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全文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下面是黄鹤楼古诗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词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诗词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诗词鉴赏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黄鹤楼各种古诗
导语: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各种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送康太守【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黄鹤楼【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延伸:形容黄鹤楼的句子 1、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黄鹤楼上,游客们津津乐道的楹联。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汹涌奔腾的长江呼啸而来,在三楚腹地与汉水交汇。龟蛇两山兀然而立,夹江相峙,山川灵气吐纳,大江气象动荡,黄鹤楼于是应运而生。檐角高翘,轻巧飞扬,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这,就是"天下绝景",就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2、咀嚼着名句佳词登临黄鹤楼之巅,这里大厅宽敞,光线明豁,金流玉错的天花藻井投射下富丽而热烈的气氛。90平方米的长江万里图贯通四壁,工笔重彩绘出了滚滚长江穿山破雾奔流到海的壮阔画面。大禹治水、屈原行吟,汉唐耕稼,明清樯帆……都在历史长河中叠映出现。写浩浩古今于一幅,缩万里长江于一室,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骤然缩小了,我们肃然站在画卷前寻找自己的起始,再放望天地无极,大江东逝,蓦然感悟:那永恒追求,不息探索,百折不曲直趋未来的长江不就是我们生之于斯,长之于斯,归之于斯伟大民族的写照么! 3、 黄鹤楼共有五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回廊和休息室,室内布置有仿古的桌椅,墙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画。我们登上第四层楼,进入室内,一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巨大壁画出现在眼前。 4、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黄鹤楼简介如是介绍! 5、登上黄鹤楼顶楼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一片绮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真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之志。黄鹤楼坐落在蛇山头,由于这列山丘东西延绵,形似长蛇,俗称蛇山。隔江对岸的则是汉阳的龟山,由于地层错动和大江冲击,造成龟蛇两山隔江对峙的独特地貌,长江大桥则把两岸山系连成一体,这样,东西延绵的莽莽山岭和南北穿行的浩浩长江在武汉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十字,黄鹤楼正好在这个交点旁。东望则又是一番景象,山岭延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再往东,则是著名的东湖风景区。站在今古盛名的黄鹤楼顶,望着滚滚流去的长江水,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和同事妻儿们,注视着车水马龙的'武汉长江大桥,听着楼下千年大钟的撞击声,回顾起自己走过的四十二年人生路,思绪万千,感叹万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一切,把平凡的人生路走好。 6、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7、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 8、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9、 登得顶层,凭栏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甚是雄伟壮观。横跨长江的大桥与黄鹤楼相对,那滔滔江水自西向东滚滚而去,一边是高速线,一边是铁路线,把蛇山和黄鹤楼夹在中间。可以说,脚是车水马龙,机车轰鸣,身边是人头攒动,喧嚣不止!面对如此情景,那只远去的黄鹤怎能再飞回来?就是诗人重回故地,我想他也不可能再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了!吊古怀乡,千古佳作,是要触景生情的,没有良好清幽的景致,哪有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情?喧闹和嘈杂,就是崔颢重生,李白再世,也难以有此心情来赋诗作赋了!真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红尘滚滚在上头啊! 10、 蛇山景致优美,应该说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绿洲,黄鹤楼闻名遐迩,应该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片圣地!一首诗让黄鹤楼声明鹊起,一首诗也让崔颢名垂千古!还有那首《岳阳楼记》,还有那篇《滕王阁序》!诗文的作用,何其大也!千百年后,谁能想到,一介文人,当峨冠博带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随意涂划的诗文,竟能装点山河,镂刻人心?!谁又能想到,小小的文人,竟能把恁小的一个生僻角落,镌刻成人人心中的热土?!这,就是他们的魔力!又岂能是那些只知到处涂鸦,到处"留名"的凡人所通企及!? 11、 滔滔江水一路东去,美丽蛇山沉默不语。青山绿水不再,诗文亘古长存!走吧,不去想它了,喧闹随处都有,只要心里想着那只西去的黄鹤,只想想那令人千古不忘的诗文,哪怕黄鹤楼的周遭再喧闹,都已经无所谓了! 12、 宽大的门廊环抱着长宽30米的楼体,层层拔节而上各抒飞翼挺起黄鹤楼高大伟岸的躯干;四角攒光的巍峨楼顶上四座歇山式骑楼旁逸斜出,重迭错落,形成气势磅礴的五顶并立之势。四块大匾各有15平方米之巨,临江西面是舒同题写的"黄鹤楼"字体遒劲钢猛、入木三分;南北东三匾是三位名公巨卿手书的"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楚天极目",铁笔银钩,各具神态,俱为赤金镶成,字径盈米,数里可辨。仰视,楼顶正中荷花瓣形座基便托着葫芦形的宝顶和蓝天白云相吻,楼身刚劲笔立的直线表现着果断、坚毅;檐角那空凌飞扬的曲线体现着豪迈、升腾,宝顶上稳定而平衡的圆则宣示着圆满而和谐的终局,成为建筑和天空之间请视线停顿的句号,令人恍然醒悟,这是大地吟诵给苍天的无言颂诗,是民族唱给历史的无声浩歌。 13、 跨进楼门是一座高达十余米的华丽大厅、雕梁古雅、藻井绚烂;钢制格扇门窗散发着木质气息。巨大的彤形柱上飞瀑般泻下—幅长达20米的长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巨幅陶瓷壁画上,仙人跨鹤吹笛于祥云旭日中徜徉飞舞。置身于斯,我们也仿佛飘然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崔颢黄鹤楼的诗
崔颢写的黄鹤楼的诗如下:<br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即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崔颢的黄鹤楼全诗赏析
崔颢的《黄鹤楼》描写的是作者在黄鹤楼上远眺,思考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之感慨。崔颢的《黄鹤楼》全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歌前两句流传甚广,“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庄周和他的妻子,乘着黄鹤而去,留下的则是千古传颂的黄鹤楼。这一段情景跌宕,意象鲜明,令人心驰神往。接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讲述的是黄鹤的去向不可追回,让人不禁惋惜。白云是天空中最为广阔的元素之一,在此使用,表达了广泛和持久之意。整句使人对光阴岁月嗟叹不已,所谓“白云千载,水流长存”。随后,崔颢用细腻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形描述出楼前的景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景物的生动刻画表现出黄鹤楼附近的景色,恰如其分的炫耀和陈述着当时的山水文化。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添一笔幽怨之意。此句表达了魂归故里之情,此情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更是一种对归宿之所的疑惑和寻求。在表现形式上,崔颢的《黄鹤楼》淡泊无味,却能引起读者深远的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从黄鹤楼的历史和地位入手,反映出崔颢对它的深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情感的诉说,崔颢把自己的思考转化成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深深的思考和感受。黄鹤楼简介黄鹤楼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著名文化景点,始建于公元223年,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黄鹤楼与楚歌楚舞、三国史话、两汉传世等行业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黄鹤楼》古诗翻译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豪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昔日的神仙都随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长长的白云和汉阳树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鹦鹉螺岛上有一片绿草覆盖。天色已晚。遥望远方,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看到河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带来了深深的悲伤。
这首诗描写了俯瞰黄鹤楼的美景,是怀古佳作。这首诗第一节巧妙运用典故,由仙人骑鹤引向黄鹤楼;对联承第一联,说黄鹤楼自仙人走后,历经千年;把脖子转作诗,进入场景描写,写出晴天黄鹤楼所见;结尾写烟波河上黄昏归家的感觉,使诗歌回到了开始时那种难以捉摸、看不见的状态。
https://iknow-pic . cdn . BCE Bos . com/b 21 bb 051 f 81986188 b 29 e 55 aed 2e 738 BD 4 e 661?x-BCE-process = image % 2f resize % 2Cm _ lfit % 2Cw _ 600% 2Ch _ 800% 2c limit _ 1% 2f quality % 2Cq _ 85% 2f format % 2Cf _ auto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http://www.offercoming.com
黄鹤楼的翻译和原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该诗的原文如下:《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另外《黄鹤楼》该诗的全文翻译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词句注释】: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作品赏析】: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诗。【作者简介】: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诗词李白
黄鹤楼诗词李白诗词: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唐代李白1.诗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诗词解释: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3.拓展资料:这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大家都最熟悉不过了。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李白刚刚出道的时候,孟浩然已经成名,李白非常仰慕孟浩然,声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后来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两人相约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会面,并游览了黄鹤楼。几天后,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广陵(江苏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他目送孟浩然所乘坐的帆船,久久不忍离去,直到帆船消失在远方天水相接之处。李白黄鹤楼诗词二、《望黄鹤楼》作者;李白1.诗文: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峰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路,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2.诗句解释: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山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艺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3.诗句赏析:“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黄鹤楼》诗词李白全诗内容是啥?
《黄鹤楼》诗词李白全诗内容是啥?《黄鹤楼》唐·李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在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崔颢《黄鹤楼》全诗
崔颢《黄鹤楼》全诗如下:《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话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词句注释】: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诗。【作品赏析】: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作者简介】: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黄鹤楼╱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黄鹤楼/登黄鹤楼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登黄鹤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3.乘:驾。4.去:离开。5.空:只。6.返:通返,返回。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 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14.乡关:故乡。 黄鹤楼/登黄鹤楼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2.悠悠:飘荡的样子。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4.历历:清楚可数。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7.乡关:故乡家园。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登黄鹤楼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著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黄鹤楼/登黄鹤楼赏析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 唐诗 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像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黄鹤楼/登黄鹤楼赏析二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像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 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诗词作品: 黄鹤楼╱登黄鹤楼 诗词作者:【 唐代 】 崔颢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写景】、【地名】、【怀古】、【思乡】
注释赏析《黄 鹤 楼[唐]崔颢》诗词意思解释
黄 鹤 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乘黄鹤来此的仙人费文祎。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指长江。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 芳草萋萋:语出《楚辞·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沙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家乡。 这首诗虽被归为七律,但前三句连用“黄鹤”两字,颔联半对不对,并且“空悠悠”三字又是三平调,其句式与正规的七律不尽相同,颇具七古的气韵。到了后半部分,才让人觉得是标准的七律,可细一看,颈联“晴川”句又是拗句(“汉”字本应另用平声字),靠“芳草”句的拗救才不出格。由此而言,其七律的身份真有些可疑,不过惟因如此,它才给人一气呵成浑化处,“豪华落尽见真醇”的感觉。其实作一下结构分析,首句、末句两用“人”字,意各不同而前后呼应; 第二句“此地空余”之陈述与第七句“乡关何处”之疑问,形成对比; 中两联“黄鹤”以准顶针格接上,“悠悠”借叠字词与下之“历历”、“萋萋”勾连,都不是随随便便凑出来的,诗人构思时头脑中本有一个“完形”(西语“格式塔”)在。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别裁集》
黄鹤楼的来历 黄鹤楼的简介
1、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是因仙,一种是因山。其中因仙就是之前有一位仙人路经此地,当地人救了他,这位仙人为了感谢救他的这个人,于是便在这个人所开的酒店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这只仙鹤能够起舞助兴,正是由于这只仙鹤,让这个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在10年之后这个仙人再次来到这里,将黄鹤给带走了,而当年救他的这个人为了感谢这位仙人,于是便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楼,就直接取名为黄鹤楼。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这座楼其实是建在黄鹄矶上,这个字后人念“鹤”,这样口口相传,于是就成了黄鹤楼。
2、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位于湖北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的简介?
1、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2、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3、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扩展资料:黄鹤楼历史意义:黄鹤楼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黄鹤楼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李白的《登黄鹤楼》古诗?
李白并没有《登黄鹤楼》的诗,关于黄鹤楼,李白的巨作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全诗赏析』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的《登黄鹤楼》古诗
李白没有写过《登黄鹤楼》,关于登黄鹤楼的古诗有《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遂建楼。③乘:驾。④去:离开。⑤空:只。⑥返:通返,返回。⑦空悠悠:深,大的意思。⑧悠悠:飘荡的样子。⑨川:平原。⑩历历:清楚可数。⑪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⑫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⑬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⑭乡关:故乡。赏析: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的诗李白
黄鹤楼的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生平与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后迁居长安。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家族原为西域扶风郡(今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人,李白自幼聪慧,酷爱自由而不务实务,倾慕古诗文,少年时期即展示出卓越的才华。2.诗歌风格与创作特点: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情感激烈的特点,他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山水自然、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他以自由不拘的创作风格和辞章华丽的词藻闻名,常以醉吟诗仙的形象出现。3.代表作品与影响:李白的代表作品包括《李太白集》、《青莲白菜歌》、《长干行》、《早发白帝城》等。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爱情、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各个领域,其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文学地位与评价:李白在唐代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尊为诗坛巨匠。他的诗歌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多次被选编入各类文学书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结: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豪放激昂、情感奔放的特点。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其诗歌创作和风格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