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贪腐

时间:2024-07-23 12:15:44编辑:优化君

雍正铁腕反腐只用了3招就打死了贪官!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进入稳定期后都面临着反腐的问题。其中反腐最狠的朱元璋,直接剥皮抽筋,杀了五万人!然而,此后腐败仍在继续。雍正的铁腕反腐只下了3招,让官员们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贪了!他是怎么做到的?首先,锅底。雍正认为,官员腐败绝不是一个人所为,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腐败。因此,他们的亲属必须参与。所以为了杜绝腐败,一定要把官员杀到底,而不是杀了他。对了,他们的至亲,有能力参与贪污的亲戚,都该杀。也就是说,不是误杀他们,而是谁都逃不出网。所以在雍正王朝,贪污受贿的官员如果被杀,都是亲戚,有时甚至会与其同门斩首!非常残忍!这样做的好处是,官员不敢腐败,他们的至亲,比如爱人、妻子、父母等。不敢助长腐败,因为如果被发现,就全被打死了!比如当时很多官员为了保护家人而犯罪自杀。但是,雍正说,死了也没用。继续追查亲属,直到所有涉案亲属被杀!第二,皇帝的财产。雍正被后人称为地产皇帝。顾名思义,雍正杀贪官,一定要财物化,掠来的财物上缴。而且考虑到很多贪官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铤而走险,收受贿赂。雍正帝为了断绝这些人的思想,在杀光了他们所有的主要亲属后,对他们的后代打击到底。具体做法是先财产,没收现有全部家庭财富,打回原形。然后,子子孙孙要么被流放,要么沦为奴隶!一旦他们腐败,他们的子孙将永远抬不起头,永远穷困潦倒。所以雍正时期,很多官员的后代都被卖到了妓院,送去当边防军。太可惜了!第三,官观斩首。很多官员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不知道腐败的严重后果,因此,继续对腐败有恃无恐。雍正的做法是,每次杀死官员及其亲属,或者用自己的门杀死他们,他一定会召集所有的地方官员,这就是所谓的官斩。而且看的时候不能闭眼!如果是京官,那么首都的主要官员都会来看砍头的场面。想想看,比思想教育有用多了。再看一个个人头头,昨天还是大官,今天全部斩首。这种腐败有什么用?因此,此举对其他官员有很大的震慑作用,让他们感受到腐败的严重后果。雍正朝这三项铁腕反腐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根本上改善了康熙末年的腐败状况。雍正后期基本没有大的贪腐案件,贪官死了。后来乾隆没有执行,所以最后贪污受贿越来越严重!


严惩贪官的朱元璋,对贪官有多严呢?

学习过历史的很多网友都会发现,在以往的历史当中,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痛恨贪官的皇帝。当时的朱元璋为了严惩贪官,就颁布了明确的法令。如果说发现了的话,清泽罢免官职,流放边境,重则扒皮示众这样的惩罚,可以说是非常狠毒的了。而纵观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最狠的。关于朱元璋严惩贪官的方法朱元璋不仅颁布了法令,而且还找了锦衣卫去监视官员,如果有发现的话,以上这些法令就会实行在这些官员的身上。而且朱元璋也非常的相信这些锦衣卫,并且后来锦衣卫不用报告朱元璋,直接可以把贪污的官员所杀害,也就导致后来的锦衣卫越来越猖狂,而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在锦衣卫横行的时期当中,明朝也陷入了白色的恐怖。其实小编觉得这种做法并不是特别的正确,虽然说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去惩戒这些贪官,但是锦衣卫的横行也导致了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多的困扰。锦衣卫的猖狂当时的老百姓不敢随意的乱说话,毕竟自己的头上悬着一把刀,那么最终也达到了朱元璋想要的一个效果。自从锦衣卫盛行之后,没有官员敢再去进行贪污,而当时大家也养成了一个清廉节俭的好习惯。其实贪官确实是非常可恶的,因为有一些贪官随意的去剥削农民,而当时朝代的农民,老百姓也是非常的可怜,他们唯一的收入就是织布种地来进行赚钱维持生活。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朱元璋的调查并且发布了相关的法令,也是保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但当时的锦衣卫太过于猖狂。但还好的是,有了一个很好的改变,而锦衣卫也并未大范围杀害其他无辜的人。

雍正是如何治理贪污问题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算的上是勤勉好政、一心为民的好皇帝也有不少,但是如果把时间范围缩小到清朝历史间,谁又能够是称的上是最为勤勉的皇帝呢?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可以算的上最为勤勉的了。因为在他的统治期间,曾有效的彻底解决过贪官问题,而且在他的努力下,又开创了一个盛世,国富民强,那雍正又是采用了什么招数竟能够把贪污问题治理的如此彻底呢?第一招:雍正亲自从中央派出钦差大臣,通过暗地的调查,把这些贪官的所有挪用公款、管管勾结的证据收齐,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便派人把他们一举抓获,这样也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销毁贪污的罪证,而且这些派出的钦差之只受命于中央,与地方的官员毫无利益联系,这样也就有效的避免了钦差被地方官员买通了。另外雍正还特意这样规定了,就是这些被抓住的贪官所腾出来的官位由负责抓获的钦差团队里直接派人担任,这样也调动了钦差的积极性。第二招:断绝贪官的后路,有些贪官倘若把所贪污的银两都花光了,但是为了应付上面派下的人检查,他们就会想到借贷,其实就是找当地的富商借一些银两,然后再做好假账,这样以来就算是上面派人来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名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雍正早早就发下这样的公文,严禁官府有任何的借款行为,倘若有人借款给当地官府,其银两全部充公,不复归还。有了这样的一条禁文规定,那些精明的富商们也不敢冒着这一点风险借钱给官府了。第三招:对付贪官的惩罚自然是要斩杀的,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早就采用了,但是如果仅仅是杀掉贪官就能够解决贪污问题吗?答案当然是不,既然雍正也选择了杀,那如何才能做到与朱元璋不同了,还要更有效果?原来雍正杀的更是广泛。因为许多贪污的官员其实有着自己的秘密财产,就算是自己死了,但是那些私密财产足够让子孙过好一辈子了,但是这一招在雍正这里似乎并不管用了,因为雍正会把贪官的子子孙孙都抓起来,定罪完后,你要是还不起,你的子子孙孙都得继续为你还款。而且雍正所杀的贪官不仅仅是要给百姓看,更多的是让官员看,看看这就是贪官的最终的下场。不得不承认,雍正的这三招尤其管用,在雍正的五年整治后,社会恢复了盛世的状貌,国库也是增加了五千两的收入,国家发展甚是昌荣。

财务人员要具备哪些能力?

一、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我们财务人员从业必备的基本武器;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们财务人员进阶的横梯。虽然,后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提升的;但前者是我们财务人员通过认真踏实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目标。理论知识厚度一方面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手中所考取证书的含金量,譬如: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内容相对比较全面,多我们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大有助益。另外,在工作中及时总结并从中提取工作要点,对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提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大部分财务人员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审核相关财务票据、装订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大这样一个领域,认为只要安安静静做自己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实则不然,作为一名高级的财会人员,不仅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应该将工作与领导、同事沟通都应该做好。财务人员应该具备将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领导、同事都能够理解。否则若因为沟通能力欠缺,导致同事误解、领导不满的局面,那就太冤枉了。
三、预测能力、把控财务风险
良好的预测能力必然对分析能力有较强的要求,良好的分析能力能够使得我们财务人员准确把控公司的发展。通过财务财务数据、结合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中的各项财务比率,判断单位现有情况,是一财务人员的基本能力。以现有的财务资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经营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高级的财务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四、领导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如果不想一直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财会人员,那么是时候开始着重培养自己的一些领导能力,如:在管理方面、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领导能力是我们晋升的必备因素,当我们身上具备使得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谐的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时,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大化,此时我们想不晋升都难。从现在开始注重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为我们自己未来发展铺下一条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


朱元璋肃贪的故事

朱元璋“怕”有人比他富

沈万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以相当典型地看出朱元璋对这些豪门富户的态度。

此人名叫沈富,字仲荣,号称天下首富。在各种记载中,少见其人劣迹,大约是元代极为活跃的国际、国内贸易中的一位商业天才。由于人们搞不清此人是如何做到富可敌国的,于是便传说他手中有一个聚宝盆,可以源源不断地生聚财富。据说,帝国首都南京城的城墙、官府衙门、街道、桥梁有一半是该人捐资修建的。这使皇帝朱元璋的心里很不舒服。恰在此时,沈万三为了破财免灾,讨好朱元璋,便自说自话地提出申请,说是愿意再捐一大笔钱,供天子犒赏军队。结果,这个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朱元璋大怒,曰:一介平民,却要犒赏天子的部队,必是污长犯上的乱民,其罪当诛。后来,多亏那位马皇后讲情,认为人家送礼出钱,本是好意,不该杀头。且一介平民富可敌国,本身就是不吉不祥的事情,早晚会遭天谴。于是,皇帝终于开恩,免其死罪,将他全家迁徙充军到了云南。(《九朝谈纂》卷1,引《近峰闻略》)

此后,朱元璋还曾数次取天下富户填充到帝国首都南京。这种强制迁徙与性质有所不同的移民政策,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据说涉及人口,累计达到了至少百万人以上的规模。受到当代——直到今天历史学者们的热烈赞颂。

与此同时,帝国实行了一项“粮长”制度。规定每一万石税粮为一个纳税区,由当地最富户担任粮长,负责税粮的催征输解。这是实行“许拿下乡官吏”之政策,割断了政府官员们假借税粮鱼肉百姓后的一个替代性方案。朱元璋为此项发明相当得意,说这是“以良民治良民”的高招(《明太祖实录》卷68),并且给予这些粮长们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优惠待遇,直至从中直接选拔帝国官员,甚至高级官员。以至于很多年后,大学者顾炎武还在他那本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说:“当时,父兄们经常教导子弟,做粮长比参加科举考试还好。”

朱元璋狠刹敢钻他空子的官员

谁知,一些有财有势的粮长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希望更快捷迅速地得到更大的财与势。他们想出的主意相当富有中国特色,比如,将自己及其亲友们应当缴纳的税粮,分摊到纳税区的众人头上;比如,除了该缴纳的正粮之外,再加上各种附加费,这些附加费的名目可以达到十八种之多,通常是正粮的数倍以上;比如,将收缴上来的税粮当作高利贷放出去,再对上申请延期交纳,等等。同时,辅之以“临门吊打”、拆屋揭瓦、逼卖家产等手段,表现出极高的智商水平和非道德勇气。

朱元璋对此类人物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杀之,并抄其家。在他的《大诰三编》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一次杀头抄家160个粮长的记录。有一个号称浙江金华首富的杨姓粮长,放出狂话,说是皇帝征粮万石,不及他一个田庄的收入。结果,解粮进京时,朱元璋召见,问他:“粮食何在?”他回答说:“霎时便到。”朱元璋“哼”一声:“杀时便到吗?”立命拉出去砍头。消息传出,其家人四散而逃,家产被当地人抢掠一空。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梦见100个无头之人跪在阶下。十天后,有100个粮长解粮到京,恰好全部没有足额按期交纳。朱元璋下令格杀勿论(《九朝谈纂》卷1,引《冶城客论》)。

在朱元璋当政的三十一年中,曾经至少发起过六次大规模整肃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的运动。有学者认为,在这些大清洗中,大约有10万以上到15万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被杀死。因此,有国内外学者将其称之为“有计划的屠杀”。

不分好坏一次杀了1300个一把手

这些屠杀的'情形不尽相同。其动机与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的目标针对着贪官污吏,如洪武四年的甄别天下官吏,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十九年的“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大约可以归入这一类。朱元璋习惯上将此类获罪者称之为“不肖无福之徒”。

另一类则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他的皇位,或者可能威胁到他的继承人皇位的那些开国功臣们。这一类基本上属于政治谋杀。包括从洪武十三年一直绵延到洪武二十六年的“胡蓝党案”和洪武二十三年的“罪妄言者”。朱元璋将此类人称之为“奸党”。

在针对第一类目标的战场上,朱元璋的胜利短暂而暧昧。

在打击这些所谓“不肖无福之徒”时,朱元璋显得随心所欲,但却有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扩大打击面,最好将那些豪门富户们攀扯进来,同时,不惜采用最为严酷的手段。“空印案”,几乎是当时人人皆知的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其缘起,用今天的语言描述相当简单。大意可以表述为:户部,即帝国最高财政机关,在每年审核各地例行财政报表时,要求严格,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多少位数字,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于是,各地进京申报报表的财务人员为了少跑冤枉路,就在进京时,携带了盖好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与中央机关核对过数字后,或者在遭受到刁难时,就地重填。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当时没有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等,最远的省份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时间,且不算时间、精力、花费等等,个中情形,相当苦恼。按理说,用这种报表是造不出有价证券来的,人们也很难靠这里的数字徇私舞弊。

因此,此种做法已经普遍应用,为各方所默认接受。谁知,朱元璋偶然知道了这个情形后,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泼天大案。于是,这位缺少财务知识的皇帝立即发雷霆之怒,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即一把手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官员打一百棍,充军边疆。

当时,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141个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192个州,相当于今天的小地级市和大县级市;1013个县。这1300多个官员,不论良莠好坏,全部被杀掉。而且,是在有人已经向朱元璋解释清楚了个中缘由的情况下,被杀掉的。

结果,其中有一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也稀里糊涂地被干掉了。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此君一件布袍穿了十几年,每日三餐,有两餐以一盘素菜下饭。当地百姓则在他的任期内,号称富足。于是,百姓们不愿意这位知府调离,自发地作歌传唱挽留。歌曰:“使君勿去,我民父母。”结果,这么一个好官好人,此次却被朱元璋不由分说地杀死(《明史》卷281,方克勤传)。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方孝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原因是,他不肯迎合夺了侄子皇位的永乐皇帝朱棣,结果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灭了十族的人物。此是后话。

洪武朝最大贪污案杀了数万官员

“郭桓案”则号称是洪武朝最大的贪污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这位郭桓时任户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全国最高财政经济部门二把手。据说,在这个官员勾结舞弊的大贪污案件中,被贪污了的财物总计可以折合精米2400多万石。差不多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税粮收入。

朱元璋要求对此案一追到底。就是说,要从中央部门开始,一级级地追查出所有犯罪终端。

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中央六个部和全国各地、各级的大部分官员被牵连进去。朱元璋自己说,此案“天下诸司尽皆赃罪,系狱者数万,尽皆拟罪”。《明史》的《刑法志》记载:自六部左右侍郎,即从中央六部每个部两位副部长开始的以下官员全部处死,全国各地各级官员处死者数万人。由于“寄赃遍天下”,所以,“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就是说,朱元璋毕其功于一役,将天下的贪官污吏和豪门大户一网打尽了。其中有多少冤魂怨鬼基本无从查考。


朱元璋惩贪大案

朱元璋惩贪大案   朱元璋的严刑治国,让众多的贪官吓破了胆。但即便在这样的恐怖之中,竟然还是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铤而走险,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接连有三起惊天大案。究竟是怎样的官员,竟然敢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之中依旧以身试法?朱元璋究竟又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杜绝更多的 *** 呢?   之一: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1385年。   明朝有一个制度,规定天下府州县的钱粮户口要在年底的时候核校,府州县核对了后到布政司省级机关核对,布正司带着材料再到京师户部来核对。核校钱粮,从各个省来到京师往返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到了京师考校钱粮的时候数字不行,不准确,需要重新填写,填写完以后要盖公章。如果一个很远的地方,边远省份到南京去考校钱粮,数字不合适,再回去盖公章,好几个月过去了,今年的工作无法完成。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很久以来的习惯,使用空印,带上一份盖好了章的空白文书到南京考校钱粮,数字不对,重新填写,章已经盖好了,很省事。   这件事情被朱元璋发现了,朱元璋说其中必有奸。他要处罚所有使用空印的人,凡是掌印的人一律处死,凡是牵连到空印案里的人,不是掌印者也要杖责一百,发到远方。   有一个官员叫做郑士元,他是湖广按察使的佥事,也牵连到空印案里来,他的弟弟郑士利就写了一封奏章给郑士元鸣冤,他说朱元璋现在处理的这个空印,实际上没有了解这空印的具体情况,他说现在所惩罚的空印都是半印,这个半印是无法做其他使用的,不能够为奸,而且使用了这么长时间了,谁也没说这个不能用,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他说如果要说不能用空印,要事先做出规定来说空印不能使用,在还没有规定的时候就把这些人全处罚了,不公平啊。但是朱元璋说,不行。于是连这个郑士利、郑士元一起处罚,发到边远劳动。   空印案牵连到很多人,所有是用空印的人无一幸免。朱元璋做得对不对呢?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认为对,他说,钱粮的数字是关系到户口和赋税的问题,如果数字不合适到了京师一看不对就改一改,那这种统计是不能够作为国家的税收财政依据的,老百姓的负担怎么承担,国家的财政怎么收?这是不行的,显然空印案是应该治理的。   之二:郭桓案   朱元璋采用严厉的惩治手段打击贪官污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洪武十八年,全国的官员到京城来接受考核,这种考核叫做“朝觐考核”。到京师来朝见皇帝,同时要给他的政绩表现做一个评语和考察。一共是4100多人,合格的只有430多人,大多数官员不合格。于是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贪的运动,这件事的导火线就是郭桓贪污事件的暴露。   郭桓是户部侍郎,他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广泛的惩贪,其中仅列入当时的《大诰》当中就有这么几项:第一项,太平、镇江、广德有几个府,官府下令,朱元璋下令减免官田钱粮一半,但是郭桓呢对这些地方是颗粒没有上仓,那么这钱粮收了上哪去了呢?郭桓私分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呢,郭桓收受了浙西的秋粮,应该是450万石,实际上只收交上来60万石,还收了一些钞,这些钞加上这些粮食才200多万担,所以还有200多万担又被郭桓等人私分了。   朱元璋开列的第三项郭桓的罪状是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一石米折钞两贯钱,但是两贯钱以外他又跟老百姓要了其他的钱:   水脚钱100文,就是用船来运;   车脚钱300文,船运完了还得用车运,再加300文;   口食钱100文,人吃马喂的,都得吃东西,再加100文;   库子钱100文,掌管仓库,看仓库,再加100文;   蒲篓钱100文,粮食得装成包,打包,蒲篓,加100文;   竹篓钱100文,拿竹子编的筐子,再加100文;   神佛钱100文,运输走到江上走到河上,怕遇见大风船翻了,要让它平平安安的,沿途要拜神拜佛。   所以一石粮食两贯钞,加了多少钱!这些赋税都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巧立名目,增加赋税。这些东西都是郭桓这些人贪污进来的。   当时官府养马,养马的草要来民间来征收,郭桓这些人接受了一些贿赂,谁给他贿赂了,这个草免征。他把这些负担摊到其他没有给他贿赂的那些地区,这又是一笔钱。还有纳粮入水、纳豆入水,就是说把粮食里头掺上水,潮湿的搁到仓里头,收的豆子掺上水搁到仓库里头。最后造成仓库的粮食大批腐烂,甚至没办法处理,把仓库拆了,把粮食大批的埋了。   这样大规模的 *** ,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对郭桓案非常重视,他进行了一次统计,他说郭桓直接贪污数字是有700万石,加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折扣、钞,一共是2400万石。朱元璋下令在全天下范围内追赃。查到哪儿,惩罚到哪儿,一个不漏。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贪官污吏已经把钱财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头了,不能倒出来。怎么办,他们下发帖子,下发通知到各乡各里要求摊派,老百姓包赔。本来是惩贪,结果老百姓又增加了新的负担。朱元璋下令严格惩罚,所以这一次案件牵连到户部、天下十二布政司,所有行贿的、窝赃的,叫“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所以这次案子规模非常之大。   之三:欧阳伦驸马案   洪武三十年(1398年)又发生了一个大案——欧阳伦驸马案。在这个案子当中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决。   明朝为了控制西藩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藩地区的马匹,把这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让他的手下走私茶叶,这些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而且是任意捶楚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的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来报告。   朱元璋得到这个情况以后非常气愤,把欧阳伦抓来杀掉,坚决处死。欧阳伦是安庆公主的驸马,安庆公主的母亲是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最早的结发夫妻。马皇后一生生过两个女儿,安庆公主是其一,至亲至爱。所以朱元璋为了建立他的官僚队伍秩序,为了澄清吏治,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惜灭亲。   朱元璋编写《大诰》作为减刑措施   在朱元璋经历三起大案之后,在全国上下刀光剑影的恐怖气氛中,朱元璋却躲进书房,专心致志地开始编写一本书,把很多他所处理的贪污、为非作歹这一些案件的案例编成了一本叫《大诰》的书,并要求各家各户都有一本。如果家里藏了《大诰》,那么在审刑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就在《大诰》发布的当年,就有十几万学生进京来讲演《大诰》,搞了一次普遍的宣传教育活动。   《大诰》减刑的这种措施成为明朝的一个刑法上的一个制度,以后凡是在审刑的时候,说有《大诰》就减刑一等。朱元璋所实行的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是为了澄清吏治。《大诰》公布了以后又有《大诰续编》,又有《大诰三编》,还有《大诰武臣》,就是专门针对武将、武官犯法编的案例。关于朱元璋编《大诰》的意图,学士刘三吾给《大诰》有一个后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日者,中外臣庶,罔体圣心,大肆贪墨。缘弊所由,起于六曹,为罪之魁,郭桓为首。”   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使人人自危   在明朝初年的几十年里,朱元璋用他打击贪官污吏的坚强决心,用他让人心惊胆战的严酷刑法,屡次清理官僚队伍,在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群群贪官污吏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刑治国究竟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官场是否就能够从此焕然一新呢?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   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县学有一个训导叫做叶伯巨,给朱元璋上书,提出了几件朱元璋做的事情不妥的地方,就有一条叫做“用刑太繁”,说你朱元璋用刑太繁了,太多了。他说:“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这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而为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今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意思是说天天处罚人,早晨刚任命他当官,下午就把他废了。这让人怎么办啊,无所适从。这官员队伍是人人自危,每天过不好踏实的日子。   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学士叫做谢缙的给朱元璋上书,也提出了他用刑太繁的问题。他说从国初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廷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意思说没有哪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的,没有哪一天没有人犯错误。而且经常听到处罚这个处罚那个,没听过表扬谁,很严厉。   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了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胆战,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里头有一个叫《循吏传》,就是专门记载清官的这样的传记。《循吏传》所列的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三十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个《循吏传》还有这么一段话:“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这一时间,这些地方官员全都是畏惧刑法,洁身自好来实现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吏治换了一个面貌。


明朝的法律那么残忍严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贪官污吏?

明朝的法律那么残忍严苛,还有那么多贪官污吏的原因如下:一、明朝的官员薪水太低首先造成明朝时期贪污腐败的根源就是过低的薪水。明朝时期官员的薪资正一品的年薪大约是在今天人民币的40万元左右,但是当时全国正一品的官员屈指可数,会更多是七品左右的官员,到手的俸禄大约是45两白银左右,折合人民币在5万元左右,这点钱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偶尔还要打点人际关系的“公职人员”确实有点少了,这也就导致很多官员,顶风作案贪赃枉法。这部分官员贪污的另外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山高皇帝远,皇权遥远无法管辖,也就促使很多地方官开始贪污,即使当时有着非常严明的《大明律》,但是为了生存,很多官员也讲生死置之度外。二、执法不严,处罚力度越来越宽松其实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大明朝的官员还是不敢贪污腐败的,一个是律法严明,另外一个就是惧怕朱元璋。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从小过习惯了苦日子,知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时常告诫文武百官要勤俭节约,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是“零容忍”。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很多官员当时都是战战兢兢,即使有贪污腐败的机会,也不敢伸手。但是等到朱元璋去世之后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明嘉靖年间,很多不在《大明律》之外的罪名不会遭受惩罚,也就意味着很多官员开始巧妙的进行行贿受贿,最终就导致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对于贪污腐败惩戒的往往是没有实力背景的弱小者,对于朝中大势力往往能够“网开一面”。三、贪污的边际效益递减促使其实造成明朝贪污腐败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贪污惩戒的边际效益递减促使导致的。很多官员贪污1两白银是死罪,贪污一万两白银依然是死罪,这就导致很多官员富贵险中求,加大贪污力度。只要不被发现,就能够家财万贯,又或者很多官员认为即使被发现,自己给家人带来的财富回报也成正比。这也使得很多官员知法犯法,贪污腐败。

朱元璋严惩贪官,为何明朝官员依旧贪腐严重?

明代官吏腐败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明代官吏俸禄过低,举步维艰,明朝在早期的公共财政长期斗争代价高昂而收入又不多,朱元璋甚至被迫依靠造钱来维持开支,而减少高官也是节省的必要途径,相反,官员们在工资微薄时被迫接受贿赂,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朱元璋一手拿着大刀,一手没有枣给别人(说得明明就是既马跑,又不给马吃草),所以后继者都不怕他的大刀,一个个继续贪吃。就像十个人一天的工作,要一个人一天完成,连上帝都做不到,所以一天去欺骗,两天去虚惊,三天去压力,想着就离开了门。而这种努力工作的精神与我们的习惯非常一致,设定一个假想的目标,而不研究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死成原本不能持久的人格。明代官员提供的微薄是为了给漏洞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而薪酬也刚刚够,现在工作的合理分配都做不好,更何况古人素质参差不齐就更难了。显然,工资过低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官员控制着奖励的权力。另一方面,他们的妻子和孩子的生命也是个问题。徇私枉法的案件将会增加。这是新加坡采用高薪来保持清洁的基础。当然,高工资不能离谱,这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关!也许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尊重过儒生,只是用儒生,所以明朝爱炫耀道德,往往圣人的标准要求这些官员:儒生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所以给的薪水是历代最低的。同时,中央集权制度赋予他们巨大的权力,这些权力可以用来赚钱,除了皇帝的特务机关,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像一个诱骗人们犯罪的陷阱。因此,明朝的腐败问题可以说是历代腐败问题中最为严重的,而朱元璋正是罪魁祸首。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是如何处置贪官污吏的?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所以他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而朱元璋平生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因为朱元璋是这些人为明朝的蛀虫,这些蛀虫啃食着明朝的基业。而对于这些贪官污吏,朱元璋一般都是两个方式处置,第1个方式直接对这些贪官污吏满门抄斩并且株连九族,这样才能断绝后患;第2个方式就是把这些贪官污吏发配边疆,永不回潮。一、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处置方式之一朱元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所以对权力的重视非常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经当过放牛娃,因为偷沙地主家的牛被迫到外流浪,而自己的父亲也因此而饿死,所以朱元璋发奋图强立志从军报国。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朱元璋也如愿以偿当上了明朝的第1个皇帝,而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的看法是非常正误的,所以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处置一般都是满门抄斩和株连九族,往往这类贪官污吏跟朱元璋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受到的刑罚会这么重。二、朱元璋处置贪官污吏的方式二朱元璋处置贪官污吏的方式二就是把这些官员发配边疆,要知道这个处置方式要比上述的处置方式一要好得多,原因就在于这一类的贪官污吏一般都是朱元璋的在早期创业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所以对于这类人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发配边疆的方式让他们永不回朝。三、总结总的来说,朱元璋平生非常痛恨贪官污吏,因为这跟他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关,小时候因为他在地主家放牛,而且地主无尽的剥削农民,同时跟贪官污吏串通一气压迫人民,所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对于这些贪官污吏非常痛恨,如果不是跟随他的人将会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如果是跟随过他的人会念几句有情把他们发配边疆。

上一篇:硬盘播

下一篇:新版永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