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墓前“罪人铜像”,5个变成了4个,也依旧难以翻身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实有名望的民族不计其数,但是如果说谁是最悲情的英雄角色,那么岳飞的大名一定能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而且了解岳飞故事的朋友们也一定知道,岳飞的名声是和他的悲催故事一样出名的。本来身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领之首,他曾经4次投军征战沙场,而且经他指挥的大小战役将近百余场。这正是因为这样的沙场经验,才能让他创作了流传千古的爱国名篇《满江红》,而且这首词通篇都回荡着这位为国征战、不折不挠的英雄将领的一腔热血。不仅岳飞的诗词满怀爱国情怀,他的事迹更是让人闻之动容。可最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就是这样一份抛头颅洒热血的护国英雄,他最后的下场确实非常的悲惨,不仅是自己被小人奸佞害死,自己的家人最后的结局也是非常的悲惨。到现在为止,在岳飞的墓碑前,还设立着害死他的罪人的桐像,跪地在前,生生世世向岳飞忏悔着自己罪孽。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之前的“罪人桐像”是有5个人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剩下4个人了,那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慢慢说来。一、“罪人铜像”,生生世世低头忏悔罪孽。现在岳飞之墓和五座跪地的“罪人桐像”,已经算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景点了,这五座桐像并字一排,个个在脖子前面挂着自己的“罪状”,然后非常卑微、整齐的低着头对着岳飞的陵墓,忏悔着自己罪孽。没有错,我们都知道就是这5个人,是陷害岳飞最后致死的罪魁祸首,百姓们对岳飞尊敬有多大,那么对于这群奸佞小人的憎恶就有多深,所以他们不仅双膝跪地,还要用手铐把他们的两只手牢牢地锁在了身后,这样赎罪的姿势都不能解除百姓们对这群陷害众人的小人的憎恨。至于这五个人,他们的名字想必我们也有很熟悉的名字,他们就是秦桧、王氏(桧妻)、 万俟、张俊,罗汝楫。这几个可都是想当初陷害岳飞一家的罪魁祸首,他们在当时那个时代所做的丧权辱国、残害忠臣的种种,简直就是罄竹难书,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当时到底是谁想到了这样一个方式,来把这几个人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但是百姓们对于这几个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心情可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二、陷害忠臣,罪恶昭昭,百姓杀之而后开。其实对于这几个人之中,秦桧夫妇的恶名是最出名的,他们夫妇二人可以说是陷害死岳飞一家的最直接的凶手了,就是他们两个人怂恿皇帝赵构,陷害岳飞说岳飞通敌叛国,最后惨死,所以这两人是第一个跪在岳飞墓前忏悔的人。另外的人,对比秦桧夫妇,可以说是帮凶了,但是也是罪大恶极。万俟可以说岳飞冤死的刽子手,他在狱中对岳飞言行逼供,最后岳飞抵死不认罪还伪造了证词,他的罪行也是非常令人深恶痛绝。还有叛徒张俊,他本来是岳飞手底下的一个下属,本来应该是岳飞最好的兄弟,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岳飞却被自己的下属狠狠的捅了一刀,他和秦桧串谋,诬陷岳飞投敌叛国,最后让我们英雄百口莫辩,只得蒙冤致死。三、由5个铜像变为4个铜像背后的原因。前面几位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所以他们才会以这样屈辱的姿势跪在岳飞墓前生生世世的忏悔,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初岳飞墓是老百姓为了缅怀岳飞自发筹钱为岳飞建造的,目的就是想要让这些小人生生世世都为岳飞忏悔赎罪。但是从之前的5个人最后变成了4个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除了之前说的那四位一位,最后一位铜像的名字叫做罗汝楫,但是之所以这个这个人最后被移除了这群“罪人铜像”,是因为他实在是一个非常没有名气的小人物,可以说就是一介草民,这样的人连跪在岳飞墓前的资格都没有,而且就是因为他的名气实在是太小了,他对岳飞的做的“坏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根本无法考证,所以最后只能把他移出了“罪人铜像”。总结: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岳飞的冤死是和当时宋朝皇帝赵构的昏庸无能、胆小怕事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在历史上这样被小人活活冤死的事例,都没有这次在百姓之中流传的广。而且行事这样的卑劣,其实可以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从另一方面,之所以大家用这样激烈的方式缅怀岳飞,也是因为岳飞的的确确是个为国为民的大英雄,他的冤死,也让万千百姓看到了朝廷的腐败,佞臣当道,国将不国,更加加速了南宋朝廷的灭亡,民心不向,怎么会不灭亡呢?
在岳飞刀下丧命,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人给他立塑像?
宋徽宗崇宁二年,北宋还处在繁花似锦的盛世阶段。相州府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岳和家里,一个婴儿呱呱降生。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是名闻遐迩的名将岳飞。《宋史》记载,岳飞出生时,有一只巨大的飞鸟落在岳家房顶上,很像传说中的大鹏鸟,不久就振翅飞走,于是岳和就给孩子起名岳飞,字鹏举。岳和一生性情宽厚柔懦,从不与别人争执,“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别人侵占他的耕地,或者借了他的钱不还,他都一笑置之。岳飞却与父亲性情不同,他“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祸福”,性格刚烈耿直,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个棱角分明的人物。青少年时代的岳飞,表现出极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对文武之道都勤学苦练。他“天资敏悟强记,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没钱买不起蜡烛,他就“昼拾枯薪以自给”,白天捡拾柴禾晚上点燃用以照明,通宵达旦读书。他刻苦练习武艺,拜著名武师周侗、陈广为师,练就一身过人的硬功夫。宋金战争中,岳飞的一身本领有了用武之地。他从一个小兵做起,凭借非凡的勇气才干,一步步升任统军大将,成为南宋武将集群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堪称南宋的护国长城。岳飞指挥作战,与其他武将有个显著不同。其他武将大都是坐镇后方遥控指挥,但岳飞自身武艺超群,每每亲临一线冲锋陷阵,死在他手里的武将不计其数。绍兴五年,岳飞在抗金前线接到宋高宗的一道圣旨,交给他一项重要作战任务。原来,南宋建立后,为了维持对金国作战的庞大军费开支,向南宋百姓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以及无休止的劳役和兵役,使得很多地方的农民衣食难继,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建炎四年开始,湖南洞庭湖一带先后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其中以钟相的起义规模最大。他们利用洞庭湖的山水阻隔,组建起庞大的水师船队,攻州打县,割地称王,数次击败南宋官军,实力越来越强。由于起义地区位于南宋的心腹财赋重地,宋高宗赵构不敢掉以轻心,多次调集重兵予以围剿。在一次激烈战斗中,起义军首领钟相战死。义军中的战将杨太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高举义旗,与南宋官军对抗。杨太在众多义军将领中排行最小,故此又被成为杨幺。赵构调集名臣李纲、大帅张浚等人前来围剿,都以失败告终。赵构迫不得已,才特意从前线召回岳飞,前去对付杨幺。杨幺的军事才能虽然很出众,但也要分跟谁比。他那两下子到了岳飞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岳飞采取分化瓦解、长围久困之策,使得义军内部分崩离析,杨幺众叛亲离。加之补给线被切断,杨幺的义军很快陷入绝境,被岳飞一击即溃,全军覆没,杨幺本人也被俘获,死在岳飞刀下。杨幺虽死,但他作为古代农民起义军反抗腐朽朝廷的英雄人物,世代受到人们崇敬。因此现代人在洞庭湖边给他树立一尊高大威猛的塑像,来表达对他的纪念之情。另一方面,岳飞虽然杀了杨幺,但他作为古代的一员统兵大将,必须要绝对服从皇帝的指令,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岳飞的所做作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燮的人物生平
王燮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祖父王锡朋,出身行伍,善骑射,曾任寿春镇总兵,久经战场,战功累累,1841 年10 月,在定海抗击英军中壮烈殉国。祖父王承泗,曾任山西代州知州,署蒲州知府。其父王楫太学生,承袭都骑尉兼云骑尉武职。清咸丰年九年(1859),王燮不幸丧父,他年仅11 岁,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二弟就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最早的文字语音的改革家王照;三弟王焯和王照一样,都考中了进士,在吏部任职。王燮的父亲病故后,由母亲带着兄弟三个节俭度日,生活拮据,二弟王照由叔父王橚收养。王当时任刑部员外郎(注 1)。同治七年(1868) 王燮补县学生,娶妻刘氏。同治十二年(1873)举行顺天乡试,王燮因家庭生活困难而错过了参加乡试的机会。后来,靠袭职候补官缺,也就是这一年,25 岁的王燮补任了京城右营都司。这是清朝政府的步军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统领下的武职,为正四品顶戴。对于初步仕途的王燮来说,这官阶品级可算不低。他感谢皇恩浩荡,格外尽职尽责,成绩突出,很快提升为左营游击(从三品),后又特加二品,赐总兵衔和仓场侍郎衔。
王燮任京城左营游击一职期间,时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运动也风起云涌,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进京城,治安秩序非常混乱。光绪二十六年(1900) 六月十日,八国联军有二千余名进犯北京,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廊坊落垡遭到了义和团的阻击。这时的京城治安形势日趋严峻。涌入京城的大批义和团仇杀洋人,查拿奸细,烧洋店铺,烧教堂,割电线,砸车站邮局,团民的过激行动也严重地伤及无辜。比如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900 年6 月16 日)那场大火,有关史料就有这样的记载: “火烧大栅栏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颇具影响的事。有些论著谈及此事时,只讲烧了老德记西药房,将延烧大片民居事加以讳饬;有的甚至对此事加以颇高的肯定评价,以为表现了义和团反帝和‘严厉禁贩售洋货’的决心。这显然是片面和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事实上,由于一场大火给数千家居民带来灾难。”在这样的治安形势下, 王燮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坚持巡逻,惟恐失职。这时清廷为加强京城治安,特命专职京师团练大臣会同五城御史稽查巡逻。义和团的行动是杀灭洋人,但也仇视私通洋人的官军。就在王燮巡逻遇害的前几天,清廷西太后连续四天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招抚义和团。六月十九日慈禧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对列强宣战。就在官军同义和团联合抗击外敌的情况下,王燮在六月二十一日巡逻中,被义和团拿获,误认为是私通洋人的奸细,惨遭杀害。时年52 岁。
王燮的人物简介
王燮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祖父王锡朋,出身行伍,善骑射,曾任寿春镇总兵,久经战场,战功累累,1841 年10 月,在定海抗击英军中壮烈殉国。祖父王承泗,曾任山西代州知州,署蒲州知府。其父王楫太学生,承袭都骑尉兼云骑尉武职。清咸丰年九年(1859),王燮不幸丧父,他年仅11 岁,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二弟就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最早的文字语音的改革家王照;三弟王焯和王照一样,都考中了进士,在吏部任职。王燮的父亲病故后,由母亲带着兄弟三个节俭度日,生活拮据,二弟王照由叔父王橚收养。王当时任刑部员外郎(注 1)。同治七年(1868) 王燮补县学生,娶妻刘氏。同治十二年(1873)举行顺天乡试,王燮因家庭生活困难而错过了参加乡试的机会。后来,靠袭职候补官缺,也就是这一年,25 岁的王燮补任了京城右营都司。这是清朝政府的步军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统领下的武职,为正四品顶戴。对于初步仕途的王燮来说,这官阶品级可算不低。他感谢皇恩浩荡,格外尽职尽责,成绩突出,很快提升为左营游击(从三品),后又特加二品,赐总兵衔和仓场侍郎衔。王燮任京城左营游击一职期间,时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运动也风起云涌,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进京城,治安秩序非常混乱。光绪二十六年(1900) 六月十日,八国联军有二千余名进犯北京,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廊坊落垡遭到了义和团的阻击。这时的京城治安形势日趋严峻。涌入京城的大批义和团仇杀洋人,查拿奸细,烧洋店铺,烧教堂,割电线,砸车站邮局,团民的过激行动也严重地伤及无辜。比如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900 年6 月16 日)那场大火,有关史料就有这样的记载: “火烧大栅栏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颇具影响的事。有些论著谈及此事时,只讲烧了老德记西药房,将延烧大片民居事加以讳饬;有的甚至对此事加以颇高的肯定评价,以为表现了义和团反帝和‘严厉禁贩售洋货’的决心。这显然是片面和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事实上,由于一场大火给数千家居民带来灾难。”在这样的治安形势下, 王燮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坚持巡逻,惟恐失职。这时清廷为加强京城治安,特命专职京师团练大臣会同五城御史稽查巡逻。义和团的行动是杀灭洋人,但也仇视私通洋人的官军。就在王燮巡逻遇害的前几天,清廷西太后连续四天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招抚义和团。六月十九日慈禧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对列强宣战。就在官军同义和团联合抗击外敌的情况下,王燮在六月二十一日巡逻中,被义和团拿获,误认为是私通洋人的奸细,惨遭杀害。时年52 岁。
曲端的人物生平
曲端的人物生平
1、击败西夏
曲端,字正甫,镇戎(今宁夏固原)人。父亲曲涣,曾任左班殿直,后战死沙场。曲端三岁时,以父荫授任三班借职。机敏知书,善于写作文章,富有兵机韬略。历任秦凤路队将、泾原路通安寨兵马监押、泾原路第三将。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军队入侵泾原路,帅司调统制李庠抵御,曲端也在派遣之中。李庠将部队驻扎在柏林堡,派出侦察戒备的士兵不谨慎,被夏军突袭,军队大溃而散,曲端极力苦战将敌击败,整顿军队返回。夏军再次入侵,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安乡)、怀德军(今宁夏固原黄铎堡乡)相继沦陷。镇戎正处于敌人来路的要冲地带,没有守将,经略使席贡嫉妒曲端柏林堡之战所立的战功,奏请曲端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
2、不受命令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国将领完颜娄室进攻陕西。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进入长安、凤翔,关、陇地区极为震恐。二月,各地抗金义军群起击敌,金军从巩州东撤而还。曲端当时在泾原治理军队,招集流民溃卒,对经过此地的人都供给粮食,因此道不拾遗。金军游骑侵入泾原境内,曲端派副将吴玠占据清溪岭,同敌作战并大败敌人。曲端乘敌败退之机,于是攻下秦州,而义兵已经收复长安、凤翔。统领官刘希亮从凤翔归来,曲端把他处死。六月,曲端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知延安府。
王庶任龙图阁待制,负责指挥陕西六路兵马。于是任命曲端为吉州团练使,任节制司都统制,曲端很不愿意隶属王庶指挥。九月,金军进攻陕西,王庶征召曲端到雍、耀间会合,曲端推辞不接受命令。王庶以鄜延军先到龙坊,曲端又声称已上奏请求回避,席贡另派统制官庞世才率步骑兵三万人前来会合。王庶对曲端无可奈何,只好写信给席贡勒令曲端还任旧职,派遣陕西节制司将官贺师范赴耀州,别将王宗尹赴白水,并命令原、庆州出兵作为后援,王庶、席贡各自派遣偏将刘仕忠、寇鱼军来同贺师范会合。王庶想到耀州督战,已经出发,会合庞世才部队到邠州,曲端中途后悔未应王庶征召,写信告诉王庶,说自己已赶到军前,王庶于是停止赴耀州督战。贺师范轻视敌人不加戒备,突然和敌人在八公原遭遇,贺师范战死,刘仕忠和寇鱼军各自率兵退走,曲端于是得到泾原路兵权。
3、与庶不和
同年(1128年)十一月,金军侦知曲端、王庶不和,集中兵力进攻鄜延。当时曲端统领泾原路全部精兵,驻扎在淳化。王庶每天送达公文催促曲端前进,又派使臣、进士前后十多人前往劝说曲端,曲端不听。王庶知道事情紧急,又派遣属官鱼涛前往督师,曲端表面答应而实际上并没有前行的意思。转运判官张彬跟随曲端军负责后勤供应,询问曲端行军日期。曲端笑对张彬说:"你看我所率领的部队,与李纲救援太原的兵力谁强呢?"张彬说:"你的不如李纲的兵力。"曲端说:"李纲召集天下兵,不加节制就前往,因此失败。今天我的兵力不到一万,如不幸失败,那么金军骑兵就会长驱直入,陕西就会丧失了。我估量陕西全境和鄜延一路的轻重缓急,因此未敢立即行动,不如扫荡敌人巢穴,攻敌必救之地。"于是派遣吴玠进攻华州,将其攻拔。曲端亲自率兵放弃蒲城不攻,率兵趋耀州的同官,又由远路从耀州的三水同吴玠在襄乐会合。
金军急攻延安,王庶收集散亡士卒前往救援。温州观察使、知凤翔府王率领所部从兴元出发,等到王庶至甘泉,而延安已经失陷。王庶没有地方可去,将军队交付王,自己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和官属奔赴襄乐慰问军队。王庶依然以节制身份看待曲端,打算让他当自己的副手,曲端心中更加不满。曲端号令一向严厉,进入城中的人,即使是权贵也不敢奔驰跑马。王庶来到,曲端下令每座城门减掉一半王庶随从骑兵,到帐下时,只剩下数骑。曲端依然腾出中军帐让给王庶居住,王庶坐于帐中,曲端先穿着军服来到庭中,接着同张彬及走马承受公事高中立一起到帐中拜见王庶。过了很长时间,曲端言辞俱厉,询问王庶延安失守的情况,说:"节制固然知道爱惜自身,而不知爱惜皇上的城池吗?"王庶说:"我数次命令你不服从,到底谁是爱惜自身的人?"曲端愤怒地说:"在耀州我曾多次陈述有关军事见解,没有一次被你采纳,这是为什么?"于是起身回到自己的军帐。王庶留在曲端军中,整夜惶恐不安。
曲端想在军中杀死王庶,吞并他的部队。于是连夜来到宁州,拜见陕西抚谕使谢亮,对他说:"延安是五路咽喉之地,今已丧失,《春秋》记载大夫出兵在外可以专断行事,请求诛杀王庶上报。"谢亮说:"他的职务是由朝廷指命的,今天以人臣的身份擅自把他诛杀在外,这是专横暴戾,你如果要这样做就自己去做。"曲端意图受阻,又回到军中。第二天,王庶会见曲端,说自己已上奏检讨请求处治。曲端拘留他的官属,夺取他的节制使印章,王庶才得以离去。
王率领两军在庆阳,曲端召见他,王置之不理。恰逢有人控告王经过邠州时其部下士众抢劫民众,曲端大怒,命令统制官张中孚率兵召王,对张中孚说:"王不服从,就杀死他再回来。"张中孚到庆阳,王已经离去,于是派兵邀击他,追不上而停止。
当初,叛贼史斌围攻兴元不下,率兵返回关中。义兵统领张宗谔引诱史斌到长安以分散他的部众,想慢慢消灭他。曲端派吴玠袭击并擒获史斌,曲端亲自率兵袭击并杀死张宗谔。
4、张浚担保
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曲端升任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当时延安刚刚被敌攻破。曲端不想离开泾原,于是以知泾州郭浩暂时管理鄜延路经略司公事。自谢亮归来后,朝廷听说曲端曾想杀死王庶,怀疑他有叛变的意图,于是召曲端回朝任御营司提举,曲端产生怀疑而不前去。议论者扬言曲端反叛,曲端没有办法表明自己。恰逢张浚宣抚川、陕,入朝辞行,以全家老少一百口做担保表明曲端没有反叛。张浚收罗招揽英雄豪杰,由于曲端在陕西多次同敌人交锋,打算依仗他的威名声誉。张浚按照制度筑祭坛,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曲端登坛接受礼拜,将士欢声雷动。
张浚虽想任用曲端,但不清楚曲端的意向,派遣张彬以招募补充禁军为借口,到渭州观察他。张彬见到曲端问道:"你常常忧虑各路兵马不能集中,财用不足;现在兵马已经集中,财用已经齐备,完颜娄室以孤军深入我境,我会合各路军队向他进攻并不困难。万一粘罕集中兵力前来,怎么对付他?"曲端说:"不是这样,兵法先比较敌我双方情况,现在敌人可以战胜,只有完颜娄室孤军一件事;但金军将士精锐,不减以前。我不能胜利,也只有集中五路军队一事;但将士和从前没什么不同。况且金军困粮于我,我常处于被动,敌人常处于主动。当今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指挥军队占据险要,不时派出偏师扰乱金军耕耘收获。敌人不能耕种,必然到河东夺取粮食,这样我就处于主动,敌人就处于被动,不到一二年时间敌人自己必然发生困敝,可以一举歼灭。万一轻举妄动,必然留下无穷后患。"张彬将曲端的话上报,张浚没有采纳曲端的意见。
5、罢权贬官
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军进攻环庆,曲端派吴玠等人在彭原店抵御,曲端自己率军屯驻宜禄,吴玠开始取得胜利。不久金军士气复振,吴玠稍稍后退,曲端退驻泾州,金军乘胜焚毁邠州后撤走。吴玠报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说吴玠前军已败,迫不得已后退占据险要以防止敌军冲突,于是弹劾吴玠违背指挥。
同年秋天,完颜宗弼窥伺江、淮,张浚计议出兵以阻挠金军势头。曲端说:"平原旷野,敌人便于往来驰骋,而我军未曾练习水战。金军来势凶猛,难以同其争锋,应当厉兵秣马保卫边疆,等待十年才可以反击。"曲端既与张浚不合,张浚于是集中以前对曲端的怀疑,竟用彭原之事罢免曲端兵权,让他去管理祠祭事务,再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到万州。
同年,张浚发起富平战役,遭到失败,诛杀赵哲,贬斥刘锡。张浚为了收拾人心,下令因富平之战,泾原军队出力最多,大军退却之后,又最先集结起来,都是由于以前的统帅曲端训练有方,叙复曲端为左武大夫,居住兴州。
6、复职被害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又叙复曲端任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迁徙到阆州。这时张浚将宣抚司从兴州移到阆州,准备重新起用曲端。吴玠同曲端有怨,说如曲端再被任用,必然对张浚不利;王庶又从中离间。张浚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也畏惧曲端难以制服。曲端曾做诗题在柱子上说:"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王庶报告张浚,说曲端指责皇上,于是将曲端送到恭州监狱。
武将康随曾经忤逆曲端,曲端鞭打他的脊背,因此康随对曲端恨之入骨。张浚任命康随提点夔路刑狱,曲端听说后说:"我这回死定了!"连呼几声"天";曲端有坐骑名"铁象",一日能奔驰四百里,到这时又连呼几声"铁象可惜",然后到狱中自首。到了之后,康随命令监狱官吏把曲端捆绑起来,堵住他的嘴,用火烧烤他。曲端干渴请求饮水,给他酒,七窍流血而死,时年四十一岁。陕西文人士大夫无不为此惋惜,士兵和民众也都惆怅不满,有不少人叛逃。张浚不久得罪朝廷,朝廷追复曲端为宣州观察使,谥号"壮愍"。
简介曲端
曲端(1091年-1131年),字正甫,镇戎(今宁夏固原)人,南宋名将。高宗建炎初年,任泾原路经略司统制官,屯兵泾州,多次击败金兵。建炎二年(1128年),任延安府知府。后迁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拜威武大将军,统率西军。后因布阵问题,与张浚争执,被贬为团练副使。富平之战,宋军失利。张浚接受吴玠密谋,以谋反的罪名将曲端交由康随审问。绍兴元年,因酷刑死于恭州,年仅四十一岁。后追复端宣州观察使,谥号壮愍。
介绍一下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为地主牧羊。天启六年(1626),充银川驿卒,苦习骑射。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十五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继克陈州(今淮阳),与当地农民军会师,返师三围开封。先歼出城突袭的三营明军,后遣部连破郑州,荥阳,上蔡,扫清开封周围明军据点。明督师丁启睿,总兵左良玉率师十余万挺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李自成遂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自率主力占领朱仙镇有利地形,近战获胜,俘明军数万人。旋回师开封,挖墙填药爆破并掘黄河堤灌城(一说明军掘堤灌农民军)。为阻击明督师孙传庭部,率师西向,战于郏县,不利,遂向冢头寨(在今南阳境)转移。途中大量抛弃甲仗财物,诱明军竞相争夺而乱阵,遂率部反击得手,斩俘将校70余人,步骑数千,获柿园大捷。进围汝宁(今汝南),环城发炮,百道架梯登城,执斩明督师杨文岳,分巡佥事王世琮等。挥师南走,绕道白马滩,架门扉作浮桥以渡,迫左良玉弃水寨而遁,进占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旋分兵连破夷陵(今宜昌),荆门诸州县。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政权,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称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命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刘宗敏为权将军,李岩为制将军。随后,纳谋士顾君恩建策,制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的作战方略。亲率大军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乘势间道缘山追击,尽歼镇守潼关明军,击杀孙传庭,占领潼关,西安。旋分兵追歼明军残部,连下延安,汉中,榆林诸重镇。十七年正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大顺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40岁。一说出家为僧,卒于康熙年间。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
李自成到底当了几天皇帝?
23天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字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为地主牧羊。天启六年(1626),充银川驿卒,苦习骑射。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十五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继克陈州(今淮阳),与当地农民军会师,返师三围开封。先歼出城突袭的三营明军,后遣部连破郑州、荥阳、上蔡,扫清开封周围明军据点。明督师丁启睿、总兵左良玉率师十余万挺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李自成遂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自率主力占领朱仙镇有利地形,近战获胜,俘明军数万人。旋回师开封,挖墙填药爆破并掘黄河堤灌城(一说明军掘堤灌农民军)。为阻击明督师孙传庭部,率师西向,战于郏县,不利,遂向冢头寨(在今南阳境)转移。途中大量抛弃甲仗财物,诱明军竞相争夺而乱阵,遂率部反击得手,斩俘将校70余人、步骑数千,获柿园大捷。进围汝宁(今汝南),环城发炮,百道架梯登城,执斩明督师杨文岳、分巡佥事王世琮等。挥师南走,绕道白马滩,架门扉作浮桥以渡,迫左良玉弃水寨而遁,进占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旋分兵连破夷陵(今宜昌)、荆门诸州县。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 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政权,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称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命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刘宗敏为权将军、李岩为制将军。随后,纳谋士顾君恩建策,制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的作战方略。亲率大军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乘势间道缘山追击,尽歼镇守潼关明军,击杀孙传庭,占领潼关、西安。旋分兵追歼明军残部,连下延安、汉中、榆林诸重镇。十七年正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大顺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40岁(一说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夹山)。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