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的简介是什么?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1386年在此建立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第二年在陵前建享殿。后来,永乐帝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明祖陵被誉为“明代第一陵”,特别是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石刻规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在国内少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祖陵简介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zang地,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zang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ji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明代属安徽凤阳府管辖)。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摘要】
明祖陵简介【提问】
您好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西岸,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回答】
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zang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2016年9月28日在江苏省旅游局公布的20家存在问题的景区中,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景区则被降级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2月5日国家旅游局通报,明祖陵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回答】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zang地,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zang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ji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明代属安徽凤阳府管辖)。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回答】
明祖陵地宫是如何建到水下的
明祖陵虽崇丽无比,遗憾的是它不处在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明祖陵近景(20张)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后,在陵东不断增修堤防。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终于被滔滔洪水吞没。经过湖水长期的浸蚀和冲击,坟丘已被荡平,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
千年古墓为何深埋水底?明祖陵墓竟水底现身
历来帝王都希望自己的陵墓可以建在一个风水宝地,以庇佑子孙万代。可是明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将祖陵修在了水里。这究竟是一时糊涂,还是另有隐情呢?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网络配图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 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网络配图 话说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 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 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网络配图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为时未晚。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庭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让侵犯的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濒仍,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作出几乎是不臣的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
水下古墓之谜:明祖陵为何深埋水下?
水下古墓之谜:明祖陵为何深埋水下?以下文字材料由校易搜收集整理。让让我们赶快看一看吧!水底古墓之谜桑园变成了大海,大海又变成了桑园。明祖陵自发现以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洪泽湖遭遇严重干旱,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一些大型石像从水中出现。这些石像潜伏在淤泥中,它们被雕刻成独角兽、狮子、鞍马和侍从、文官、武将、太监等人物。经专家考证,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离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经过去了整整一段时间。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是明朝曾祖父朱元璋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的位置并不理想。不是在高山大丘的边上,而是在九丘十八洼的丘陵之地。当时的正直大师刘基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千百年来都不是一片净土。根据古代风水学说的定义,风水之地的地形要求洞前有堂,视三奇四应。三绝是山、水、案;前、后、左、右,四个响应;周围有沙子保护,所谓沙子就是山丘和岩石里的东西;必有洛城,由山或水组成,相互环绕;远处有山,近处也有山。以山为罗城,最好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情况。如果周围没有山,只有一个马平川,可以利用水势变成一条龙,被泽国包围。明祖陵周围除了一片水乡,没有太多美景。既然这里的风水不好,为什么难道朱元璋就不能再找一片吉祥的土地来安葬他的祖先吗?其实,朱元璋并没有我不想,但这是他祖父真正的埋葬地。如果要移动坟墓,势必要发泄王怒而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我们只能在这里建造祖陵。为了解决风水不好的问题,当年修建陵墓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洼地被埋,修缮不足,土地被挖成河流,泥土被堆成山,风水元素必备的景观如沙、水、最近的一个案例、名人堂等。被整齐地制作出来,这就形成了标准的风水宝地。成了风水宝地。明祖陵为什么三百多年不在湖底?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遭天地毁灭吗?是偶然的天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场洪水?有人认为明祖陵水患只是三次天灾,其他七次都是人祸。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明弘治七年,刘大侠修筑太行大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取淮河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水患,祖陵遭受连续水患。明朝万历年间,总理河工商部大臣潘继勋提出了新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接水入一河,反对疏浚支流开新河。而是他要筑堤治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是慢的,水慢了沙就停了,沙停了河就满了,大大小小的水从沙面上来,直到达到它的高度。水化势猛,沙刷猛,沙刷深于河,寻丈之水自河底至卑微。建一个堤坝来控制水,然后淮河可以不要刷黄色,它可以不要从清河河口入海。当它进入湖中时,它会筑起一道高高的堰。淮河要泛滥了,用不了多久就要被边上淹没了。汪晖辽阔,泛滥两岸,会湖,然后夏秋泛滥,一望无际的龙沙,震陵寝,泗州之灾一岁。潘继勋美国的治水政策已经过实践检验,应该再检验一次。这个时候,如果你改弦易辙,为时未晚。可惜这个时候治水的策略已经不再是控制洪水,而是变成了朝廷纷争的工具和保一的武器自己的权力和权威。为此,他不仅摆脱了反对的阻挠,甚至还编造谎言,说祖岭松柏繁茂,护沙如初。即使到了万历二十年,他依然坚持己见,把分流的讨论列为医学讨论,增添了痛苦和批判。此时,槐泗地区洪水一触即发已是不争的事实。
明祖陵地宫的实地采访
水潭见底,地宫拱门甬道露真容站在这汪和洪泽湖相连的潭水前,听如老胡般的知情人,介绍那水下的种种。如9个大小不一的拱门分别象征着朱元璋祖父、曾祖、高祖以及他们各自的后妃;如拱门前有甬道,拱下有汉白玉所砌横梁;最令人心系神往的当然是那地宫,其中的随葬之物、历史留存和难以言说的神秘。而昨天,当记者再次驻足潭边,潭底竟能一览无遗。9个拱门、拱下的横梁和甬道顶端尽数露出了真容。即便它们的大部分还深埋在潭底淤泥下,但仅一个轮廓、一方格局,已能让观者倍感震撼。记者几乎是纵跃着落到了那汉白玉横梁之上,其实如果不是老胡介绍,根本看不出梁的质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斑驳印迹,甚至与两端的石砖都难辨彼此。有工作人员用小铲仔细地除去砖外淤泥青苔,竟露出一抹惊心的红,“那是明时的朱砂,颜色能千年不褪,确是神奇。”老胡在一旁说。俯身从拱门向内看去,里面也有积水,据说水下更有深不可测的淤泥,也因而数百年来挡住了所有盗墓者和考古者的脚步。再往里看,有的门内黑不可见。按照老胡的说法,那一片漆黑里、砖墙之后、水淤之下,便是神秘的明祖陵地宫。一水之隔、数步之遥,站在这据说已是300多年来世人与眼前皇陵距离最近的所在,记者众人心有不甘地探了又探、看了又看,尽都唏嘘。有附近居民从拱门里打水留念采访间,不停地听老胡重复那句“300多年来第一次”,这个从小对明祖陵心怀神往,后来主动从旅游局副局长位子上申请调往景区管委会的44岁汉子,从致电记者开始,便一直保持着亢奋。“600多年的历史遗迹,300多年的水下皇陵之谜啊。”因爱成痴,矢志研究明祖陵的老胡说,当他的脚落在甬道,视线穿过拱门,他觉得自己离那个惊心动魄的谜底近了一大步。同样激动的还有周围居民,63岁的村民朱学泽便是其中一位。“从小就在这里玩。”老朱记得关于明祖陵所发生的一切,他看到过当年因水位降低而露出的石像;偷偷躲在草垛子里看过专家们来这里考察;重建墓园包括景区开工,他曾作为工匠扛石挖泥;甚至,他今日的官方身份还可以算是景区雇请的守陵人。而其实,朱学泽的祖上确是标准的明祖陵“守陵人”,据说当年朱元璋修祖陵时,给这方圆几十里内的村民都赐姓朱,世代守陵。直到现在,明祖陵景区附近3万多居民里,仍有近八成姓朱。对朱学泽们来说,虽然守陵早已不是家族使命,但生于斯长于斯,早与这水下皇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带的小孩子,都是从小在这里玩到大。”即便后来成了景区,有了高墙相阻,对村民们来说,说起明祖陵,说起这一湾曾是“一条小河”的水潭,仍是如“村头一棵老树,屋后一口老井”般亲切熟络。尽管如此,朱学泽他们仍从未见过这次因干旱重现的地宫拱门和甬道。甚至在村民们的传说中,“水底下有神灵保护,保护着老皇陵不被人发现打扰。”但古陵即现,好奇终究战胜了敬畏,老朱说他乘着下潭干活的当口,不但多次把头探进拱门一看究竟,还好好在那些石砖横梁上摸了又摸。“黑乎乎的啥都看不到,一摸一手泥,滑不溜秋。”老朱憨憨地笑,却从屁股旁边摸出一瓶水,颜色颇有些黄浊。“这是从拱门里打的,冰冰凉,留在家里做个纪念。”其实记者也曾下手探过拱门里那些数百年留存的地下水,与门外那终年不冰的潭水相比,确是触手极寒,一门之隔有如此差别,堪称神奇。为保护陵墓,将连夜调水淹没“既然都露出这么多了,何不索性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记者对老胡笑言。老胡告诉记者,其实这么多年来,地方政府也曾想过上报国家申请挖掘,但考虑到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问题,一经开挖,毁去的不仅是附近百姓口中的祖宗陵脉,更可能是关于皇陵修建、风水建筑的一段宝贵历史。“最终还是决定就地保护,把明祖陵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基于同样的考虑,前天当老胡看到潭中水位急降,拱门和甬道相继露出时,除了震撼,他更感忧心忡忡。“按照专家的说法,这里面的文物包括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价值之大难以估量,如果因水位下降使得墓门大开,危险系数将成倍增大。更不用说一旦暴露在空气中,那些历史遗存必定会遭受损坏。”老胡说。思前想后,老胡和县里领导匆匆汇报,便商定下了引水再淹的计划。“也就是等你们来看上一眼,下午5点我们就要开始往潭里灌水了。”老胡说,几辆水车早已调集完毕,水也从淮河中取出加满,而到记者发稿时,那刚刚到这世间呼出300年的浊气,与旭日清风短暂相会的地宫拱门、甬道,又将重归水下,再享宁静。
解密朱元璋为什么把祖宗葬在水里:水底古墓之谜
苍天并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贵,浩大的洪水依旧滚滚而来,让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圣的土地顷刻间沦为泽国,那些无比忠诚的文臣武将也在这场洪水中相继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渐至湮没无闻。明祖陵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洪泽湖中有个“大墓头”,这就是那一带人民偶尔提起的故事…… 水底古墓之谜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 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 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 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祖陵外景 话说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为时未晚。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庭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让侵犯的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濒仍,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作出几乎是不臣的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 寻觅陵址的曲折过程 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根据史料记载,刚开始有人告诉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朱元璋信以为真,即“命筑万岁山,有司修砌路,太祖躬临拜祭”。不料,他才只磕了一个头,万岁山竟然中间分为深涧!他不禁恼怒异常――这岂是我家祖茔,怎能经不起我一拜?于是“重罚言者”,认为这不是自己的祖茔所在。后来,朱元璋经过回忆,想起二姐曾说过祖父的坟墓在泗州旧陵嘴一带,但具 *** 置仍无从考察。到了洪武十七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所在。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他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通过他回乡查访,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这座古墓,因宋朝保议大夫杨浚墓而得名。 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实的葬地呢?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凭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后来的几百年中,有一个现象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或者没有任何人敢于说将出来,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么急切地找寻祖父的安葬地,找到了又花费那么多时间与财力来大规模营建,甚至竟然让不能随便动用的国储来当这个祖陵的总管与总监,为什么在祖陵建成后竟然没有来这里一次进行祭祀并像在句容那样磕头呢?是怕一个头磕下去又会分为深涧吗?朱元璋是不是对这个祖茔也产生什么怀疑?朱贵献的图是真的吗?朱贵说杨家墩就是祖陵所在地是得到多个族人证明的,那么这些族人呢?他是不是也是来邀宠或混个世袭之职的?唯一的与人不同之处,大概就是这个朱贵做得比较聪明比较认真比较像那么回事。但一向多疑又心机聪慧,特别是深知祖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死无葬地的朱元璋恐怕不会看不出来。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相信朱贵,还要封杨家墩为万岁山并将祖陵定在这悠悠淮水之滨呢?或许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苦闷的,因为他很清楚,那个句容的万岁山不是假的吗?但是,为了证明大明王朝是祖上“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为了蛊惑与欺骗人民,为了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有祖传“基因”的,是由上天钦定的,不是其他人想当就能当得的。于是他不得不这样将错就错。 陵墓内的石像群,前两对是麒麟,后四对是雄师,然后是华表,天马,侍者等。 明祖陵的传说 打开中国历史的大门,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皇帝玩弄政治传说的事列比比皆是,陈胜的夜半神示、刘邦的剑斩白蛇、刘备的白胪脱险、赵匡胤的祥龙瑞生等等。朱元璋的明祖陵只是以上历史政治家高明手段的延续。 朱元漳祖上几代非常穷困,四处漂流,真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六十多岁时,流落在古泅州境内,为双沟镇一个性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双沟东去印里洪泽湖边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带着全家搭个窝棚,就住在湖边孙家岗为水财主放猪、垦荒,以维持生计。
朱元璋墓怎么在水下
朱元璋墓在南京,怎么会在水下呢?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 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明祖陵倒是在水下
5月27日,盱眙明祖陵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察看城墙出水情况。近日,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盱眙县遭遇罕见旱情,导致淮河水位大幅下降。一直淹没在水下的明祖陵外围城墙一角露出水面。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5月19日,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图为露出真身的明祖陵地宫拱门和甬道。
5月19日,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图为露出真身的明祖陵地宫拱门和甬道。(东方IC供图 版权图片,请勿转载)
明朝哪十六个皇帝的陵墓被盗
明朝皇帝年表:第一位: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年号 洪武 (1368年-1398年)孝陵第二位: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朱允炆 年号 建文 (1399年-1402年)无陵第三位: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年号 永乐 (1403年-1424年)长陵第四位: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年号 洪熙 (1425年) 献陵第五位: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年号 宣德 (1426年-1435年)景陵第六位: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年号 正统 (1436年-1449年)天顺 (1457年-1464年)裕陵第七位: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年号 景泰 (1450年-1457年)景泰陵第八位: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年号 成化 (1465年-1487年)茂陵第九位: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年号 弘治 (1488年-1505年)泰陵第十位: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年号 正德 (1506年-1521年)康陵第十一位: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年号 嘉靖 (1522年-1566年)永陵第十二位: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年号 隆庆 (1567年-1572年)昭陵第十三位: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年号 万历 (1573年-1620年)定陵第十四位: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年号 泰昌 (1620年) 庆陵第十五位: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年号 天启 (1621年-1627年)德陵第十六位: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年号 崇祯 (1628年-1644年)思陵第十七位: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朱由崧 年号 弘光 (1644年-1645年)无陵第十八位: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朱聿键 年号 隆武 (1645年-1646年)隆武陵第十九位: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宁文宏武达仁成宣闵孝节皇帝 朱聿鐭 年号 绍武 (1646年) 绍武陵
明祖陵是谁的墓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一年四季都适宜去游玩。
明祖陵是谁的墓
明祖陵又称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在1386年就在这里开始建祖陵,整个明祖陵南北走向,外观呈长方形,建筑规模宏大。
到明祖陵游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雄伟壮观、崇丽无比。
明祖陵的地宫拱门重现
2011年5月20日,因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逼近死水位,沉睡于洪泽湖水下300年之久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外罗城墙露出水面,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一次。明祖陵位于江苏盱眙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泗州城与明祖陵被淹没于洪泽湖底。据悉,为保护地宫甬道和拱门下的文物(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当地政府从淮河紧急调度水源进行灌注,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又重归水下。
为什么朱元章的陵墓会在洪泽湖底下?
明祖陵地宫拱门甬道重见天日 -名词解释: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和泗州古城一起被埋葬于滔滔洪水。此后近300年,洪泽湖下有个大墓——一代皇陵留于世间的,只剩下这一句附近居民代代相传的戏言。 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昨天中午一个电话惊醒正在小憩的记者,那急促的声音属于明祖陵管委会主任胡仁生。“露出来了,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露出来了,300年来第一次啊……”再无心听老胡说些什么,记者匆匆驱车,直奔明祖陵所在的江苏盱眙。 水潭见底,地宫拱门甬道露真容 一个多小时后,采访车驶入盱眙境内。这座此前数日名字总和旱情一起出现在电视报端的苏北小城,仍如往日般安宁平和的街景市貌背后,必会是那随大旱而来的忧虑焦急、剑拔弩张。正想着这些,车已在明祖陵景区大门前停下。 满脸疲惫的胡仁生早等在那里,顾不上寒暄便带着一行人疾步赶到陵前。记者曾多次到过这里,每每所见总是一汪潭水,水位低时会露出一些圆形石拱。记者也曾多次站在这汪和洪泽湖相连的潭水前,听如老胡般的知情人,介绍那水下的种种。如9个大小不一的拱门分别象征着朱元璋祖父、曾祖、高祖以及他们各自的后妃;如拱门前有甬道,拱下有汉白玉所砌横梁;最令人心系神往的当然是那地宫,其中的随葬之物、历史留存和难以言说的神秘。 而昨天,当记者再次驻足潭边,潭底竟能一览无遗。9个拱门、拱下的横梁和甬道顶端尽数露出了真容。即便它们的大部分还深埋在潭底淤泥下,但仅一个轮廓、一方格局,已能让观者倍感震撼。记者几乎是纵跃着落到了那汉白玉横梁之上,其实如果不是老胡介绍,根本看不出梁的质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斑驳印迹,甚至与两端的石砖都难辨彼此。有工作人员用小铲仔细地除去砖外淤泥青苔,竟露出一抹惊心的红,“那是明时的朱砂,颜色能千年不褪,确是神奇。”老胡在一旁说。 俯身从拱门向内看去,里面也有积水,据说水下更有深不可测的淤泥,也因而数百年来挡住了所有盗墓者和考古者的脚步。再往里看,有的门内黑不可见。按照老胡的说法,那一片漆黑里、砖墙之后、水淤之下,便是神秘的明祖陵地宫。一水之隔、数步之遥,站在这据说已是300多年来世人与眼前皇陵距离最近的所在,记者众人心有不甘地探了又探、看了又看,尽都唏嘘。 有附近居民从拱门里打水留念 采访间,不停地听老胡重复那句“300多年来第一次”,这个从小对明祖陵心怀神往,后来主动从旅游局副局长位子上申请调往景区管委会的44岁汉子,从致电记者开始,便一直保持着亢奋。“600多年的历史遗迹,300多年的水下皇陵之谜啊。”因爱成痴,矢志研究明祖陵的老胡说,当他的脚落在甬道,视线穿过拱门,他觉得自己离那个惊心动魄的谜底近了一大步。 同样激动的还有周围居民,63岁的村民朱学泽便是其中一位。“从小就在这里玩。”老朱记得关于明祖陵所发生的一切,他看到过当年因水位降低而露出的石像;偷偷躲在草垛子里看过专家们来这里考察;重建墓园包括景区开工,他曾作为工匠扛石挖泥;甚至,他今日的官方身份还可以算是景区雇请的守陵人。 而其实,朱学泽的祖上确是标准的明祖陵“守陵人”,据说当年朱元璋修祖陵时,给这方圆几十里内的村民都赐姓朱,世代守陵。直到现在,明祖陵景区附近3万多居民里,仍有近八成姓朱。对朱学泽们来说,虽然守陵早已不是家族使命,但生于斯长于斯,早与这水下皇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带的小孩子,都是从小在这里玩到大。”即便后来成了景区,有了高墙相阻,对村民们来说,说起明祖陵,说起这一湾曾是“一条小河”的水潭,仍是如“村头一棵老树,屋后一口老井”般亲切熟络。 尽管如此,朱学泽他们仍从未见过这次因干旱重现的地宫拱门和甬道。甚至在村民们的传说中,“水底下有神灵保护,保护着老皇陵不被人发现打扰。” 但古陵即现,好奇终究战胜了敬畏,老朱说他乘着下潭干活的当口,不但多次把头探进拱门一看究竟,还好好在那些石砖横梁上摸了又摸。“黑乎乎的啥都看不到,一摸一手泥,滑不溜秋。”老朱憨憨地笑,却从屁股旁边摸出一瓶水,颜色颇有些黄浊。“这是从拱门里打的,冰冰凉,留在家里做个纪念。”其实记者也曾下手探过拱门里那些数百年留存的地下水,与门外那终年不冰的潭水相比,确是触手极寒,一门之隔有如此差别,堪称神奇。 为保护陵墓,将连夜调水淹没 “既然都露出这么多了,何不索性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记者对老胡笑言。 老胡告诉记者,其实这么多年来,地方政府也曾想过上报国家申请挖掘,但考虑到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问题,一经开挖,毁去的不仅是附近百姓口中的祖宗陵脉,更可能是关于皇陵修建、风水建筑的一段宝贵历史。“最终还是决定就地保护,把明祖陵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基于同样的考虑,前天当老胡看到潭中水位急降,拱门和甬道相继露出时,除了震撼,他更感忧心忡忡。“按照专家的说法,这里面的文物包括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价值之大难以估量,如果因水位下降使得墓门大开,危险系数将成倍增大。更不用说一旦暴露在空气中,那些历史遗存必定会遭受损坏。”老胡说。 思前想后,老胡和县里领导匆匆汇报,便商定下了引水再淹的计划。“也就是等你们来看上一眼,下午5点我们就要开始往潭里灌水了。”老胡说,几辆水车早已调集完毕,水也从淮河中取出加满,而到记者发稿时,那刚刚到这世间呼出300年的浊气,与旭日清风短暂相会的地宫拱门、甬道,又将重归水下,再享宁静。 江苏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