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野病毒

时间:2024-07-09 08:25:38编辑:优化君

脊灰野病毒的分布范围

2003-2009年,已有29个国家发生了133起脊灰野病毒输入事件,并有60起暴发疫情,2014年以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扩散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赤道几内亚、喀麦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都出现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而夏季又是疾病的高发传播季,可能会造成国际性的灾难传播。脊灰野病毒正扩散至多个国家,2014年以来全球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112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全球报告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扩散至多个国家,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喀麦隆、伊拉克、叙利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世卫组织已将当前脊灰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脊灰野病毒 有哪些症状?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脊灰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到14天。感染脊灰病毒后,大多数人表现为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有的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有的会进而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部分病例在临床症状好转数日后,还可能出现脑膜炎症状。只有1%或更少的感染者会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要预防脊髓灰质炎,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当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不要惊慌,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脊灰野病毒是什么意思

脊髓灰质炎病毒野病毒,是和脊髓灰质炎减毒病毒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自然界中的病毒。相对的脊髓灰质炎减毒病毒是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的,病毒毒性基本上已经去除了的,用于疫苗生产的一种病毒。脊髓灰质炎的引起,可以有两个来源:1.野病毒感染,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很少的国家还在流行,不过近两年稍有抬头。2.疫苗相关病例,由减毒活疫苗中的减毒病毒变异恢复毒性发生的病例,比例较低,但无法去除。如果使用灭活疫苗可以避免此风险。回答来自疾病防控专业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脊灰野病毒怎么防治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病例定义
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
(二)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附图,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三、监测内容
(一)AFP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县级疾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表样参照附表,表1),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
(二)主动监测
1.AFP主动监测医院
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各省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主动监测医院范围。
2.主动监测工作的内容
(1)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2)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
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次旬2日前、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附表,表2);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 “零” 病例报告。县、市级疾控机构分别于次旬3、6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逐级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 (附表,表3)。
县级疾控机构对监测医院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应填写“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附表,表4),并于次月3日前将上月主动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形成汇总数据,通过网络逐级上报。
(三)病例调查
1.个案调查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在临床医生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表5)。
调查按以下步骤进行:
(1)了解发病过程:应了解麻痹发生时间、是否有发热/腹泻、麻痹部位是否对称、是否疼痛、有无外伤或注射史、就诊过程、OPV服苗史等。
(2)进行神经学检查: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活动情况。
(3)填写个案调查表:要求完整、准确填写,避免缺项和漏项。如有调查表中未包括的症状或体征可用文字说明;调查时力求明确临床诊断。
2.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
详见《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卫疾控免疫[1999]第63号)。
3.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调查
对于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和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除进行个案调查外,还应到病例居住地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当地OPV接种情况,并结合其年龄、临床表现等特征,判定其危险性,决定其后续关注程度。调查内容详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另行下发)。
(四)AFP病例随访
1.在麻痹发生60天后,要对所报告的AFP病例进行随访。随访由县或市级疾控机构完成,随访必须要见到病例本人,建议随访者为对该病例进行过调查的人员。
2.随访时要填写“AFP病例麻痹随访表”(附表,表6),随访表填写完成后要及时(麻痹75天内)上报市、省级疾控机构。
3.在病例首次进行个案调查时没有明确临床诊断的病例,力求在随访时能够得出明确诊断,以补充个案资料。必要时组织省级专家组专家进行访视。
(五)AFP病例的专家诊断
各省应成立由具有AFP诊断经验的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医学(神经内科、儿科、传染病学)等方面专家组成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定期开展诊断工作,工作内容及要求详见《省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工作规范》(卫疾控免疫[1999]第63号)。
(六)实验室监测
1.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2.接触者标本的采集
(1)AFP病例接触者:以下情况应采集AFP病例的5名接触者(原则上5岁以下)大便标本。
1)每年AFP病例大便标本数少于150份的省;
2)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3)根据临床或流行病学资料高度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
4)死亡的AFP病例。
(2)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接触者
对于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和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其接触者标本的采集要求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
3.原始标本运送
(1)标本采集后要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标本标签登记要清楚,标本送检表项目要填写完整(附表,表7)。
4.省级实验室检测
(1)标本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后要及时进行标本登记、编号,并于-20℃保存备检。
(2)省级脊灰实验室要按照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现行版)进行病毒分离及型别鉴定。
5.阳性分离物运送
省级脊灰实验室应在分离定型后14天内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达国家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冻运送,在送达国家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必须完整。标本的运送同时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6.国家级实验室检测
国家脊灰实验室应按照《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采用PCR、ELISA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脊灰病毒型内鉴定。对上述两种方法结果异常的毒株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7.结果报告与反馈
(1)省级脊灰实验室应在收到标本后28天内将标本检测结果,包括脊灰病毒阴性、脊灰病毒阳性型别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反馈给同级流行病学监测人员和下级送检单位。
(2)国家级脊灰实验室要将脊灰病毒型内鉴定于7天内完成并将结果反馈给省级脊灰实验室,省级脊灰实验室要将国家鉴定结果及时反馈给同级流行病学监测人员和下级送检单位。
(3)需进行测序的标本,国家级脊灰实验室要在型内鉴定结果后14天内完成并将测序结果反馈省级脊灰实验室。
(七)疫情处理
当发生高变异株AFP病例、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应按照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八)AFP监测评价指标及资料分析
1.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1)监测的敏感性
—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2)监测的及时性
—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 省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 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
—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3)监测的完整性
—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 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 旬报完整性
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
—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
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监测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
2.监测系统资料分析
(1)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
以县、市或省为单位绘制病例散点图;以市地为单位统计AFP发病率。每年重点分析15岁以下人口已达10万而AFP报告发病率<1/10万的地区,寻找原因。也可对15岁以下人口累计人口已达10万而没有AFP病例报告(或报告敏感性较低)的县级单位进行分析,寻找原因。分析病例的年龄构成和时间分布。
(2)AFP病例免疫史
计算AFP病例OPV“零”剂次免疫、未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和不详所占比例,分析儿童未全程免疫原因,重点分析“零”剂次免疫儿童。
(3)AFP病例大便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
计算未采集、采集单份、双份标本病例所占比例,脊灰病毒阳性率、各型别分离数,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等。
(4)分析AFP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
计算相关的监测指标,评价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
3.工作质量评价
(1)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填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无缺项、有无逻辑错误,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等)。
(2)省、市级是否定期对基层的AFP病例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3)省级AFP专家诊断小组活动频次、活动的及时性以及资料完整性。
(九)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
1.资料管理
各级疾控机构要将所有的AFP监测资料(电话报告记录、旬报、主动监测报表、个案调查表、随访表、AFP病例专家诊断资料、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等调查资料、AFP病例标本送检表、AFP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记录、AFP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等)至少每年度整理一次,归档保存。同时做好AFP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相关资料的至少保存至全球证实消灭脊灰后。
2.信息反馈与交流
(1)国家和省级应定期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下级疾控机构。反馈可采用简报、通报等方式。内容应包括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等。
(2)各级对AFP监测问题应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十)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
1.异地AFP病例是指非本地户籍的AFP病例。如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35天以上,则不属于异地AFP病例。异地AFP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异地病例可分为跨省异地AFP病例和本省异地AFP病例(跨县或跨市)。
2.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由病例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病例标本检测由采样送检单位所在的省级脊灰实验室负责。
3.省级疾控机构收到报告的异地AFP病例后,应及时将病例资料(个案调查表等)传真并邮寄报告病例归属地省级(跨省异地AFP病例)或市级(本省异地AFP病例)疾控机构。异地AFP病例实验室结果,由省级脊灰实验室传真并邮寄报告病例归属地省级(跨省异地AFP病例)或市级(本省异地AFP病例)疾控机构。
4.病例归属地疾控机构接到异地报告的AFP病例后,应及时与病例当时所在地省级(跨省异地AFP病例)或县级(本省异地AFP病例)疾控机构沟通,收集该病例的个案、病案、实验室、随访等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各相关疾控机构,特别是省级疾控机构,应协助病例归属地疾控机构做好异地AFP病例的各项监测工作。
四、各级职责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收集、分析、公布和反馈全国AFP监测情况;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全国监测进展;负责对省级AFP病例监测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协助卫生部组织国家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和分类活动;负责国家级脊灰实验室管理,确保监测质量;组织对VDPV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进行调查和应急处理;对国家维持无脊灰策略与措施提出改进建议。
(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收集并分析县、市级上报资料,对AFP病例实行个案管理;每月定期将本省病例监测资料传送国家级疾控机构;监督、指导各地AFP各项监测活动的开展;对市、县级疾控机构和有关医疗机构人员培训;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下级疾控机构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本省监测薄弱地区和高危人群,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组织对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VDPV病例的调查和处理;负责省级脊灰实验室的管理,确保监测质量;评价本省AFP监测状况,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本省维持无脊灰策略与措施的建议;与国家和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沟通和信息交流,协调异地AFP病例报告、调查及其它相关事宜。
(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收集辖区内县级疾控机构及有关医疗机构AFP病例疫情报告及个案调查表,对县级疾控机构报告的资料进行审核,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监督、指导县级各项监测活动的开展;负责对县级疾控机构和有关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监测辖区内病例的发生情况,参与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评价辖区内病例监测现状,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
(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收集辖区内AFP病例报告,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开展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病例随访工作;负责辖区内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负责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AFP监测的培训;对辖区内病例监测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评价监测质量,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监测工作情况。
(五)各级医疗机构
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在本单位开展病例的主动监测;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培训;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测工作;收集、补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对辖区内AFP监测的组织领导,保障工作必须经费,对辖区监测工作进行评估、督导与考核。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什么病毒?如何防范这种病毒?

脊髓灰质炎是这种病毒引起的,对于儿童的健康会有很严重的危害,而且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嗜神经病毒,主要就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的细胞,会损害神经元。患者一般是1~6岁的儿童,会有一些症状,比如说发热、身体不适,严重的时候身体四肢还会感到疼痛。而且还会有不规则或者轻重不同的迟缓性瘫痪,也就是说小儿麻痹症。脊髓性灰质炎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程度轻一些,比如说非特异性病变、肌群迟缓性无力。而且这种病的患者因为神经元受到损伤,所以相关肌肉就没有神经调节作用,于是就会萎缩。而且皮下脂肪肌腱还有骨骼都会萎缩,所以整个机体都会变细。而这种病毒是小RNA肠道病毒是有三型的,而且这种病毒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对于胃酸可以抵抗。而且在污水或者粪便当中还能够存活很多个月,在低温下也可以存活很多年。但是对于高温还有干燥方面抵抗力是比较弱的,如果60度的水加热了30分钟、煮沸或者用紫外线进行照射,都可以把这种病毒给灭活。也可以使用氧化剂,比如说漂白粉、双氧水等等。而这种患者和一些隐性的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口、粪,一般脊髓灰质炎是在夏季比较高发。如果想要预防这种病毒,那么首先就要对于传染源加强管理,患者从患病开始要隔离40天。而且对于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观察,对于病毒携带者也要按照要求去进行隔离。而且对于传播途径要切断,要把患者的排泄物进行消毒,再去排放。如果有物品被分泌物给污染的话,那么就要进行煮沸去消毒。被子、床单都要用阳光暴晒,而且对于一些易感人群也要加强保护。

脊髓灰质炎病毒详细资料大全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基本介绍 西医学名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中医学名 :脊髓灰质炎病毒 英文名称 :Poliovirus 其他名称 :小儿麻痹病毒 所属科室 :内科 - 免疫内科 发病部位 :淋巴组织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粪便和饮食,接触 病毒概述,病毒型别,抗原性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传播渠道,临床表现,防治原则,简介,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研究进展, 病毒概述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属于 微小核糖核酸 (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此类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征,在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体对称20面体。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外围60个衣壳微粒,形成外层衣壳,此种病毒核衣壳体 *** 无囊膜。核衣壳含4种结构蛋白VP1、VP3和由VP0分裂而成的VP2和VP4。VP1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个表位(epie),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VP1对人体细胞膜上受体(可能位于染色体19上)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VP0最终分裂为VP2与VP4,为内在蛋白与RNA密切结合,VP2与VP3半暴露具抗原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身感染(模式图) 病毒型别 已知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这三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已经清楚,总的核苷酸数目为7500个左右。虽然有71%左右的核苷酸为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共有,但不相同的核苷酸序列却都位于编码区内,因此三型病毒间中和试验无交叉反应。 抗原性状 用补体结合试验可查出病毒有两种抗原,一种称为D(致密)抗原,另一种称为C(无核心)抗原。前者存在于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中,是该病毒的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C抗原存在于经过56℃灭活,或者未成熟的空心病毒颗粒中,是一种耐热的抗原成份,与三型病毒的抗血清均呈补体结合阳性反应。 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行病学 温带多见脊髓灰质炎,终年散发,以夏秋为多,可呈小流行或酿成大流行,热带则四季发病率相似。世界各国都有发病,但在普种疫苗地区发病率大大减少,几乎无发病(如北欧芬兰、瑞士、荷兰等国),中国1976~1980年平均发病率也已降至0.7/10万;尤以大中城市婴幼儿服疫苗率已达80%以上地区发病率下降为快,如江苏省已从1956年的10.51/10万降至1982年的0.2/10万。未用疫苗地区则仍有流行。以往以1型为多,而近2、3型病毒相应多见。流行时以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及不发生瘫痪的轻症较多。在热带、人口密聚及未广泛服用疫苗地区,仍以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自婴幼儿广泛采用疫苗后,世界各地发病年龄有逐步提高趋势,以学龄儿童和少年为多,成人患者也有所增加。1岁以内发病者也增多。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后者不仅人数众多,又不易被发现和控制,因而对本病的散布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在儿童中瘫痪病例与隐性感染及无瘫痪病例之比可高达1∶1000,成人中也可达1∶75。流行时幼托机构中感染率可高达100%。早在发病前3~5日患者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已可排出病毒。咽部主要在病初1周内排出病毒,故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亦短,而粪便中排出病毒不仅时间早(病前10天)、量多、且可持续2~6周,甚至长达3~4个月,因此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污染病毒的双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脊髓灰质炎病毒 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型IgM,两周后出现IgG(中和抗体)。唾液及肠道产生分泌型IgA。中和抗体水平在起病后2~3周到达高峰,1~2年内渐下降,但一直保持一定水平,不仅可保护患者免遭同型病毒感染,对异型病毒也具低保护力。此外,此病毒具有C和D两种抗原。C抗体病后出现早而在病程1~2周后即下降,D抗体出现较迟,2个月达高峰,保持2年左右,有型特异性。特异抗体可通过胎盘(IgG)及母乳(含分泌型IgA)自母体传新生儿,此种被动免疫在出生后6个月中渐渐消失。年长儿大多经过隐性感染获得自动免疫力,抗体水平再度增长;到成人时大多数已具有一定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病毒 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黏膜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黏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 *** 、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传播渠道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 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 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的传染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因此,及时利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来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 临床表现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这是因为在人细胞膜表面有一种受体,与病毒衣壳上的结构蛋白VP1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使病毒得以吸附到细胞上。 脊髓灰质炎病毒 受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人(90~95%)呈隐型感染,而显性感染者也多为轻症感染(4~ 8%),只有少数病人(1~2%)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引起严重的症状和后果。 根据显性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型:病症似流感,有发热、乏力、头痛、肌痛、有时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胃肠炎症状。症状持续4~5天后即退去。 ②非麻痹型(又不无菌性脑膜炎型):病人具有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症状,下肢疼痛,颈或背痛,可查出有轻度颈项强直及脑膜 *** 症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③麻痹型:病毒从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当累及脊髓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时,造成肌群松弛、萎缩,最终发展为松弛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疾病治疗 在极个别病人,病毒可累及颅下神经及脊髓颈区前角神经细胞,造成咽、软腭、声带麻痹、病人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上述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毒株的毒力、感染病毒的相对数量、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等。过度疲劳、创伤、妊娠、扁桃腺切除近期有以明矾为佐剂的疫苗接种史等易促使麻痹发生。 防治原则 简介 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药物。对该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疫苗的使用,被动免疫仅用于个别情况。 主动免疫 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采用Salk灭活疫苗及Sabin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极大地降低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Salk疫苗由三型病毒经甲醛灭活后混合制成,肌肉注射,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其优点是便于保存及运输,无减毒株返祖现象,且副作用较少。Sabin疫苗是用减毒变异株制成,采用口服,方法简便,不但可使机体产生液抗体。还能 *** 肠壁浆细胞产生分泌型lgA,对野毒株有消灭作用,从而切断其在人群中的传播,因而Sabin 疫苗的免疫效果更好。另外活疫苗病毒排出体外,使接触者受到感染而获得免疫。但减毒活疫苗不耐热,保存及运输均需冷藏,而且有恢复毒力的危险,在免疫缺陷人体内易致麻痹。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已将单价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免疫改为三价活疫苗免疫法,即免疫对象口服三次三价活疫苗糖丸,每次间隔6~8周。其优点是不会漏服,服用次数少,免疫效果好。 服用药丸 脊髓灰质炎病毒 被动免疫 用人免疫球蛋白来保护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接触者。此球蛋白往往含有三型病毒的抗体,及时给予可中和血液中的病毒。被动免疫仅用于做过扁桃腺切除的儿童、未经过免疫接种而又必须接触脊髓灰质病人的医务人员和亲属,以及未比免疫接种的孕妇等。免疫效果保持3~5周。 研究进展 经过两年的辛苦劳作,科学家们首次合成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人造病毒能杀死老鼠,并且很难将它们同自然病毒区分开。目前还不清楚合成类似天花这样的大病毒来制造生物武器的难度有多大。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导致小儿麻痹症的罪魁祸首,其基因组是单链RNA。感染细胞时,RNA转译出一个大分子多聚蛋白,经酶切后形成一组较小的蛋白并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动进攻。尽管这个曾经猖獗一时的恶魔已经近乎绝迹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还在全球实验室中保留着。 美国斯托尼·布鲁克的纽约州立大学的病毒学家Jeronimo Cello, Aniko Paul和Eckard Wimmer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病毒复制品。由于RNA化学性质不稳定,研究组先制造了病毒的DNA版本。他们从生物技术公司购买了DNA的短小片段,并在DNA合成公司的协助下将它们连线起来。研究组插入19个标记区分自然病毒与合成病毒,然后利用酶将DNA逆转为RNA。无论是注入合成病毒还是自然病毒,老鼠都会在感染的一周后瘫痪,研究组在《科学》快讯的电子版发表了这一结论。但是,杀死一只动物需要1000—10000倍的合成病毒,研究组猜测是一个或多个标记阻碍了病毒的发作。科学家们对这一研究的技术成果欢呼不已,但也有科学家对其隐含的危机深感忧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James LeDuc说,“化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造病毒需要保持一丝冷静”。但是,他并不认为很快就能实现对诸如天花这样的病毒的重建,这类病毒有超过18.5万个碱基对。研究人员说,他们请教过的科学家们督促他们发表这篇文章。正如Cello指出的那样,“通过把这一结论公布于众,你们能警示当局……告诉他们生物恐怖主义者都能做些什么”。 研究进展 也有人指出,这一发现意味着如果一个替代品能这么简单地被制造出来,那么消除这个星球上苦难的根源就是不可能的。美国军队传染病医学研究学院的天花学家Peter Jahrling 说,“它腐蚀了整个根除概念的基础”。


脊灰野病毒的重要事件

2011年8月,新疆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疫情,是中国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十多年后首次发生的输入性疫情,新疆随即开展针对儿童和成人的大规模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经过一年多努力,有效阻断脊灰病毒的传播。 201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宣布将防控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疫情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全国各省区开展脊灰野病毒疫情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后,将新疆列为高风险省份。 2014年8月,针对全球多个国家报告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病例,疾控部门已展开布控,监测系统将密切关注全球脊灰疫情动态,严防脊灰野病毒入侵。 截至2014年,北京市已连续29年没有发生脊灰野病毒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面临脊灰野病毒从国外输入的严峻挑战。 2014年8月11日,为全面加强防范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野病毒输入性疫情,自治区卫生部门将在南疆五地州紧急开展0岁至2岁儿童(2012年1月1日以后出生)脊灰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近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全面组织动员,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查找免疫空白,确保在8月底前保质保量完成本次查漏补种工作。

纽约城市废水中又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关于小儿麻痹症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甚至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面也有体现。纽约城市废水中,现在又检测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个病毒对于人体的伤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是前期身体病痛。它的主要症状是发热,食欲不振,多汗,并且感到烦躁和全身过敏。有的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咳嗽等等现象。这些是非常常见的一些生病的症状,危害就是会让人的身体机能变得很弱。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停止的话,那么就会被称为顿挫型,因为它带来的危害就是让你的身体变得虚弱。在身体变得虚弱以后,可能很容易感染到其他的疾病,但是对于这个病症也不会有其他的危害了。这也是最轻松的。二是身体机能的前期退化。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会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在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这还会出现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症,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一)造成三脚架症。患者在做起来的时候需要用两只手在后面撑着,床上就像一个三脚架一样,以保持坐立的姿态。因为这个时候脊椎等部位已经没有了力气,就只能采取其他的方式来保持平衡。(二)造成头下垂。就是需要把手放在患者的肩下面,抬起它的躯干。这个时候,这种病状已经造成了脑脊液出现异象,呈现红蛋白分离的现象。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瘫痪的情况。第三个也是最严重的,会造成瘫痪。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视剧里面得了小儿麻痹症的人都会有瘫痪的症状,这也是小儿麻痹症最严重的一种体现。记得小时候我们一个邻居就是有小儿麻痹症的,最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依靠别人的搀扶或者自己的毅力走几步,到后来就完全只能坐在轮椅上。因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而造成的瘫痪也是分了好几种。(一)脊髓型。也是感染病毒以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他的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就是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可能会出现纾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二)延髓型。这种类型是比较少见的,主要是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出现的血压和脉率的变化。这种症状都是可以致命的,所以虽然这种类型比较少,但是也是非常危险的。(三)脑型。不要表现高热,烦躁不安,京剧或者是嗜睡昏迷。由此可见,这种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可以打相关疫苗的时候一定要去接种。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相关病毒的感染。

纽约市废水中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病毒对人体有何危害?

纽约市废水中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病毒对于人体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一旦身体感染上这种病毒之后,大脑就无法正常的向肌肉传达命令,从而会发生瘫痪,如果肌肉长时间瘫痪,不进行运动的话,又会出现萎缩,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以及一些其他的并发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病毒性的疾病,主要的感染人群是5岁以下的儿童,在感染之后,患者在几周之内会出现类似于流感一样的症状,比如呕吐以及发热,全身肢体疼痛等症状,被称作为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通常是人们在上完厕所之后没有正确洗手,再污染了其他的食物而导致传播的,所以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飞沫进行传播,一般这种疾病常见于一些婴幼儿时期,根据按照感染程度的不等而分为不同的类型。我发现这个疾病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就会让患者的正常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并且这个级别还有很强的传染性,且病毒的生命力也比较强,在离开传染源之后是能够在空气当中存活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也会在废水当中被检测出这个病毒。对于脊髓灰质炎目前做的最有效预防措施就是接种灭活疫苗,这种是能够有效在身体当中产生抗体,免疫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老师啊,还有就是要注意日常生活当中的饮食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要勤洗手,避免吃一些不干净的食物,也要注意对一些日常接触的东西要进行消毒,平时生活当中的环境要保持好卫生,合理安排生活作息,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最后骨髓灰质炎对于骨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很有可能在严重的时候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所以还是要做好预防。

上一篇:曝奶门

下一篇:二胎生育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