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刘建永发起类似于知识分子“清谈”性质的“深青社”,担任主席至今,“深青社”因集中了国内众多知名青年作家、青年记者及公共知识分子,并频频评论政经而盛极一时。
刘建永的观点较为复杂,明显区分是以2008年为界,前期和后期相差较为悬殊。如其人前期主张树立和强化中央政府的威信,后期又主张给予民间和基层更多的自治权,以培育“公民社会”。前后看似矛盾,但仔细看来观点转变的又自然而然:2008年前期,刘建永主张依靠体制内的开明力量,对自上而下的体制内改革与执政党的党内自新抱有相当的期待;2008后期,其人对体制内的改革诚意和决心感到失望,知识分子群体当中也弥漫着强烈的绝望情绪,此时国内矛盾不断尖锐化,群体事件层出不穷,其观点又逐渐衍变为“内外结合”,主张以“内部改良为主,外部压力与帮助为辅”;总体说来是以“温和改良”为主线,是当今具有较大代表性的“过渡调和论”。
刘建永的政治主张改良色彩浓厚,这种“温和、理性、对话、负责任、忍耐与妥协”的路线,因对社会稳定没有直接的威胁性而被中国大陆所容忍。他所主张的“改良”也与当局巩固政权、长期执政的“改革”目标相趋一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刘建永深得体制内“改良派”的青睐。但刘建永所主张的民主宪政理念终究源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免与中国大陆现行体制有所冲突,又让当局有所警惕。
总体看来,以刘建永为典型的国内改革“青壮派”(包括体制内的开明政客、要求改革的党政军势力、维权律师、新闻记者、教授学者、作家文人、海归群体及广大中产者),是处在21世纪转型时期这一背景下,代表国内一股要求“反对专制、向往民主、锐意革新,强国富民”的力量,对内具有强烈的民族本土情结,对外具有“亲美近欧”倾向,拥有着较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也象征着以20、30岁为年龄段的青年新生力量逐渐走上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社会任职刘建永此前曾先后担任解放军理工大学科研部长、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为国防工程学院)院长。[1]
社会活动2006年9月16日上午,2006中国?衢州工业科企合作洽谈会在衢州会展中心开幕,中国科学院与省市合作领导协调委员会副主任竺玄、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赵勤、解放军理工大学科研部部长刘建永等人出席大会。
2009年9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在东南大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刘建永等出席了仪式。当时,刘建永的军衔是大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