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方式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4)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5)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重构)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其以课程整合设计为主要目标的“2061计划”中提到:“如果说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让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更加艰难。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6)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像几何画板、Encarta(一种适合学生的电子多媒体百科全书)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应该说至今未取得很大突破。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7)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素:课程内容、资源、环境、教师、学生五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核心,资源和环境是条件,教师和学生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五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或者称为三个子过程。首先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及其目标,做好有用素材及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其次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的整合;最后是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资源环境、教师、学生要素的整合,即教与学过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进行研究的工具、提高学习效能的工具、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工具。以及问题解决的工具,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才是有效的.可见要将技术有效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组合为一体,学校、教师、学生都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和能力,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应包括: 具有先进教育观念、支持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学校领导。 具有精通信息技术,并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 具有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学生。 具有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具有能获取网络资源的条件。 具有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进行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观念及素质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哪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演示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处的层次。
教师可使用现成的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PowerPoint或者其他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筛选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模拟软件或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成的效果。
●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内或课外为师生、生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QQ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
●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练习型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帮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 反思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化、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超链接结构形式。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目前,我国很多基础教育院校也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整合,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和探索,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所有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一、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翻转课堂的优势。在教育信息技术2.0时代下的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等新技术改革。新时代的教师已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掌握适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学科信息化的各个环节。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通过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等方式推广和强化熟练希沃白板、智慧课堂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应用,各种素材加工和学科工具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教师合理的借助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促进课堂创新,趣味课堂的引入会使得课堂增加更多趣味性,同时也能让课堂效率变得更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这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翻转课堂的优势。二、营造学科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教学指的是能够支持学科课堂真实的情境创设、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学环境。目前学校已经实现基本的教师计算机配比,教学课堂多媒体化,从而营造学科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环境,这也是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三、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奠基石,现代教学中,培养创新最好的手段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而信息技术课是最贴合也是最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潮流课程,贴切学生生活,且学生喜爱。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中,当学生掌握一定计算机技能后,可在课堂中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加以指导。在节假日到来之际,引导学生通过家中的电脑发送自己制作的电子贺卡送给身边的朋友、老师、同学。这些贺卡是学生们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自身的奇思妙想制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渗透进入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它积极影响着我们。现如今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相联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可以使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视觉化是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受视觉,听觉形象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效果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介创造情景,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教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施文辉课堂增色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这种教学设想,可以制作四组图片,一组图片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欣赏美,由此入境。第二组图片放飞想象,在再现诗情画意之境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放飞想象,以散文手法在线第一层春江花月夜致敬。第三组图片展示三组图片,用画面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文的景物美哲理美。第四组图片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渗透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剑上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及一般的寓意。第五组图,播放朗朗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听到的音乐美,听不到的音乐画面更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沉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遐想,在这种遐想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论文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及以人为本学习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2、清楚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3、在整合的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任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4、整合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双向的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还要把信息技术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学科本身也应该在某些方面来适应信息技术。例如,某些高中数学课程中出现了“算法”的学习,就是双向互动的好的尝试。 5、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这里的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整合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对这些问题和误区认识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深刻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只有及时发现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做进一步的实践,这样,整合才能慢慢前进。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是其中的问题和误区仍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不足,对整合做进一步的探究,争取达到正确有效的课程整合。正确有效的整合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的革命性的变化,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扩展资料:“深度融合”的定义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中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扩展资料1、目标(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原则(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层面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必须要从信息技术、课程和人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整合,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课程知识层面的贯通、课程经验层面的融合和课程文化层面的创生,并最终使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借助于信息技术走向统一融合。【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层面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小度正在竭力为您搜寻答案,请您耐心等待一下哦【回答】
搜好了吗【提问】
[emmm]【提问】
?【提问】
正在给您检索答案,请耐心等待一下【回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必须要从信息技术、课程和人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整合,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课程知识层面的贯通、课程经验层面的融合和课程文化层面的创生,并最终使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借助于信息技术走向统一融合。【回答】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进行教学?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5、“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1.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误区一: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误区二: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误区三:目前很多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误区四: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2.教学方法及思想上的误区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误区二: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2)分组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3.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4.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误区二: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教师培训。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习了”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信息技术教学与课程整合是什么意思?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4)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5)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重构)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其以课程整合设计为主要目标的“2061计划”中提到:“如果说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让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更加艰难。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6)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像几何画板、Encarta(一种适合学生的电子多媒体百科全书)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应该说至今未取得很大突破。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7)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