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镇以菌菜、林果、畜牧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国家级示范社(民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民乐公司,园区拥有高标准日光温室28个、黄瓜等6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大棚蔬菜区;有利用蔬果渣、秸秆、核桃壳等废弃物做原料,连栋温室5000平方米、阴阳棚9个发展100万袋的食用菌园区;有年消化周边县万吨核桃壳的凤林核桃壳精深加工企业一个。成为丹凤茶叶基地的毛坪村,招商引资成立秦鼎茶叶有限公司,依托毛坪8000亩茶叶种植基地,试种引进白茶、龙井1000亩,成功在上海创业板上市。招商引资的盈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质疫苗种蛋场建成标准化鸡舍4栋5000平方米,蛋鸡存栏40000余只,二期生产线正在筹建中。全市知名劳务品牌—南京拉面一条街,年带动武关5000多名群众就业。辖区内有万头生猪繁育场1个,千头猪场5个,肉鸡大棚13个,标准化蛋鸡饲养场2个,散养鸡场1个,散养羊场5个。
1949年设白阳关乡、毛坪乡、武关乡。1958年属八一公社,1961年析设白阳关公社、毛坪公社(1981年更名东毛坪公社)、武关公社,1984年改白阳关乡、东毛坪乡、武关乡。1996年,白阳关乡面积53.8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楼子、阳阴、安沟、碾子、瓜子沟、桃沟6个行政村,距县城33.2千米;东毛坪乡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段家湾、梅子洼、毛坪、王庄4个行政村,距县城33.5千米;武关乡面积64.4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武关街、南坪、惠家坪、罗家庄、庙沟、桥耳沟、曾家沟、小斜峪、彭家沟9个行政村,距县城30千米。1997年,撤销东毛坪乡、武关乡,合并设立武关镇。2001年,撤销白阳关乡并入武关镇。
武关镇
武关为古之名关,为关中四塞之一,名胜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全国核桃现场会纪念碑等。武关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崖仙迹、莽岭神芝、玉泉串珠)使历代墨客骚人留下千古绝唱。武关已载入《全国名胜辞典》。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八一公社”奖状保存完好;1959年全国林业现场会树纪念碑于武关西岗,现字迹清晰。312国道武关大桥与西合铁路大桥交叉横跨武关河,形成武关又一景观。少习山、笔架山相对而立,四季苍翠,是登山休闲的好去处。武关河从北向南流经全镇57公里,沿岸良田千亩;属暖温带气候,全年无霜期310天,生长有核桃、板栗、茶树等100余种树木,中药材有丹参、柴胡、天麻、连翘、山茱萸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麝、松鼠、果子狸、野猪、锦鸡、白鹭等;主要土特产有核桃、香菇、木耳、茶叶、板栗等。武关核桃栽植历史悠久,六十年代初全国十六省市核桃现场会曾在武关召开,周恩来总理颁发奖状,毛泽东主席因此发出“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伟大号召。武关核桃种植面积达24000亩,天麻、黄芩、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达3200亩。
人口2021年6月18日,丹凤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关镇常住人口为11690人。[1]
交通运输武关交通便利,社会事业发达。312国道,西合铁路东西横穿全境,毛白路、武赵峦路、双赵路南北贯通。武关镇以改善边远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主,以武赵峦路和毛白路为骨架,新建武关河跨河大桥4座,通村水泥路达200余公里,使85%的村实现了通村水泥路。
社会事业75%的村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项目,80%的村实现了移动信号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36%,“户户通”覆盖率56%;85%的村组已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镇中心卫生院2所,村卫生所18人;镇级文化站、科技图书室2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处,村级图书室18个,中学2所,小学5所,教学点7处,幼儿园3所,适龄学生入学率、初中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