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4

时间:2024-07-21 01:14:20编辑:优化君

瞎子阿炳原本不瞎,是什么原因让他双目失明?

瞎子阿炳原本不瞎,是因为在妓院里面染上了梅毒,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治疗不当就导致了他双目失明。其实瞎子阿炳并不是传说中那么爱国,而被日本人给毒害了的,瞎子阿炳跟日伪的关系很好,每天都要去日伪面前表演拉二胡赚钱。他这个人其实非常的好色,经常会去逛窑子。但是当时窑子里面的女人也是很多都有病的,所以说阿炳就是在逛窑子的时候就被传染了梅毒这样的疾病。而梅毒在当时基本上跟绝症是一样的,治疗不当就容易引起眼睛瞎,阿炳就是这样的下场。再加上阿炳这个人有吸毒的习惯,所以在瞎了以后赚的钱基本上都用来买大烟抽了。但是后来解放以后,全国上下都开始禁烟了,所以说阿炳买不到大烟抽了,但是他的毒瘾已经有三十几年了,当毒瘾发作的时候非常的难受,再加上他手上也没有钱,没有办法可以买到走私的毒品,所以说瞎子阿炳很快就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己就上吊自杀了。瞎子阿炳虽然不是一个好人,德行也不好,但是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他遗留下来的二泉映月的曲子可以说是二胡界的经典,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一首二胡曲子可以超越它的曲子。瞎子阿炳当初也是依靠着这首曲子赚到了钱来养活自己。但是瞎子阿炳这个人不仅喜欢逛窑子,并且有吸毒的习惯,还特别好赌,所以赚到的钱都花在赌博和吸毒上面了,生活是十分潦倒的,要不是看在他是瞎子的份上,可能他也无法在日伪面前拉曲赚钱,当然阿炳的一生也是非常的凄惨的,出生的时候就是私生子,这就奠定了他这辈子悲惨的命运格调。

瞎子阿炳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生平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阿炳的眼睛是怎么瞎的?

其一,有人说阿炳是因为得病导致眼睛失明的;其二,说阿炳的眼睛其实是被一个恶霸给打瞎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被日本鬼子用药水弄瞎的;其四,有人说阿炳的眼睛是因为梅毒侵害导致失明的。对于这四种说法,大概只有第四种是真的,因为阿炳生前的好友阚献之这样说的:阿炳眼睛怎么瞎的其实就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初交友不慎,染上嫖娼甚至吸食鸦片,导致梅毒侵害了眼睛,治疗不当就失明了,根本不是日本鬼子的迫害,相反,当初阿炳与日军关系还不错,每次城门封了之后都会替阿炳打开放行。看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了,其实关于阿炳眼睛怎么瞎的虽然说法很多,但我们有着相关证据,证明阿炳的眼睛其实是因为梅毒而导致失明。这些事情也都在王亚法的《我知道的瞎子阿炳》这本书中有所提到,而这本书的作者王亚法称阚献之为舅公,因此我们可以相信,这段故事应该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至于阿炳眼睛怎么瞎的我们已经清楚了,只是感到很惋惜,毕竟阿炳的眼睛是因为放荡的私生活导致的,可能他原本眼睛可以不瞎,但也可能就不会存在“瞎子阿炳”,上帝总是会关上一扇门给你打开一扇窗。


阿炳为什么瞎了一只眼?

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无锡是个大道观,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后来就和观主好上了,还怀了身孕。1897年,她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阿炳的妈出生卑微,孩子刚生还容她活着,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
阿炳回雷尊殿后,因为父亲是个道士,就只能管“铁手琵琶”叫师傅,从来没叫过父亲,他是多么渴望能叫他一声“爸爸”啊!铁手琵琶仔细教养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艺,和他懂得的民间音律都传给了阿炳。阿炳跟父亲学了20多年,到了他26岁那年,父亲去世,阿炳做了观主。
阿炳刚做观主时,雷尊殿香火仍然很盛。有些人看上了阿炳的钱,就骗阿炳花街柳巷,让他吸鸦片,又染上了疾病。阿炳染的疾病很厉害,瞎了眼睛。他请堂弟帮忙管理道观的杂务,眼睛一瞎,堂弟渐渐控制了殿里的事务,最后终于把阿炳赶出了雷尊殿。那是1930年左右,阿炳30多岁。
阿炳被赶出后,只能沿着无锡运河边的码头闹市边走边拉胡琴,做街头琴师。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阿炳故居回顾;阿炳故居游记

阿炳故居位于江苏无锡。这是著名音乐艺术家阿炳的故居。作为二胡音乐的先驱,阿炳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阿炳故居怎么样?阿炳故居位于江苏无锡市中心,原名雷尊殿道馆。阿炳不仅出生在这里,他的名曲《二泉映月》也创作于此。说起阿炳,每个人都会想到《二泉映月》,每个人都可能被歌曲的悲壮语气所感动。事实上,阿炳的生活也很悲惨。原名华,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在4岁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随后随其姑姑生活。8岁时跟随父亲在雷尊堂当小和尚。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音乐天才,阿炳的父亲在他晚年教他使用许多乐器。18岁时,阿炳已成为无锡道教音乐行业的专家。正当一切顺利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也许是因为我心中的厌倦,或者是阿炳交友不慎。阿炳逐渐开始沦陷。他不仅经常出入妓院,还染上了吸食鸦片的习惯。由于药物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炳的眼睛永久地失去了光亮。他不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不能照顾自己。为了生存,阿炳不得不依靠他祖传的二胡在街头巷尾表演为生,于是他活了下来,直到1950年阿炳在雷尊殿道场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雷尊殿道场也被保护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去过阿炳故居的朋友都说它太寒酸了,不值得10元的门票。阿炳故居占地约20平方米。里面有一个小阁楼。房间里只有一张旧床,一个漆衣柜和一套缺角的桌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了。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音乐家的住所。实际上,阿炳的晚年生活非常艰难,所以他的故居非常简陋。


阿炳故居小记

  昨晚喝了点酒突然就想去阿炳故居看看,说走便走,今早起了个大早。由于早上没有去无锡的动车,就去客运中心买了六点五十的汽车票,这也算是我 第一次说走就走 的旅行,值得纪念一下哈。

  嘉善到无锡还挺远的,大巴上高速也要三个多小时才到。从无锡车站到阿炳故居也就两个多公里,我也懒得走了,直接打的过去。阿炳故居在崇安寺步行街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苦笑)。附上一张入口的照片吧,跟其他门店比起来着实冷清。

  当年是因为《二泉映月》才去了解阿炳的,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便深深的为之打动(虽然没有怆然泪下),被二胡忧郁的音色所折服。在馆内参观时,《二泉映月》的曲子加上如此残壁颓垣,更添几分忧伤。而《二泉映月》的曲子真的是闻者伤心,奏者心碎。不管懂不懂音乐,听到这样的曲子,心情难免会有所悸动。

  馆内关于阿炳的介绍基本都是溢美之词,将阿炳塑造成一个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民间艺人形象。阿炳一生坎坷是众所周知的,双目失明,靠街头卖艺为生,和他的妻子相依为命。他的照片仅存有一张日军占领无锡期间的良民证上的照片。然而这些跟我所查到的另一个版本大相径庭,说的是:阿炳好吸鸦片和嫖娼,导致入不敷出;失明也是花柳病所致,致使阿炳无法参与法事工作,只能街头卖艺为生。孰对孰错我也无法考证,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罢了。引用陆文夫先生的一句话:

  我们的文学与政治靠得太近了,始终纠缠不清,便出不了大作家;尤其是人物传记,千万别信,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下次有机会到无锡惠山拜访一下阿炳之墓,其墓一度被毁,墓碑甚至被人用作猪圈的门槛。幸得有人发实现并报告有关部门才得以保全。

  阿炳的父亲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其父死后阿炳就继承衣钵,与其族兄轮流主管收入。就以雷尊殿前的对联作结:

  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

  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历史上有哪些嫖娼成性的名人

说到华彦钧可能没有人知道,但是只要一提起瞎子阿炳,我想老一辈的人应该都是有说过他的大名的,瞎子阿炳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出名的民间音乐家之一,他的二胡曲目如今还在广为流传,但他确实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浪子”,浪的不行,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他的真实故事吧!

瞎子阿炳的故事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1893年去世于1950年,阿炳是它的别名,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中国近代民间音乐家,他所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昭君出塞》等等都还在流传,很多人也真是听到《二泉映月》才开始对阿炳有所了解的。阿炳本来是无锡市三清殿道观雷尊殿道士(父亲华清和为无锡城中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母亲是一个大家族一位中下等人家的寡妇吴氏,在阿炳4岁时就去世了。)


阿炳二胡独奏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作为民间艺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阿炳的二胡独奏,供您阅读欣赏!   阿炳二胡独奏如下:   (华彦钧(阿炳):二泉映月 二胡独奏 姜建华)   阿炳华彦钧简介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 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 修理 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彦钧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河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 文章 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 故事 ,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一直录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5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那次演出后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阿炳生平简介和他的二胡曲有关的

生平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名人500字作文

朋友,你听过著名的《二泉映月》吗?你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阿炳吗?他可是地地道道的无锡人呢!作为半个无锡人,我可自豪了!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1893年出生在无锡。阿炳4岁丧母,8岁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2岁时父亲去世,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虽然阿炳的一生充满艰辛,充满困苦,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向往美好、光明的生活,并一直努力着,奋斗着。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在这段日子中创作的。动人的音符从阿炳的手中缓缓流向天宇,这是阿炳在倾诉他的心声。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步入了高潮……这首二胡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它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的向往。
几十年来,《二泉映月》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是我国乐坛上的一大宝藏。


上一篇:windows7 之家

下一篇:游侠客摄影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