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科院

时间:2023-06-04 07:58:52编辑:优化君
人物经历

1982年1月安徽劳动大学农学本科毕业,学士。毕业留校后任教,进行棉花育种和教学工作。

1982年8月考取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随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从事稻米品质研究。

1987年本院水稻所成立,调入该所继续从事稻米品质和两系稻育种研究。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5年晋升研究员,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主要贡献

长期从事稻米品质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863”计划、农业部和安徽省攻关科研课题20余项。“九五”、“十五”是“863”计划课题主持人,前后参加他主持的“863”计划课题的合作单位有辽宁、江西、福建三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1996年课题组被原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八五”期间“863”计划课题先进集体。1997年课题组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育成16个水稻不育系和15个杂交水稻新组合或品种,均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或品种审定,其中国审品种1个,育成品种或组合累计种植100万公顷左右。获水稻新品种保护权6项,发明专利1项。

在稻米品质研究方面,根据稻米品质调查分析结果,选择代表品种23个,在省内进行多点分期播种,分析指出灌浆成熟期的温度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建议本省优质商品稻米生产应优先发展优质粳米,再发展优质中、晚籼稻米生产。

在两系杂交稻研究方面,在省内率先育成国内最实用的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该不育系表现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能直接用于生产;用其做母本育成2个在国内最早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两系杂交粳稻组合;首先提出并最早建立“优选单株、剥蘖繁殖、三年种子到大田,大田种子不回头”的两系光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技术体系;最早建立健全两系杂交稻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针对杂交粳稻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高温﹙﹥35℃﹚易导致BT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光温敏核不育系自交结实,给杂交粳稻制种造成风险的实际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并用该方法率先育成一批粳型光温敏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经过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的不育系可以克服高温对BT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低温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不良影响,使杂交粳稻的种子生产更为安全。

获奖记录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或科学技术一、二、三、四等奖各1项,分别为第2、1、2、2完成人,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第10完成人,获安徽省农科院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

上一篇:河海大学海洋学院

下一篇:上海滩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