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有哪些失败的军事发明?
那可海了去了,这些失败品当中有些是因为实用性差而很快被取代,有些是并不能发挥预想的效果,另外有一些干脆就是设计师在思考的时候没经过大脑。
第一种类型谈不上多失败,只能算是过渡性产物或者生不逢时。比如簧轮枪,这是一种用和打火机类似的机构点火的火枪,最初是为了取代火绳枪而设计的,有一段时间它还是欧洲重装骑士和上流人士的标配,不过这玩意的结构实在太复杂,堪比精密的机械钟,所以故障率极高。而且簧轮枪可大可小,大的和现在的手枪差不多,小的只有拇指大小,而这些小的就很适合改造成隐蔽的爆炸机关,适合刺杀。所以很快就被禁止了,最后取代火绳枪的使命还是由燧发枪来完成。
另外的一种就是加特林机枪,在没有电动机的时代,这种枪是靠手摇来射击的。但加特林自己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战场上士兵会因为紧张而用力或快速旋转手柄,这很容易导致机枪卡壳。所以加特林机枪才最终被马克沁机枪取代,直到电动装置出现之后才再次流行。
还有日本在二战后期的一些武器,其中包括伊400级潜艇和震电战斗机。前者虽然是潜艇,但在日本海军的分类当中叫“潜母”,也就是潜水航母。它的作战方法是潜水接近到目标附近,上浮释放内部搭载的晴岚水上攻击机。但问题是飞机从机库内拖出到起飞必须完全在水面上完成,准备时间漫长,在这期间伊400可以说是完全不设防的。类似的思想到现在还有,不过也仅仅是从鱼雷发射管或者导弹发射筒里释放无人机,而且还只是设想;而后者则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鸭式布局的战斗机(不是第一架鸭式布局飞行器,飞行者一号才是)。但鸭式布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然界根本不存在使用鸭式布局的动物,鸭子自己都不是鸭式布局),因此要想完美驾驭它,靠当时的机械传动根本做不到,震电在地面滑跑的时候都无法保证稳定(同期的一些布局相似的其他型号也有这些问题)。事实上鸭式布局直到诸如JAS39等战斗机上才真正实用化,到歼10才完全成熟。这说明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想驾驭鸭式布局完全就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类型是设计的时候想的挺好,但实际操作时毛病一大堆。比如日本的气球炸弹,这玩意的设计思想和实际战果网上到处都是。另外还有德国人的Me163战斗机和VT坦克,前者是火箭动力截击机,设计思想是依靠高速强行突破盟军战斗机的拦截,直接攻击轰炸机。和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比较相似。但问题是这玩意的安全性实在是太差了,而且操纵性也不怎么样;VT坦克是一种装有两门炮、没有炮塔的坦克,虽然火力确实增加了一倍,但由于没有炮塔而导致火力指向性几乎为零,而且多出的一门炮也降低了持续作战的能力,所以干脆就没服役。
此外还有美国的XFV1和XFY1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两种飞机是美军弹簧单高跷计划的产物,设计思想是让舰队当中每一艘舰船都能搭载至少一架可以用来空战的战斗机,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航母舰载机解放出去做其他的事情。不过这两种飞机的操纵性真的是太差劲了,而且它们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垂直起降——起降时机身和地面是垂直的。仰躺着的飞行员根本无法判断地面和机体的距离。XFY1在飞行时多次出现稳定性不佳、操纵性差等致命弱点,而XFV1干脆连垂直转平飞都没做过。因此这两种飞机都没服役。
最后一种纯粹是因为脑洞开得太大没收住,或者设计师没吃药的结果。比如被人喷成狗的鸭掌手枪,这玩意设计的时候是想一枪撂倒四个敌人,但问题是四个枪管居然没一个是朝正前方发射的,而且那可是燧发枪,一次装填四根枪管怎么看都显得太慢了。
还有一种英国人发明的自杀式无人破障车“大首领”,这东西实际上就是两个巨大的车轮,在中间夹着一个装了一吨烈性炸药的爆破仓。它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发明出来的。当时的想法是靠这玩意一路滚过去,靠自爆来摧毁敌人在海滩上的防御设施。不过“大首领”是没有动力的,依靠装在车轮切线方向上的一圈小火箭来推进。这根本就是拍脑袋设计的产物,如果这些火箭全部持续点火的话,并不是完全均匀的推力会导致车身根本无法按照直线前进(事实上这种结构最好是用脉冲点火,而且点火间隔和推进力都要经过严格计算,这意味着它还是得用电脑控制)。结果在演示的时候,这辆破车完全没按照预定路线行驶,而是把某个军官的宠物狗给追得满场跑(狗子内心是崩溃的),围观的美国大兵全懵逼了
以上BB的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另外还有诸如什么蝙蝠燃烧弹、鸽子制导炸弹等奇葩,在这就不多说了
请问历史上有哪些失败的军事发明
那可海了去了,这些失败品当中有些是因为实用性差而很快被取代,有些是并不能发挥预想的效果,另外有一些干脆就是设计师在思考的时候没经过大脑。 第一种类型谈不上多失败,只能算是过渡性产物或者生不逢时。 比如簧轮枪,这是一种用和打火机类似的机构点火的火枪,最初是为了取代火绳枪而设计的,有一段时间它还是欧洲重装骑士和上流人士的标配,不过这玩意的结构实在太复杂,堪比精密的机械钟,所以故障率极高。 而且簧轮枪可大可小,大的和现在的手枪差不多,小的只有拇指大小,而这些小的就很适合改造成隐蔽的爆炸机关,适合刺杀。 所以很快就被禁止了,最后取代火绳枪的使命还是由燧发枪来完成。 另外的一种就是加特林机枪,在没有电动机的时代,这种枪是靠手摇来射击的。 但加特林自己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战场上士兵会因为紧张而用力或快速旋转手柄,这很容易导致机枪卡壳。 所以加特林机枪才最终被马克沁机枪取代,直到电动装置出现之后才再次流行。 还有日本在二战后期的一些武器,其中包括伊400级潜艇和震电战斗机。 前者虽然是潜艇,但在日本海军的分类当中叫“潜母”,也就是潜水航母。 它的作战方法是潜水接近到目标附近,上浮释放内部搭载的晴岚水上攻击机。 但问题是飞机从机库内拖出到起飞必须完全在水面上完成,准备时间漫长,在这期间伊400可以说是完全不设防的。 类似的思想到现在还有,不过也仅仅是从鱼雷发射管或者导弹发射筒里释放无人机,而且还只是设想;而后者则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鸭式布局的战斗机(不是第一架鸭式布局飞行器,飞行者一号才是)。 但鸭式布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然界根本不存在使用鸭式布局的动物,鸭子自己都不是鸭式布局),因此要想完美驾驭它,靠当时的机械传动根本做不到,震电在地面滑跑的时候都无法保证稳定(同期的一些布局相似的其他型号也有这些问题)。 事实上鸭式布局直到诸如JAS39等战斗机上才真正实用化,到歼10才完全成熟。 这说明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想驾驭鸭式布局完全就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类型是设计的时候想的挺好,但实际操作时毛病一大堆。 比如日本的气球炸弹,这玩意的设计思想和实际战果网上到处都是。 另外还有德国人的Me163战斗机和VT坦克,前者是火箭动力截击机,设计思想是依靠高速强行突破盟军战斗机的拦截,直接攻击轰炸机。 和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比较相似。 但问题是这玩意的安全性实在是太差了,而且操纵性也不怎么样;VT坦克是一种装有两门炮、没有炮塔的坦克,虽然火力确实增加了一倍,但由于没有炮塔而导致火力指向性几乎为零,而且多出的一门炮也降低了持续作战的能力,所以干脆就没服役。 此外还有美国的XFV1和XFY1垂直起降战斗机。 这两种飞机是美军弹簧单高跷计划的产物,设计思想是让舰队当中每一艘舰船都能搭载至少一架可以用来空战的战斗机,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航母舰载机解放出去做其他的事情。 不过这两种飞机的操纵性真的是太差劲了,而且它们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垂直起降——起降时机身和地面是垂直的。 仰躺着的飞行员根本无法判断地面和机体的距离。 XFY1在飞行时多次出现稳定性不佳、操纵性差等致命弱点,而XFV1干脆连垂直转平飞都没做过。 因此这两种飞机都没服役。 最后一种纯粹是因为脑洞开得太大没收住,或者设计师没吃药的结果。 比如被人喷成狗的鸭掌手枪,这玩意设计的时候是想一枪撂倒四个敌人,但问题是四个枪管居然没一个是朝正前方发射的,而且那可是燧发枪,一次装填四根枪管怎么看都显得太慢了。 还有一种英国人发明的自杀式无人破障车“大首领”,这东西实际上就是两个巨大的车轮,在中间夹着一个装了一吨烈性炸药的爆破仓。 它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发明出来的。 当时的想法是靠这玩意一路滚过去,靠自爆来摧毁敌人在海滩上的防御设施。 不过“大首领”是没有动力的,依靠装在车轮切线方向上的一圈小火箭来推进。 这根本就是拍脑袋设计的产物,如果这些火箭全部持续点火的话,并不是完全均匀的推力会导致车身根本无法按照直线前进(事实上这种结构最好是用脉冲点火,而且点火间隔和推进力都要经过严格计算,这意味着它还是得用电脑控制)。 结果在演示的时候,这辆破车完全没按照预定路线行驶,而是把某个军官的宠物狗给追得满场跑(狗子内心是崩溃的),围观的美国大兵全懵逼了 以上BB的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另外还有诸如什么蝙蝠燃烧弹、鸽子制导炸弹等奇葩,在这就不多说了
历史上最失败的军事发明有些什么。
1986年2月,法国将自己计划研制的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命名为“夏尔·戴高乐”号。它是除了美国航母之外唯一的核动力航母。法国人把“戴高乐”号看作法兰西的骄傲,对它寄予特殊的厚望,希望它能担起欧洲防务的重任,发挥“欧洲旗舰”的作用。然而,“戴高乐”号的高成本让法国人难以承受,整个项目最终花费高达712亿法郎(约138亿美元),比原预算增加10%,同型的第二艘的建造计划也被取消。同时,“戴高乐”号航速慢的技术问题仍没有解决,它的最高航速只有23节,令法国海军心焦。
飞行航母
1933年,两艘显赫的飞艇——美国海军的“阿克伦”号(ZRS-4)和“梅肯”号(ZRS-5)遇到了大气湍流而坠毁。“阿克伦”号是1931年由胡佛总统的夫人命名的。两年后,1933年4月4日,它已飞行74次、在空中的累积时间1700小时。它在新泽西州海岸外遇上了猛烈的风暴,艇身破碎,坠入大西洋。“梅肯”号是空中航空母舰,载有4架寇蒂斯的F9C-2“雀鹰”侦察机。失事时,它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岸外,正飞向蒙特利以南的斯珀角,并且刚刚回收了最后一架飞机。一阵狂风突然袭来,飞艇剧烈翻滚,十字尾翼垂直脱落,划破了3只氦气袋。经过40分钟的英勇搏斗,终于坠入大海。
豪华越野玩家新选择,坦克500 Hi4-T售33.5万元
“每卖两辆越野车,就有一辆是坦克”。近两年随着坦克品牌热度的持续升温,它在国内越野SUV市场占比已经达到了68%,成为了越野市场绝对的顶流。而在新能源的浪潮下,坦克也没有怠慢,率先推出了坦克500 Hi4-T,官方指导售价为33.5万元。这次广州的区域上市活动,我们也有机会对它进行试驾体验,一起来看看它的表现怎么样。坦克500 Hi4-T和燃油运动版版外观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只能从车侧增加的充电口和尾标上进行识别。整个外观设计非常硬朗,圆润饱满的线条搭配高大的车身,显得很有力量感。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078×1934×1905mm,轴距2850mm。配置层面,除去动力之外,坦克500 Hi4-T整体的配置和造境型基本一致,而运动版造境型的价格为36.3万元,所以看来混动版车型价格还便宜了不少,这听上去还是更有性价比一些。动力部分,坦克500 Hi4-T是首款搭载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T,采用的是2.0T发动机+9HAT变速箱动力总成搭配P2电机,最大综合功率300kW,最大扭矩750N·m;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80kW,峰值扭矩380牛·米;电动机最大功率120kW,峰值扭矩400牛·米。坦克500 Hi4-T采用油电并联的智能电控策略,可根据不同路况采用纯电、混动、智能驱动模式,满足不同驾驶者的专项场景需求。官方公布其综合油耗低至2.2L/100km,馈电油耗9.55L/100km,37.1kWh电池在WLTC工况下纯电续航110km,综合续航长达790km。虽然采用了插混动力,但是电池布置是在后备厢盖板下方,所以越野能力并未有影响,具备安全电池防护,可防磕、防碰、防火、防涉水。采用非承载底盘,前双叉臂、后多连杆非独立悬架,接近角29.5度,离去角24度,纵向通过角22度,最小离地间隙213mm。越野配置上,坦克500 Hi4-T采用机械锁止功能的TOD四驱形式,标配有锁止功能的中锁Mlock和后桥差速锁,具备坦克掉头、蠕行模式等高端越野功能。相比起燃油车,坦克500 Hi4-T还支持3.3kW对外放电,对于喜欢户外露营的玩家,也有了更多的拓展功能。而本次活动也安排了一个难度中等的越野路段给大家体验,在涉水、驼峰以及较大角度的坡度时,如果是普通的城市SUV很难通过的路段,坦克500 Hi4-T都可以很轻松的应对,或许对它来说这都只能算是一些开胃小菜。总结:活动现场,厂家也邀请了不少坦克500 Hi4-T的意向用户,在和他们交流中了解到,坦克500 Hi4-T可以上绿牌是对他们最直接的吸引力,毕竟对于它的目标用户群体来说,家里可能已经有了一辆燃油车。而坦克500 Hi4-T价格不贵,越野能力不减,又可以上绿牌确实对于喜欢豪华越野的朋友来说是一个新的选择。作者【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算子,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坦克500 Hi4-T要做硬派越野市场的价格屠夫
论国内的硬派越野SUV市场,坦克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自从成立以来,坦克凭借着坦克300、坦克500等车型,收获了不少越野玩家喜爱。6月26日,坦克500 Hi4-T正式上市,共推出1款车型,售价为33.50万元。坦克500 Hi4-T搭载的是长城汽车面向越野新能源、坦克平台专属研发的越野混动架构Hi4-T,并且是高端车型使用的高阶纵置并联架构。换装上长城最新的Hi4智能电混四驱技术后,坦克500在节油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坦克500 Hi4-T还能够很好地覆盖城市通勤、近郊出行、长途旅行、穿越露营、拖挂房车等多样化用车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官方还为坦克500 Hi4-T提供了5年或15万公里整车质保、首任车主5年至高5次免费保养等购车福利。坦克500 Hi4-T延续了燃油版车型硬朗大气的设计风格,采用大面积镀铬装饰,前脸部分采用多横幅中网配合中央霸气的品牌LOGO,视觉冲击力十足。此外,新车的前大灯组造型方正硬朗,并融入了LED日间行车灯和LED转向灯,前保险杠两侧则带有LED前雾灯。车身侧面,新车的侧面轮廓硬朗健硕,并采用银色装饰进行勾勒。车辆的车身的长宽比恰到好处,营造出较为不错的视觉观感。此外,大尺寸的密辐轮圈也彰显出不错的力量感。新车的尾部造型饱满,大气沉稳。两侧尾灯则采用纵向布局,并运用宽幅镀铬进行搭配,Tank字母标识则嵌于其中。新车的尾部下方则配有银色的下护板,整体设计颇具特色。而在尾标处,新车则加入了插电混动的专属标识。车身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078×1934×1905mm,轴距则达到2850mm。值得注意的是,新车拥有29.5°的接近角和24°离去角、纵向通过角为22°,最小离地高度213mm,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内饰方面,坦克500 Hi4-T座舱采用大面积皮质包覆,并加入木纹饰板进行装饰。此外,在中控台处,新车还嵌入了一个颇具复古气息的时钟,并巧妙结合了空调控制区的物理按键。另外,新车还配备了璀璨水晶挡把,并在周围布置了前排座椅加热及四驱系统的操作控制区。作为一款硬派越野车型,坦克500 Hi4-T在营造科技感方面也花费了很大心思。12.3英寸全彩数字液晶组合仪表、14.6寸悬浮式中控大屏、7英寸后排扶手屏和HUD抬头显示组成的四屏联动,其中中控屏功能丰富,语音控制则支持多媒体娱乐,空调,导航,车窗,HUD,氛围灯等,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驾车便利性,保证行车安全。远程操控系统则支持启动、熄火、开锁、关锁、寻车等功能,可提前打开空调或车辆预热。另外,新车的前后排座椅都采用Nappa真皮,且配备了通风、加热功能,9档精细调节,给用户带来了越级的乘坐体验。智能驾驶方面,坦克500 Hi4-T配备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具备智能泊车、循迹倒车、自适应巡航、智慧巡航、车道辅助、碰撞预警、自动刹车等多项驾驶辅助功能。另外,新车还标配6只安全气囊,特设碰撞紧急断油断电和自动解锁功能。动力方面,坦克500 Hi4-T的动力系统架构——包括2.0T发动机+9HAT变速器+单电机(前置P2)+智能四驱+三把锁。相比普通的Hi4架构在动力以及越野性能等方面有着更强的表现(普通Hi4系统为1.5T动力且无三把锁)。另外,Hi4-T采用自研纵置并联的专用9HAT变速器,多档位不同速比,保证了在越野场景中,整车的轮端扭矩需求与动力总成的动力输出。而且Hi4-T的前后轴之间使用TOD和传动轴连接,结合电动机毫秒级介入,助力扭矩输出,可以实现0-100%的扭矩的无缝切换,实现脱困所需动力的最优匹配。数据方面,这套动力系统最大综合功率300kW,最大扭矩750N·m,最高传动效率可达97%,0-100km/h加速时间6.9秒。其中,坦克500 Hi4-T油电并联的智能电控策略配有纯电、混动、智能三种驾驶模式,支持动能回收、智能保电。官方公布其综合油耗低至2.2L/100km,馈电油耗9.55L/100km,WLTC工况纯电续航110km,综合续航长达790km。此外,坦克500 Hi4-T搭载专业非承载底盘,前双叉臂、后多连杆非独立悬架,适配全地形;多点安装固定在车辆大架横纵梁的内侧及车身地板的上部的电池包,具备安全电池防护,可防磕、防碰、防火、防涉水。越野能力方面,新车配备全地形系统提供11种驾驶模式,智能四驱标配有锁止功能的中锁Mlock和后桥差速锁,具备坦克掉头、蠕行模式等高端越野功能。此外坦克500 Hi4-T还支持3.3kW对外放电,可以为电烤箱、咖啡机等电器进行供电,解锁更多户外生活场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布会,坦克官方还宣布,Hi4-T技术将陆续添加到未来坦克品牌的全部车型中,包括目前在售的坦克300,还有未来将陆续上市的坦克400、坦克600和坦克800等车型。写在最后:作为一款硬派越野车型,坦克500 Hi4-T此次搭载了Hi4-T动力系统,解决了高端越野车普遍存在的油耗高等问题,很好地解决了都市用户的出行烦恼。此外,在价格方面,坦克500 Hi4-T此次更是做到了油电同价,诚意十足,毫无疑问,坦克500 Hi4-T的上市的到来,将会在高端硬派越野车市场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Nice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德国二战时的虎式坦克一共造了多少辆?
二次世界大战,各个国家竞相生产坦克。坦克在战场上的使用达到了颠峰。德国生产坦克4.6万辆。为了快速运送德国的虎式坦克,德国人甚至生产了专用的列车。 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坦克对坦克之间的遭遇战,发生在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战役中。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 德国埃森和克虏伯 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Model A。改进后的Model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
1939年3月15日,德军侵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捷克在二战期间便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二战期间,捷克共生产了 LT-38坦克 (德国人称为38(t)战车)A型一G型1414辆(含原型车3辆),各型号之间仅有微小差别。 在1939年5月一11月间共生产A型150辆。1940年1月一5月间共生产了B型110辆,C型110辆。A型-C型参加了德国入侵法国的战斗,装备了德国的第7、第8坦克师。 D型共生产105辆。E型共生产了275辆。 F型共生产了250辆。 S型共生产了90辆。 G型共生产了321辆。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熊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
鼠”式坦克火力强大,防护坚固,但是它极差的机动能力几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为固定的火力点,而且生产的比较晚,数量也很少,根本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关于二战德国的虎式坦克
二战时,德系坦克的不会挂载油箱,据楼主你的描述,大概是虎式1型后面的空气滤清器,或者是排气管的排气冷却筒护板。我发的这张图是1944年第508重坦克营的一辆虎式1型后期型行驶在意大利,编号上看应该属于连部。后面的两个筒状物为排气管的护板,防止杂物进入,第二用来掩护因热量过大而发红的排气管。夜晚又红又亮的排气管很容易成为目标。早期的虎式没有这种装置,改进型号都装上了这种保护装置,也可以理解为冷却筒
哪位大侠知道这是什么型号的坦克,好像是二战时苏联研制的
这是前苏联1958年试制的代号为279工程的重型核战坦克样车。苏军在多次核试验中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样的坦克显然难以在核战条件下战斗。于是,由科学家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为提高车辆的抗冲击波能力,托洛亚诺夫不得不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积,以增强地面附着力,并采用了椭圆型的车体形状,这样就有了这个奇特的279工程。 279工程不光长得有个性,性能也非同寻常。车身全重约60吨,行驶速度可达 50公里/小时,车体装甲厚度近300毫米。这样的坦克如果真的开上当时的战场,谁敢与之争锋!它采用的油压悬挂系统可以使坦克在核爆时,像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不至于倾覆。装甲内圈还填充了大量的防辐射物质,能有效地防御中子弹的伤害。可以说,没有比279工程更适合核大战的坦克了。 279工程的这些技术指标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可惜的是,赫鲁晓夫认为未来的战争只需要导弹和核武器,重型坦克应该被“扔进垃圾堆再跺跺平”。279工程难逃噩运,于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制。照片上的这辆样车目前被保存在俄罗斯库宾卡博物馆。
哪位大侠知道这是什么型号的坦克,好像是二战时期苏联研制的
1、这是前苏联1958年试制的代号为279工程的重型核战坦克样车。279项目核战坦克是由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Kirov)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L.Troyanov)在1957年所研发的原型坦克。
2、为什么说它是核战坦克呢?
因为苏军在多次核试验中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样的坦克显然难以在核战条件下战斗。于是,由科学家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为提高车辆的抗冲击波能力,托洛亚诺夫不得不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积,以增强地面附着力,并采用了椭圆型的车体形状,这样就有了这个奇特的279工程。
3、基本特征
279工程不光长得有个性,性能也非同寻常。车身全重约60吨,车体装甲厚度近300毫米。这样的坦克如果真的开上当时的战场,谁敢与之争锋!它采用的油压悬挂系统可以使坦克在核爆时,像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不至于倾覆。装甲内圈还填充了大量的防辐射物质,能有效地防御中子弹的伤害。可以说,没有比279工程更适合核大战的坦克了。马力值可达1000匹,能够让60吨的车身维持在每小时55公里的速度,并且在一次加满油之后行驶300公里的距离。
虽然当时的华沙公约组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装甲部队,但是最先具备完整的核生化防护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的还是这一辆279坦克,当然烟雾发射器也没少,更重要的是279坦克还有全车系恒温调控系统!
4、为何有四条履带?
苏联军方对于279坦克老是喜欢夸耀它的越野能力,因为它跟T-28超重型坦克一样使用四条履带,但是迥异于T-28坦克的是这四条履带是集中并且均匀分布在车体下方,并且这四条履带又分为两组,透过纵向箱型大梁容纳传动系统与悬吊系统,同时还兼油箱使用。
由于四条履带集中并且均匀分布60吨重的车身以及炮塔,以致于279坦克的接地压力居然不可思议地不超过每平方厘米0.6公斤(M1艾布兰坦克的接地压力还高达每平方厘米1.06公斤),而且平整非舟状的履带设计让整体重量均匀地分摊在各种地面,就连沼泽也能陷而不溺。甚至不要说是树桩,就连类似齐格菲防线上的“龙牙桩”也能如履平地般地辗过去。
5、车体的圆弧设计
大部分坦克车体的设计多半是棱线多过圆弧,279坦克却用整圈较薄的椭圆形防盾包围住车体,一方面用来对抗成型装药(HEAT)弹头,让弹头的金属喷流在穿透防盾后不会直接对车体造成损坏;另外就是当核子武器引爆后所形成的震波与暴风侵袭而来的时候,由于浑圆的外观以致于震波与暴风在279坦克的表面无法获得有效的施力面积,因此降低一般坦克会因为无法抵抗阵波与暴风而翻转失事的机率。这个椭圆形防盾是由许多弧形呈梯状的结构夹杂不等的厚度与倾斜度的铸钢所构成的。
至于整个炮塔也是以铸钢构成龟甲型的设计,加上呈70°抗成型装药弹头的防护片,并且在炮塔与车身的接合处也加以保护。
6、巨炮主义的代表
279坦克是个巨炮主义的代表,采用130毫米60倍径的M-65主炮(发射脱壳穿甲弹/APDS时弹头初速高达每秒1000米),搭配14.5毫米KPVT同轴重机枪并装置在"Groza"(斯拉夫语“暴风”之意)稳定器上。M-65主炮同时还搭配一个半自动装填器,毕竟130毫米炮弹的重量不是开玩笑的,同时也能精简人力;更重要的是在半自动装填器的协助下M-65主炮射速可高达5~7发!(T-28超重型坦克的105毫米主炮依靠人力只能维持每分钟四发)不过由于主炮口径过大,加上车身以防护力见强,所以载弹量仅有24发炮弹,重机枪载弹量也仅有660发。
7、它的命运
279工程的这些技术指标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可惜的是,赫鲁晓夫认为未来的战争只需要导弹和核武器,重型坦克应该被“扔进垃圾堆再跺跺平”。
279工程难逃噩运,于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制。
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60吨
乘 员 4人
全长(炮向前) 10238毫米
车 宽 3400毫米
车 高 2475毫米
主 武 器 1门M—65型130毫米炮
弹药基数 24发
辅助武器 1挺ΚΠΒΤ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 300发
装甲防护
车首前上装甲 厚度192毫米 倾角60度
车体侧面 厚度182毫米 倾角45度
炮塔正面 厚度305毫米 倾角30度
动 力 1台柴油机
功 率 1000马力
全世界让人哭笑不得的军事失败发明,这个最没
有很多科技发明给军事带来了向前的发展,但是也有些军事发明很让人哭笑不得,堪称军事最奇葩的发明,最后一个是网友票选出来最奇葩的。在摩托车上安装炮筒,这是二战时期法国人发明的,当时法国由于经济紧张,不得已才这样改装的,不过事实证明,这个太没有用了。热气球飞行器,这是美国人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热气球把飞机运输到指定的地点,但是事实证明,这太不靠谱,一旦遇上轻微的风暴,热气球你就找不到了。动力机翼战斗机,是德国人发明的,目的是让战斗机可以垂直起落,但是后来证明,一点用也没有。沙皇战车,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前苏联发明的,在二战中发明的,事实证明,这东西在战争中,这就是一个大活靶子。火箭飞包飞行器,这东西娱乐还行,但是运用在实战中,就用处不打大了,很难控制方向。最后是一个独轮坦克,这东西我就没有看明白怎么用,也是被网友评为最奇葩的发明。
失败的离奇军事发明
飞行航母 1933年,两艘飞艇――美国海军的“阿克伦”号(ZRS-4)和“梅肯”号(ZRS-5)遇到了大气湍流而坠毁。“阿克伦”号在新泽西州海岸外遇上了猛烈的风暴,艇身破碎,坠入大西洋。“梅肯”号是空中航空母舰,失事时还载有4架寇蒂斯的F9C-2“雀鹰”侦察机。 沙皇战车 “沙皇战车”也被称为“蝙蝠战车”,是因为它的三角形外形,好像是一个倒挂着的蝙蝠。1917年8月,首辆样车在首次御前示范时,就因为行驶时后轮过不了障碍物而被当场否决。这个唯一的一台“沙皇战车”还没上战场就被送到废铁回收场去了。 摩托车大炮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法国人在越南使用的大炮。用摩托车和炮搞出这种组合是因为当时法国缺乏资金,不能提供更先进的武器,无奈只能“就地取材”。但是这种车的防护性很差,火炮的再装填也成问题。 独轮坦克 这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人的发明。它外观呈诡异的飞碟状,不过这个“飞碟”是竖起来的,轮子就是坦克(如果这也算坦克的话)本身,侧后方两个辅助轮负责保持行驶平衡。 螺旋推进车辆 这是前苏联为了应对其多变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而发明的。这种车能够跨越一般车辆难以进入的雪地、沼泽,甚至湖泊。但它走不了平坦的路面,此外也太笨重。 自动步行机器人 它于1968年进行测试,但遗憾的是这种步行机器人从来没有投入生产。这个机器重约1360公斤,最高速度只能达到8公里/小时。 失败军事发明离奇
巴铁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巴铁,来源于中国网络军事论坛,是一些年龄稍长的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巴铁这个词也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的见证。据了解,白志明是华赢集团的董事长,2015年,在巴铁发明人宋有洲遇到资金问题时,白志明果断买断了巴铁项目,后被人称“巴铁之父”。据了解,巴铁项目在去年6月被集中曝光后走红,其投资方华赢凯来也受到关注。但随后,有媒体调查发现,“巴铁”项目是由一家网络金融P2P理财公司华赢凯来包装的金融骗局。据悉,华赢凯来曾在全国多地募集“巴铁”投资基金,对外宣称预期年化率高达12%。在骗局被曝光后,该投资理财产品引发兑付危机,至今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据了解,2016年8月华赢凯来陷入兑付危机,9月份对外承诺到期产品最长3个月内兑付,但最终并未能如期完成。除了现金兑付本金1%外,华赢凯来还给投资者提供房产兑付、实物兑付的方式,投资者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