改用电池点亮小电珠,两个“龙目”也用高亮度电珠,使这种“火龙”十分现代化,也更能吸引人。
除了上述“布龙”和“火龙”之外,此外还有每节龙身扎糊成蝴蝶的形状,连接起来便成为形体特别的“百叶龙”。另有一种是整条龙身插满点燃的炷香,于夜间舞弄,既如火龙翻滚,又散发出阵阵香味,这就是十分独特的”香火龙”。这种龙工艺比较复杂,所以比较少用。
此外还有比较简陋临时拼凑,以应付一时之需的龙。用十几块同一规格的木板凳加上龙首和龙尾拼凑而成的“木板龙”,还有由稻草临时捆扎而成的“草龙”等等。
关于“弄龙”的“弄”字,习用于唐代,广泛用于戏曲之中,如《事久弄》、《妙泽弄》等等。晋江自古以来即称“弄龙”而不叫“舞龙”。这种风俗自唐代开始而随中原移民南来晋江,并一直传承至今。
希望有所帮助
名伶辈出,高甲戏名家有哪些
闽南地区约有从艺高甲戏人员2500人以上,而且名伶辈出,各有造诣,且均享有盛名,对高甲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你对于高甲戏名家的了解多吗?你知道都有哪些名家吗?感兴趣的话,就跟我一起去了解吧。
按角色分类:
1、生行脚色
洪郎允绰号“虎狼允”,气宇轩昂,台风潇洒,文小生称擅,以《孟丽君》皇甫少华最佳。
刘再生人称“蹴再生”,擅长靠。雉尾,具英武之气,绰号“活周瑜”。
柯贤克文武小生兼演,严谨讲究唱做念大。演文生神韵飞动,风情洒脱;演武小生气势恢宏,以形传神。以《林文生告玉状》林文生、《三门街》小福禄、《施公案》黄天霸见称。
黄秀郎工旦行,后兼生行,以《两国王》的薛平贵、《审三如》的蔺相如称擅。
还有李金边、洪江、林民权、陈长杭、蔡钟铁、洪森仁、林固子、林贤殿、蔡自强、曾火记、曾表等。
2、老生脚色
箫光椅、陈宗熟、吴桂枝、张催迁、王仁沓、杨广秋、洪青龙、猫井、洪狗、陈盾、曾通、干长、徐富、郑南、张仔丕、洪管等。
3、花脸脚色
陈子良净、二花,噪音凝重浑厚,重工架,有“活关羽”之称;反串女丑,别具一格。
吴远宋擅长大花、二花及老生,声音粗犷浑厚,人称“大股宋”、“一声雷”。
还有吴大臭、施烧、洪道成、箫迪秋、蔡春枝、许源、洪元田、王火杯、臭圆、洪溯木、洪水割等。
4、丑行脚色
许仰川以公子丑见长,表演极具独创性,模仿飞禽走兽神态,提炼优美身段,体态轻佻,诙谐入妙。
林赐福擅演傻丑、破衫丑,吸取布袋戏表演动作,称布袋戏丑,自成一格,妙趣横生。
施纯送袍带丑称擅,吸取傀儡戏表演,形似傀儡神似人,有“嘉礼丑”之称,以创造人物性格形象见长。
柯贤溪绰号“俏罗溪”,以女丑称绝,名重闽南,饮誉东南亚诸国,有“闽南第一丑”之称。
以上四位丑行脚色,称为“高甲四大名丑”,是本时期高甲戏丑角艺术发展、成熟而形成独具风格的代表性脚色,各成流派。黄大篇戏仔丑行出身,改演高甲。以其天生形象、体型。扮演家丁丑一类小人物,惟妙惟肖。
高甲戏的主要特点
高甲戏的主要特点是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咐哪腔调。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高甲戏表演艺术:过去,由于戏班阵容的限制,一个行当未能配备几个脚色,故在行当分工上须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红北,竖眉兼扮丑,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赵云,苦旦要能兼周瑜。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蚂简胡“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旦角的闷拦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园戏,手姿丰富,步法严谨,后人总结为三十六步科范。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戏后期向京剧吸取、取法,气势恢弘,有新的突破与发展。高甲戏一般分为六门行当:小生、老生、北、旦、丑、杂。
高甲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福建省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