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的人物经历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小山村里 。他的父亲是医生 ,在北京同仁医院当副院长 ;母亲是瑞士人 ,在中央外贸学院任教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他也成长在一个条件较好的家庭 ,同年7月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很快被日军占领,因为周围不再有他这样年龄的孩子,小王德民只得一个人玩儿;两岁前他便独立性很强,会坚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他还小的时候,母亲就用英文教他会话 ,由于家里主要以英语交流,小时候的他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几乎不识汉字 。淘气爱玩的小王德民气走了两个中文老师,从四年级起上了用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前几年他只得背字的形状答题,克服不识汉字的困难之后,中学时他成绩优异 。1955年,王德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 ;在石油学院的5年中,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又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 。1960年王德民即将毕业时,学校还有意将他留校 。 1960年,王德民主动请缨去大庆油田工作 ,被分配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 ,参加了松辽石油会战 ;他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误差会越来越大 。王德民立志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分析解释方法,自学俄语研究数学推导方面的苏联资料,废寝忘食、连续奋战100多天,在1961年2月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 。1963年,由于初出茅庐便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王德民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 ,并由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同年年底,他被调到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主持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攻关 。王德民和技术人员一道深入油田第一线 ,决定改用很细的钢丝代替钢丝绳往井筒里下测试仪器 ,经过两年多反复试验,他们先后研究出多油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 。1970年初,针对大庆油田出现的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问题,王德民带领同事们连续攻关一年多,历经上千次的试验,成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 ;这套偏心配水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大庆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以后,他和全所人员共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王德民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也不再搞单项研究了,而是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行整体攻关 ;他从分析中发现整个油田地下油层压力过大,继续强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 ,提出了由自喷采油逐步转为机械采油的开采方式,组织了有3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项目,提出并组织研究成功了对薄油层的限流法压裂工艺 。1983年,王德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86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超过80%)期后,带领1000余名技术人员对8个系统工程的两百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其中用聚合物驱油的方法三次采油,已取得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明显效果 。1991年,王德民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以副局长的身份集中精力负责油田科技工作和三次采油技术;他与有关院校联合探讨,经过现场试验改进了设备及流程,用实践使国际上也很难应用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方法在大庆油田进入大面积工业化运用阶段,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从2000年起,王德民不再担任大庆油田公司的主要领导,但他依然是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事实上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油田的科研岗位 。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他组织研究开发的“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经过8个现场试验可使驱油率增加50% ;他致力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工艺已投入应用性试验 ;他还在研究“凝合剂弹性增加洗油效率”等课题,并考虑“改进活性剂加碱工艺”,以研究出一整套适合化学驱油的采油工艺 。2007年3月,王德民以石油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访谈 。2009年,王德民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6年4月,王德民获小行星命名“王德民星” 。 在中国及国际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0多篇,著有5部专著和译著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在1986年至2007年共发表了46篇期刊论文 。论文(部分) 王德民,陈朝胤.国际石油工程会议论文集·大庆油田分层注采工艺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3 王德民,陈朝胤.大庆油田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美国学会石油工艺,1983(8) 王德民,陈朝胤.大庆油田堵水效果预测方法.石油学报,1983(1) 王德民,唐加礼.第二次国际石油工程会议论文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3 著作 王德民等编译.国外三次采油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08 王德民主编.大庆科技论文精选 1960-1995年在国际会议及国外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王德民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王德民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9 王德民主编.大庆科技论文精选 续 1995-1998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王德民著.走向新世纪的大庆油田开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
王德民还在吗
王德民院士高鼻梁,深眼睛,脸颊棱角分明。事实上,他的一些“独特”外表与他的血统密不可分。他出生在一个中瑞混血家庭。他的父亲王,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之一。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医生,曾担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正是在他父亲出国期间,他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外国女孩。两人相识相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个美丽的瑞士女孩叫温安晴,是王德民的母亲。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和选择,的母亲带着王回到了中国。我父亲是医生,而我母亲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老师。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异国恋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重视和羡慕。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大多觉得异国恋是异国恋甚至是崇洋媚外。充其量不参与评价,但终究不支持。因此,王的母亲除了工作之外,很少与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教孩子。王德民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后来三人都留在了中国发展。当王德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用英语和他交流,所以他英语说得很流利。识字、绘画和阅读是他童年时最喜欢的事情。但由于他小时候很少接触中文,所以对汉字童年的王德民了解不多,这也成为了曾经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小学四年级时,他转学到一所中文授课的学校。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非常淘气。有一段时间,他对学校的两个语文老师很生气。学汉字就更有趣了。起初,当他去中文学校时,他做的所有练习都是靠背的形状。即使他做对了,他也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到了中学,依靠自己的经历和摸索,他对语文和汉字的学习终于走上了正轨,语文也越来越成熟,当时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开启了学霸模式,却被清北拒绝。1955年从王德民中学毕业后,高考取得了接近满分的好成绩,可以说是优秀。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国内两所顶尖大学——北大和清华。这样突出的成绩,可以说是最好的大学必须具备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由于混血儿的“独特身份”,他被清华北大以当时的种种压力拒之门外。目前来看,这无疑太不公平了。然而,王德民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并去了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学习。也许这就是主人公的心态。没有委屈和抱怨,只是欣然接受,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极致,才对得起自己的心。在当时的五年学制下,王德民是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的学生,每门课都取得满分,是学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临近毕业,学校打算把这种难得的人才留在身后。满腔热情,付诸实践。满腔热情的王德民没有选择待在象牙塔里继续研究,而是自愿投身实践,去了当时我国石油工业最苦、最累、最值钱的地方——大庆油田。1960年,他刚到大庆油田,就发现了基地对外来技术的依赖和日益拖延的严峻形势。他决心创造中国自己的一套方法。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松辽法”诞生了,中国自己的方法。当初由于条件限制,被祖国最高学府拒之门外。但是,这并没有伤害他为祖国做贡献的心情,甚至磨练了自己。他很成熟,而且特别单纯。他投身于国家和科研,这是他的初心。父子科研,持久战永远是准备。王德民院士在大庆油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50多年。现在和儿子王艳打架。父子俩对国家的奉献,对科研的执着,令人动容。同时,王先生也特别注重身体健康。他一直认为身体是科学研究的资本。直到2007年,他仍然每天爬楼梯上下15楼。甚至,经过计算,他规定自己每天要摄入18克酒精,不多也不少。在学校做兼职家教的时候,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老先生依然热情不减。他整个上午都在上课,一谈到自己的兴趣,总觉得自己说得不够多,不尽兴。王老师真的是竭尽全力的发光发热。虽然他有神仙的颜值,但他从来不在乎,更别说靠脸吃饭了。王先生不求名利,只求自己过得开心。写在最后什么能让我们倒下?是偏见,是一路走来的孤独,还是物质条件的贫穷艰苦?只要我们足够热情,就不会改变主意。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除了我们自己。王德民院士用自己的行动激励了很多后来的学生,努力提升自己,要有光有热,扎扎实实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人生足矣。回想起来,我的青春和岁月从未虚度。所以,问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就去做,不着急,不抱怨,勇往直前,一边走一边感受向上的快乐和奋斗的喜悦。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4628535e5dde7119b6f1889b7efce1b9d16610b?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高考近乎满分的最帅院士,为什么曾被清华北大拒收?
王德民院士因为年轻时的一张照片而在网络上走红,一时间讨论声音高涨,有些网友提到这才是完美人设,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选择了才华。甚至有人还说王德民院士的颜值真的是碾压众多当红小鲜肉。网友们更是一直叫他“中国最帅院士”。可是,王德民院士却并不是靠颜值“出道”的,他一直低调地做着自己的科研事业,甚至并没有“关注到”自己的高颜值,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屑一顾”。那么,这位有着神仙颜值的院士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为何明明可以靠颜值,他为何选择了才华,选择了投身科研,而对自己的颜值并不在意呢?双语成长环境,充实起伏的童年生活王德民院士,有着高挺的鼻梁,深邃的双眸,棱角分明的面颊,其实这样有些“独特”的长相是与王院士的血统分不开的。他是出生在中瑞混血家庭。父亲王世贵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医生,曾经在北京同仁医院任职过副院长。而就是在他的父亲留洋期间,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外国姑娘,两人相识相恋最终结合走到了一起。这个漂亮的叫做文安清的瑞士姑娘就是王德民的母亲。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与选择,王德民的母亲和王世贵一起回到了中国。父亲是医生,而母亲在对外经贸大学做老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异国恋是不像现在这样被看好被羡慕的。那时候的国人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大都觉得异国恋是异类甚至是崇洋媚外,好一点的也顶多是不参与评价,但终究是不给予支持的。因此,王的母亲除了工作之外,与其他人的交流很少,大部分时间便是呆在家里教孩子。王德民是家里的小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后来的三人都留在中国发展。在王德民小时候还在学说话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用英语来与他交流,所以他的英文讲得很流利地道。识字、画画、看书是他童年时候最喜欢做的事。但是,由于小时候对于汉语接触的很少,对于汉字小时候的王德民是不认识几个的,这可成了一度困扰他的问题。在小学四年级他转到了中文授课学校。小时候的他非常淘气,曾经一度气走了学校里两个中文老师。关于学汉字,就更是有趣了。起初上中文学校他做题都是靠背字的形状,即使做对了,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中学时代,靠着自己的经历以及摸索,他的汉语以及汉字的学习终于成功地步入了正轨,中文更是越来越圆熟,当时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学霸模式开启,却被清北拒收1955年王德民中学毕业,高考取得了接近满分的好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就填写了中国两所最顶尖的学府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如此出类拔萃的成绩,可以说是对于考取最好的大学势在必得。但是,出人意料地是,介于他的混血的“独特身份”,在当时并不开放的年代,碍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他被清华北大拒收了。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件太过于不公平的事,但是,王德民没有抱怨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并前往愿意录取他的北京石油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学习。或许这就是英雄的心态吧,没有不平与抱怨,只是欣然接受,并在已有的条件下做到极致,做到无愧于己心。在北京石油学院的钻采系采油专业,当时的5年学制体制下,王德民做到了每一门课都是满分,并且文体两开花,是学校里校运动队的主力成员。临近毕业,学校有意留下这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一腔热血,到实践中去带着一腔热情的王德民,没有选择留校呆在象牙塔中继续钻研而是主动请缨到实践中去,去到当时祖国石油界最苦最累也最具开采价值的地方——大庆油田。1960年,初到大庆油田,发现基地对于外国技术上的依赖,以及延误差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他立志做出中国自己的一套方法。苦心人,天不负,连续废寝忘食,甚至是自学成才,100多天个日夜后,“松辽法”诞生了,中国自己的方法。当初由于条件限制,他被祖国最高等学府拒绝,然而这一点都没有打击他对于祖国做贡献的心情,甚至更加的雕琢磨练自己,他是成熟的,他是特别单纯的,一心为国,为科研,就是他的初心。科研父子兵,持久战是永远的准备50多年,王德民院士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现在他带着自己的儿子王妍一起战斗。父与子对于国家的拳拳之心,以及搞科研的坚持精神让人动容。同时,先生还特别注重身体健康。他始终认为身体是搞科研的本钱,一直到2007年仍然是每天上下15楼爬楼梯,甚至,他经过计算,给自己规定每天摄入18克酒精,不多喝也不少喝。在学校里兼任导师任教期间,虽是80多岁高龄,老先生依然热情不减,上课一上就是一上午,讲到自己的兴趣点上,就总觉得讲不够,讲不尽兴。先生真的是尽自己最大所能发光发热,虽然有着神仙颜值,但自己却从来不在意,更别说靠脸吃饭了,先生不求名求利,只求自己能研究个尽兴。写在最后什么能够打倒我们呢?是偏见,是一路走来的寂寞,还是贫乏艰苦的物质条件。只要热情足够,初心不改,除了自己,已然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王德民院士用自己的行动鼓舞了后来的许多学子们,尽自己所能地去提升自己,去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人生才是充足的,回想起来自己的青春与岁月才没有虚度过。所以,清楚地问问自己,最想做的,去做就是了,别顾虑,别抱怨,往前走便是了,边走边感受向上的快乐与奋斗的喜悦。
“最帅院士”王德民,当年高考近乎满分,为何却被清华北大拒收?
刘禹锡《浪淘沙》中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淘金者能够在千淘万漉中得到真金,人才也可以在种种磨难之后闪闪发亮,尼采曾说过,能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古今中外,很多人才一开始并不受待见,并没有因此就愤世嫉俗,而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坚持不懈,终究得到了众人的认可。01一提起有着盛世美颜的科学家,估计大家都会想到王德民院士。1924年,王德民的父亲王世贵前往美国学医,认识了一位从瑞士来求学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并很快就结婚了,婚后这位姑娘就跟着王世贵一起来到了中国,她还给自己取名为文安清。后来,王世贵成为了北京同仁医院的副院,而文安清当上了中央外贸学院的一名老师。▲王德民的全家福1937年,王德民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父亲教他念书,母亲教他英语。王德民从小就长得好看,眼睛深邃,这种标致的五官在我们现在看来,那就是被大家羡慕的男神。可是在那个时代,混血儿并不受待见,王德民的长相却成为了“异类”,都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王德民的童年照在王德民家里,都是以讲英语为准,直到四年级了,他才开始接触汉语,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王德民学习得很吃力,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勉强记住。因为没有汉语基础,在小学阶段,他对老师和周边同学讲的话都听不懂,别人也听不懂他说的话,导致小学成绩是很差的。后来,渐渐的,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了,也能熟能生巧了,上中学以后,王德民的成绩渐入佳境,天资聪明的他每次考试成绩都稳居第一。02就这样,王德民从初中被保送高中,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参加高考的时候,更是各科都接近满分。与中国无数莘莘学子一样,他也有着一个北大清华梦,他以为这次的成绩肯定稳操胜券了。遗憾的是,王德民被北大和清华双双拒收。在那个年代,招收学生不仅仅看的是成绩,还有家庭成分。作为混血儿,在当时不怎么受待见,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吧。▲上世纪清华大学老照片后来,王德民被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录取了。虽然没有如愿的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王德民也没有因此气馁,他也认真对待着他所学的专业。我们经常听到很多成绩优秀的人为了考上清华北大,连续考了好几年的,尽管被很多一流的大学抛出了橄榄枝,依然坚持自己的执念,要上清华北大,直到考上为止。不得不说,他们当中的人确实是有毅力,每个人的追求和想法不同,自然所作出的选择也不同。▲王德民青年照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王德民曾说他是被石油选择,而不是自己选择了石油,在学校里的五年,他每科成绩都是满分,简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神,考满分不是因为他们能力只达到满分,而是因为总分只有这么多分。不仅如此,王德民同时也很注重运动,短跑和篮球都不在话下,是全校的前三模范生之一。031960年,王德民从学校毕业,学校曾希望他能够留校任教,这么一个多少人挤破脑袋都想得到的工作,他没有任何犹豫就被他拒绝了,而是选择了去开采石油的第一线,发挥出他更大的价值。刚开始,王德民和其他普通工人一样,白天干着累活,不同的是,晚上他也没有休息,研究着国际先进探测方法。终于,还不到100天的时间,他就推导出了一种“松辽法”,不仅省去了大家费力测算的时间,而且精确值极高,震惊中外。▲王德民院士老年照片在大庆油田多年的工作中,王德民带领团队突破了更多的技术难关,使得中国在石油事业上突飞猛进,追赶上了很多的发达国家水平。当王德民开始渐渐有了名气以后,他并没有崇洋媚外,很多国家都给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他都没有动摇,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结语王德民的科研成果举世瞩目,在2016年4月12日,王德民被国际编号21023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德民星”。如今的他,成为了东北石油大学博士导师,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王德民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对待科研一丝不苟、不怕吃苦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