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是明朝以来同乡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是适应社会的变迁而出现的。齐燕会馆亦是伴随着清末青岛大量的人口流动和剧烈的城市化应运而生的。它与广东会馆、三江会馆并称为青岛早期的“三大会馆”,三大会馆不仅掌握了青岛华人的经济命脉,而且直接参与了当局的政治活动,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力。
齐燕会馆的前身是山东会馆。1920年山东黄县人祥泰号经理傅炳昭等人率先创建山东会馆,早期只有山东籍商号参加,后河北省天津籍的成通号经理朱杰加入。由于河北籍的商号加入,而山东、河北在战国时分属齐燕两国,因此1922年将山东会馆改名为“齐燕会馆”。
齐燕会馆落成时,德国总督与山东巡抚皆出席庆典,大门两侧楹联为学部侍郎刘廷琛所提:“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谁使海邦同被化;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来田岛问英雄。”对仗虽不甚工整,但意蕴丰富,其中所透露的地方意识与文化自信在今日看来尤为可贵。会馆成立后,逐渐发展成为青岛经济实力最强、商号数量最多的同乡会馆。
会馆东门在陵县路上,当年门前广场,可容万人集会。1925年孙中山逝世青岛追悼会就在这里举行。“五卅”惨案国耻纪念大会青岛集会也在此举行,有三万人参加了群众集会,占当时全市中国人的七分之一。齐燕会馆的影响力和政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代表地域的人数在胶澳地区的比例和影响力。日本人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书中记载了被其认为是胶澳地区最重要的实业家和商号的名单。所列举的九家商号中,清一色的是齐燕会馆的成员单位。而青岛商会自创建以后,除极少数几届会长被三江会馆掌握外,其余各届均被齐燕会馆的山东人所控制。1920年以后,历届会长、副会长均为山东人。而在政治方面,在德占时期,早期参与政事的总督参议会中国商民董事则由齐燕会馆的胡存约出任。后期的总督参议会的四位参与议政的华人“信任”则有两名固定出自齐燕会馆。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齐燕会馆被日军强占,改名“兴亚俱乐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建筑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在陵县路建起了围墙。青岛解放后,会馆旧址由海军某部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