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的陶的剧情概要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先驱,德国文坛当时最高尚,最优雅的灵魂之一。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两岁失去了生父,九岁失去了继父。早年在登肯多夫修道院学习。1788年起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起在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并参加了反抗土耳其的战争。1802年,当荷尔德林得知挚爱一生的女人狄奥提玛不幸死去的讯息后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遂从大西洋海岸的法国西部城市波尔多出发,徒步穿越了草原、森林、大海,穿越了整个法国后回到了故乡德国。1807年起,荷尔德林在图宾根的一所幽暗孤寂的古堡顶端神智混乱的独自生活了36个年头,留下了诗稿《塔楼之诗》后,于1843年逝世。诗人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代表作有《自由颂歌》、《漫游者》、《返回家乡》、《给大地母亲》、《怀念》等。影片《荷尔德林的陶》根据这段历史,讲述了中年女摄影师陈琳,助理芳芳及男模特小山的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 中年女摄影师陈琳在她的摄影工作室居住了近十年,十年间她从未离开过工作室,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十年间,只有年轻的助理芳芳一直陪伴在陈琳身边,跟她居住在这间摄影工作室里,并悉心照顾着陈琳。不久,芳芳喜欢上了男模特小山, 很快便怀有了小山的孩子。当芳芳决定离开陈琳的时候,陈琳终于找到了行走在路上的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的陶的职员表
执行制片: 王琪昕/毛士源 协调副导演: 储德龙/蔡博文/齐书晗 副摄影: 张宸/郑成 纪录片: 马子龙/赵仁元 剧照: 颜磊 舞蹈设计: 齐书晗/杨茜茹 中英翻译: 刘松林/金晖 海报设计: 贾茹策划: 张京/范亚强 文案宣传: 吴潇岚 原创音乐:曾小刚/奥洛夫·戈斯林/埃里克·阿雷拉诺
王子元的人物简介
王子元,中国内地青年导演,曾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业剧情单元入围奖等数个奖项,执导过国内首部院线公映的大学生商业电影《失乐岛》。2011年导演文艺电影《荷尔德林的陶》,因其剧情内容及拍摄手法备受争议,迅速引起国内艺术电影圈的强烈关注。成为2011年网络传播最具争议性的文艺电影。随后陆续担任多部CCTV六套数字电影《腊月的春》、《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影片执行导演工作。2012年参与“第二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大良的菜刀》副导演工作。2013年出任院线电影《我叫李广安》制片人,并在2013年度爆红黑色幽默微电影《盗道道》中有精彩演出。2014年,担任“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国家重大题材立项影片——电视文献纪录片《逐梦小康》导演之一。
陶然的意思和含义
陶然的意思:1.醉乐貌。2.喜悦、快乐貌。陶然 [táo rán]引证:1.叶圣陶 《城中·前途》:“假如提起来斟着,就有淡玛瑙色的‘陈绍’流出来,触着鼻观便觉陶然。”2.郭沫若 《牧羊哀话》二:“西望那夕阳光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我的灵魂,早已陶然沉醉,脱壳优游。”近义词:一、怡然 [yí rán]释义:安适自在貌;喜悦貌。引证:冰心 《寄小读者》四:“在四山暮色之中,团团坐在屋前一棵大榆树下,端出茶果来,告诉我今夜要过 中国 的瓜果节。我不禁怡然一笑。”二、欣然 [xīn rán]释义:喜悦貌。引证:《史记·吕太后本纪》:“上有欢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
陶然的意思和含义
陶然的意思是形容舒畅快乐的样子。晋·陶潜《时运》诗:“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_,陶然自乐。”唐黄滔《书崔少府居》诗:“鲁史蜀琴旁,陶然举一_;夕阳明岛屿,秋水浅池塘。”明·高启《立秋前三日过周南饮雷雨大作醉后走笔书壁间》诗:“三杯不觉已陶然,此身竟到无何有。”清·曹寅《饮_酒》诗:“眷言酌昆友,陶然知水奇。”叶圣陶《城中·前途》:“假如提起来斟着,就有淡玛瑙色的‘陈绍’流出来,触着鼻观便觉陶然。”
荷尔德林的名句诗歌
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成长,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与其孤身跋涉,不如安然沉睡。
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eaven.
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人间地狱,总是因为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http://www.juzimi.com/writer/30623
荷尔德林 经典诗句
和解者,你从不相信的和解者
现在在此,向我显示友好
你相信不朽者,但或许
我认识 那种崇高
它让我屈膝跪倒,
几乎,我必须像盲者那样跪倒
我问你,神明美妙的信使,为何来到我处
你从何而来,圣福神悦的平和!
我知道那种事情,你并非有死者,
因为一些事物想要一个指针,或者是
真诚的观者照亮一个朋友,但只要
一个神显现,那更新一切的清明
就会降临于天空,大地以及海洋。
荷尔德林些了哪些作品?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问题描述:
请给一份荷尔德林的详细资料
解析:
荷尔德林年表
荷尔德林 Holderlin,Friedrich 1770-1843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生于斯瓦比亚的小城劳芬父亲早故,母亲是牧师之女。曾先后在登肯尔多夫和毛尔布龙隐修院学校学,1788-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获硕士学位,有资
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他把希腊诸神看成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对他来说,诗人
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793年结识席勒,他的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受法国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1798年后因身心交瘁处于神分裂状态,仍完成了《许涪里翁》第二卷、《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梅农哀叹狄奥提马》、《面和葡萄酒》等名作,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
1843年在图宾根去世,后36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
***********
2)
荷尔德林(1770~1843)
Hlderlin,Friedrich
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起先后在瓦尔特斯豪森、法兰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维尔和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参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斗争。在腐朽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成了泡影,心爱的狄奥提玛又不幸死去,于是感到悲观和孤独。小说具有强烈的抒 *** 彩,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产生必须彻底毁掉旧事物。
荷尔德林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译本受到很高的评价。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如何评价荷尔德林的作品?
荷尔德林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早期诗集《人类理想颂歌》受席勒《欢乐颂》影响,每一颂歌以一种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对法国革命的向往。他的古典颂歌体诗如《致命运女神》、《海德堡》将德语与古典诗律完美地融为一体。他的挽歌体诗《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面包和葡萄酒》等音调和谐,格律严谨。后期创作有“祖国赞歌”之称的自由节奏诗表达了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怀和信念,被视为其创作高峰,其中有《和平节日》、《莱茵河》、《独一无二的一个》、《帕特莫斯》等。荷尔德林诗作的艺术价值在20世纪才被研究者重新发现。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人物评价
席勒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过于内向、主观。19世纪的评论家仍停留在席勒的评价上。20世纪初很多重要的遗稿被发现。同时,时代的剧烈变动使人们对他的诗作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直到现代,他的诗作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还在产生着影响。他的作品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 荷尔德林早期(图宾根时期)的诗受席勒的影响,以有韵的八行诗节为主。这些诗曾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它们的风格和布局,很象席勒的《欢乐颂》。每一颂歌以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为对象。它们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德国青年的热情以及对卢梭哲学思想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他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他后期的小说、悲剧和诗歌的重要主题。荷尔德林的诗,有古典颂歌体诗(即“哦德体”)、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他的颂歌体诗使用两种格律:阿尔凯奥斯诗律和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这两种格律有人比之于音乐的大调与小调之分。阿尔凯奥斯诗律如《致命运女神》; 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如 《海得尔堡》。荷尔德林颂歌体诗中的德语与古典诗律结合成浑然一体,它们兼有形式节奏的完美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荷尔德林1800年后创作的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有着令人神往的美。这些瑰丽的无韵诗篇以诗句的节奏为特色。挽歌是按照古典格律以双行诗句构成的长诗,音调和谐,格律严谨。如《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斯图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等以及六音步诗(荷马史诗格律)《爱琴海群岛》。晚期的自由节奏诗表达了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怀和信念,被称为“祖国赞歌”他曾经以希腊文化为典范,憧憬着古代神与人的交往。后又由怀念日耳曼的过去转向民族的未来。他在诗篇中把基督塑造为古代英雄和天神的最后一个伟大形象,预言民族与社会的得救,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因而有人把这部作品比喻为崇高的交响音乐。“祖国赞歌”。包括《和平的节日》、《给大地母亲》、《在多瑙河源头》、《漫游》、《莱茵河》、 《独一无二的一个》、 《帕特莫斯》、《怀念》、《伊斯特尔》、《记忆》。研究者不断地在探讨这些诗篇的意义,它们是荷尔德林创作的顶峰。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34/1935年的冬季学期专门开了一个学期的荷尔德林研讨课,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以荷尔德林为主题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阐释哲学思想的参照系,诚然有其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在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所著的《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从思想上来讲,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的阐释对象,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思想家:“荷尔德林今后,这就是说,从来日想入曾经,是个诗人,因为他吟咏过了吟咏之本质。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同时是歌唱家和思想家。荷尔德林的《长成恩培多克勒斯的根基》,《消逝中的形成》,《论宗教》以及《俄狄普斯王》、《安提戈涅》两译著中包含的深义,谁要是稍微加以思考而说了,他就是一位思想家,而这个思想家又超出了这个名称许多,尤其是当他如此思考着同时又是一位歌唱家而且甚至是思考着吟咏出来的歌唱家。荷尔德林是否如此‘同时’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甚至更多,而且惟一无二。”(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载于《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3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更为明确地阐释了他之选择荷尔德林作为诗与思的对话的原因:“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择荷马或者索福克勒斯,不选择维吉尔或者但丁,不选择莎士比亚或者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我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海德格尔的目的并不是要阐述文学作品,揭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理解某首诗歌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要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对话,是要从哲学上显现存在的意义。因此海德格尔阐释的方式与一般人进行文学上的阐释方式完全不同,海德格尔特意从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摘出5段诗句。这5段诗句的前4段分别阐述了诗、语言、人、思与存在之间的至情至性、至亲至近的关系,最后,落实到第5段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介绍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