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将普及化

时间:2024-07-20 10:57:23编辑:优化君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后,就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进入此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比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有所发展,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均发生质的变化。这一阶段的大学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者。

高等教育发展包括三个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包括三个阶段: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为低于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能为15%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开始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转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能为50%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大基本原则:1、包容、公平和多元化,主题词是“公平”,公平是第一原则。2、学术自由和所有利益攸关方参与,主题词是“利益攸关方”。所有的利益攸关方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师生、管理者,而且包括社会、政府、企业,还有雇主和用人单位。3、培养探究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主题词是“创造力”,也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从原来的“我会干我能行”变成“我敢闯我会创”。4、诚信和道德,主题词是“道德”,也就是学生不仅要成才而且还要成人。5、对可持续和社会责任的承诺,关键词是“社会责任”,即高等教育发展的小逻辑要服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6、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卓越,主题词是“合作”。这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要通过合作实现卓越。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什么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具体信息如下: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重要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坚定投入和改革,也离不开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拓展知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建立起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并逐渐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实现了高等院校的网络化建设。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和社会精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大众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人数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高校的数量也急剧增长。这一时期的发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少数精英化”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本世纪初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普及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1.6%,高校数量也由最初的不足100所增长到了2800多所。结语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仍需面对许多挑战和机遇,亟需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拓展资料】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入学率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白皮书指出,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成且日趋完善,2020年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400亿元、资助学生近1.5亿人次,实现“三个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2020年,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2012年至2021年,农村和贫困地区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超过82万人,让更多的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年后就实现,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什么样

英盛观察按照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当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达到了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在2019年达到50%,也将步入普及化阶段。18岁至22岁的年轻人中有一半的人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不仅有助于开发人力资源,使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更有助于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然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仅就现阶段而言,大众化的急推猛进似乎还未完全“消化”完毕,马上又迎来普及化,我们该如何为2019年高等教育普及化做准备呢?本文提供的观点和理念,具有启发性。普及化阶段,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不应该单纯来自就业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高等教育普及化会带来规模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涨力”。这种涨力如何化解,就需要高等教育的创新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融入世界大潮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吸收可为人类文明共享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精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中国未来乃至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发展蓝图。从东亚地区的经验看,学生的学习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在基础教育以升学为导向和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经济发展成就成正比。在经济腾飞阶段,经济快速增长能够提供较多和较好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毕业可以找到好工作,而到了经济平稳增长甚至停滞阶段,就业岗位会减少并且“好”的岗位减少更为迅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大学毕业生增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下降,厌学情绪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们比较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继续强调经济功能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从社会功能看,到了普及化阶段,超过一半的年轻人进入到高校学习,现在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讲公平,未来在高校也要强调公平,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都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机会,高等教育系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充分、更多样、更适合的学习机会,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从文化功能看,主要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高校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不应该单纯来自就业,而是对知识的渴求和自身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与创新意识。这点对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因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呼唤科技创新与新的发展模式,需要人的创造力量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带动就业创业,而不能只是坐等就业岗位。这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多元的学习空间,形成注重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于产业结构不再是简单的适应关系我国现阶段的本科专业是依据专业目录来设置的,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控制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平衡的手段。但是,人才资源的积累,特别是现在的人才培养与未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者对应关系。预防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不是试图设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无缝对接,而是应该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培养置于首位。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引领与适应”的关系,人才资源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与累积性,当人才资源聚集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内源式”产业结构升级,也可能因“输入式”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吸纳人才资源聚集。二者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高等教育对于产业结构的简单适应关系。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角度去计算如何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来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也许是徒劳而无益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高等教育面对未来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究竟应该培养什么类型、何种规格人才,什么样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高等学校需要细化地研究针对未来经济和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然后据此研究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从而建立起所谓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但是,人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几十年、甚至未来10年经济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无法预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于人才培养类型的要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亨利·M·列文教授提出,欧洲普遍采用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倡的人力预测方法(manpower planning approaches)也是失败的,“这种方法首先把对部门经济产量的预测乘以一个固定的表示每单位产量行业需求的公式得出行业需求,再将行业需求进一步通过严格的公式转化成未来劳动力的教育需求。这些关系的成立,需要假设的部门产量与行业结构的比例。各个行业教育需求的比例是固定的,而这种人力预测的失败主要因为教育需求与职业、职业需求与经济产出间的关系过于僵硬死板,技术上、组织上、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价格上的不同预测的变动以及部门产出预测的不准确,会削弱教育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普及化阶段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呼唤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到了普及化时代,对于人才培养要重新做出定位,即专业教育向后推迟,改变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以通识教育、终身学习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中也都提出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普及化阶段,还要补上高等学校多样化这一课普及化阶段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公平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和高等学校多样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相一致,高等学校类型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时,高等学校呈现“同质化”的特征,到了大众化阶段后,则会形成高等学校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校学生数量剧增、高校数量增加和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但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层分类,更谈不上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重要原因。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只有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才能适应普及化时代学生来源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这必然要求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实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真正代表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不仅仅是少数几所一流大学,而是一流的、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应是各类高校平衡发展,各展所长,既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个世界大国,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几所一流大学,而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2002年世界银行《构建知识社会》的报告认为,应对全球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仅有研究型大学,还有理工学院、文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开放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建设是无法脱离整个教育系统的,世界银行高等教育部主管萨尔米对此认为:“大学系统的变革不能孤立地进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规划及其实施情况,应密切联系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小学教育正在进行和将要实施的改革以及发展其他类型高校的计划,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系统。”未来若干年,伴随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我国将逐步形成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以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以示范性高职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普及化阶段,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应该实现学分互相承认普及化阶段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可以实现学分互相承认,以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纽带,搭建起开放多元、便捷畅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和终身学习平台,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的综合化是表面上的而非实质的综合化。所谓表面上的综合化是指学科设置的全面化,文理工法医农管等各个学科门类一应俱全,从外在的形式上看是综合大学了,但真正的实质意义上的综合化是能促进校内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化。我国高校综合化改革大致完成了第一步,而没有进入到第二步。而具体到“立交桥”,我们一直提倡对外开放,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产学研用结合,这些都是高校各院系、各学科专业对外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新动向,但另一方面恰恰也是高校内部各院系、各系科专业间却壁垒森严,各院系之间学生选课、教师资源共享一直未能实现,何谈实质上的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为目标的深度综合化,又怎么实现人才培养创新?我国高校和国外合作密切,有各种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但恰恰是国内高校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合作培养机制。 既然和国外大学能够联合培养,为什么国内高校之间不能够联合培养呢?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高校之间的开放合作与高校内部系科专业的开放、综合与融合。开放式的制度也是包容式发展,需要在包容发展中推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除了政府办学之外,还会有社会多元的办学形式建立起来,会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企业大学等共同包容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还要重视和规范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充分、多样的受教育机会。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近,高等教育需要主动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这既有理念的变革,也有制度的设计与功能的变迁,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创新。


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是真的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2016年,高等教育共为社会输送1193万毕业生,另有中等职业教育533.6万人,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5年来,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总量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全国的人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刘昌亚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周为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约10万个专业点,年招生总规模930万人,在校生2682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5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此外,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3万所,在校生1.4亿人。其中,小学17.8万所,在校生9913万人;初中5.2万所,在校生4329.4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

高等教育即将普及化,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引言:我们都知道教育在发展,而且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即将普及化,所以你对这件事是如何看待的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一、高等教育即将普及化你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它即将普及化也是一种趋势,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它不仅是一个很高的趋势,而且它是正在实施的一个事情。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普及化了,现在的很多大学招生名额逐渐变多,所以很多人是可以上大学,这个时候通过大学的文化学习和能力学习来丰富自己。在日常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人都通过一些学校来提升自己的学历,而且也能学习一些技能,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是需要珍视的一个社会没有文化你的工作机遇就会少一点,所以你不仅要学习文化,还要学习一些技能,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和参与进来。二、是一种趋势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发展他是离不开教育的,当教育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它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教育,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些专业的教育,也有一些普通的教育,通过这些学习让人们的技能变得越来越多。在高考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人们可能分为两批当学习比较优秀的继续到普通的大学深造,提高学习力而学习,一般的同学可能会去技校学习技术同时提升学历,而且也学到属于自己的一门技能,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活动。通过这些我们也看出来,高等教育普及化,它能够带动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比较正确的事情,我们应该支持参与进去。

高等教育即将普及化对此你怎么看?

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接近50%,即到了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上限。国家层面已经重视职业教育!从今年国家总理亲自布置职业教育工作到总书记讲话,史无前例把职业教育提上高度!过往的高中、大学一条龙教育不是适合所有学生,反而影响并伤害了一些学生,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做出调整!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型,决定了中国中小企业更需要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更有效,更落地,更接地气,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顺应结构性调整的人才战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支撑。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展着巨大改变;国家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突出技能性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重点培养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的全面型人才!家庭与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过渡教育的危害……这个孩子并不具备研究人才的素质,我们一定要他去读大学、读研,这是过渡教育!过渡教育伤害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与自我创业能力,等等!树立全新的现代人才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偏向于理论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轻视职业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走了不少弯路,教训深刻;现在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纠正以往的人才教育培养存在的偏差,又是顺应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还是理顺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科学性和国际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通常高等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学士(本科)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1.学士(本科)阶段:这是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通常持续四年(在一些国家可能为三年或五年)。学生在本科阶段通常修读一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获得相应学位,如文学士(B.A.)、理学士(B.Sc.)或工学士(B.Eng.)等。2.硕士研究生阶段:这是高等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持续一般为一到两年。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专攻某个学科领域,深入研究并进行学术研究项目。完成一定学分和研究项目后,学生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如硕士(M.A.、M.Sc.)。3.博士研究生阶段:这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或更长时间。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专注于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撰写博士论文。成功完成博士论文的答辩后,学生将被授予博士学位(如博士(Ph.D.))。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教育体系可能存在略微的差异,因此具体的分阶段和学位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上仅是一个一般的描述。

高等教育即将普及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引言: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而且现在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会出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况。而且我们国家提倡鼓励高等教育普及。对于高等教育即将普及化,你有什么看法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讨论讨论吧。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看法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一个趋势了。现在我国高等教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很高了,将近有50%。国家层面十分注重教育。并且我们国家的总理以及书记都提倡高等教育的普及,让许多人都拥有高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才能带动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仅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重视。所以高等教育普及化是非常好的,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二、教育的进步才能推动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在高速的增长,但也需要高质量的发展。所以这种变化之中,我们的经济结构也会变革。从而需要很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提高文化程度。所以加快现代教育,加快高职院校的改革才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注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对市场都有一个带动作用,只有人才才能带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国家要大量的培养人才,实施人才培养策略,才可以达到目的。所以现在的社会和家庭都注重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促发展。当你的孩子不乐意学习时,你就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学习观念转变了。告诉他在当今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有文化才能生存。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等毕业之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带来好的生活。

上一篇:陕西国土资源厅厅长

下一篇:古代航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