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
难得有个大地都晕染阳光的清晨,受邀开车随好友下乡去和平观光游览,同行都是当地文人,言语吞吐间都带有文房四宝的灵气,有机会同行沾染些许墨水的清香,何乐而不为。何况和平镇做为我市的旧都古镇,更是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那弹丸之地前后走出了二百多名进士,堪称奇绩,素此它又有“全国进士之乡”的美称。我想这众多的文豪统一造访这座文化古镇又会搅起多大的风云,碰撞出多大的火花呢。
一路心思荡漾,迷恋于公路两旁冬季的美色,居然迷了路,幸好在友人电话的指引下终于到达了这今人神往的传奇古镇。“和平古镇”这地名中有“和平”俩字起得甚是有意思,想不通那满村的进士为何要给他们的祖地摁上这么个貌似平庸的名字。但细咀慢嚼,似乎大有文章值得品味,它透着一股内敛、平和,体现了一种涵养、一种修身养性,是不是有种儒家的哲学在里面。
和平镇始于唐,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着浓厚的人文乡俗文化。这有众多的建筑如规模辉宏的家族宗祠,在历史的潮汐下仍昂首矗立,这有保存良好的民居古建,如果你走进“福建第一老街”,真的是三步一景,移步换影,各种雕梁画栋今人叹为观止,有砖雕木刻寓意深远,有飞龙瑞曽花鸟植物形象生动,另有亭台楼阁雄伟壮观 , 有白墙绿瓦美轮美奂。踏步于古街市的碎石道上有心平如镜,身心宛如浓缩于历史的画卷中随着巷道漫延。
今日我们并没去感受福建第一古街的夕日繁华,而是游走在和平古镇的外围。在群山环拢下那是纤陌交通的农田,几群肥硕的鸭子在田间嬉戏觅食,远处有老农高高扬起的锄头并传来嘿嘿的叫喝声,脚边伴行的田间有小溪蜿蜒潺潺,流水间偶可寻得几丛菖蒲蛰伏在溪石上怒放着身姿,据说这东西耐冬寒而相对淡泊。几屡清风扑面,和平古镇有种世外桃园的别致,这种浓到梦镜的清幽古朴又仿佛似曾相识。
有导游的引领,我们一路听取了关于“赵氏宗祠、神道碑、惠安饲、峭公宗祠、白莲堂”等大量古迹历史与传说,颇为震撼。其中当地有二个大家族的兴衰深有感触。第一是上官家族,上官家族在唐宋时期真的是名望大族。影视作品《武则天》就有上官仪、上官婉儿这种人物,说的是上官族在当时的强盛。而“一门九进士,一榜眼“和”宴罢宫花满壁,朝回牙笏盈床”这样诗句就记载在和平上官家族的族谱里,就也说明当时和平的上官族在朝庭的地位繁盛。学而优则仕,卖与帝王家,这是古时学子的大志向,不过历朝伴君如伴虎,为官虽可富贵倾城但古时勾心斗角也惊心动魄,随着几次朝代更换,上官家族也渐退出舞台,上官姓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慢慢风化成沙,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而当地另一个历史人物名黄峭公,此公非常人之智,他一反儿郎学而优则仕的祖训,让子孙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使黄氏家族开技散叶步上了康庄大道。唐昭宗时(约890),黄峭最高任工部尚书后弃官归隐,创办和平书院,教谕后人矢志求学。他有二十一个儿子,在他八十岁高龄时写了一首遣子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然后仅留下三妻的各自长子,余子18人都遣送散居各地。男儿志在四方,好一个笑傲江湖荡气回肠的家族史。经过千年的积淀,当时的黄氏儿郎现在遍布斐名于海内外。
二个以前的大家族兴于落,有的我们只能去追忆历史,而有的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想起了当前的“一带一路”,胜如黄峭公之大智勇,走出国门,突破国家的桎梏,谋中国之大发展,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天的游览时间很短,感受了这太多的文化古韵,有心潮澎湃。回望和平,那“和平古镇”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能用和平两字是大智慧,但要读懂和平的含义,要用千年的时间。
邵武和平古镇的历史有谁知道?
走进和平镇,你还为其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叹服。“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原始傩舞、婚庆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听导游介绍古老的民俗风情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观音茶等,则让游人体味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情。 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珍贵。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和平镇位于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唐代以来,历设里、乡、分县建制。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由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塔名的“聚奎塔”,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更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保留完整的600多米长的古街,素有“福建第一街”之称。这里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种类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而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走进幽邃的古镇小巷,悠悠古韵扑面而来,令人眼界开朗,心生感叹,浮想联翩。和平古称“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一座古城堡。新石器时期,古越先民就在这儿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代这里已经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街市,故宋以后又称“旧市街”。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城堡内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小巷纵横交错,光滑的鹅卵石记载着古镇的繁华与沧桑。县丞署 和平历史以来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为当时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平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民国四年(1915年),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
和平古镇怎么走
亲亲,这里有近200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明清时代豪华民宅,这里有长达半公里的青石板土街和数10条卵石铺砌的古巷道,这里有20余处人类生活遗址。人才辈出的书院更是培育出100多位进士,令整个古镇享“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古镇的奇特民俗文化,也吸引着游客到访探寻。【摘要】
和平古镇怎么走【提问】
亲亲,您好,乘车路线:各地可乘火车、长途车至邵武,然后在八一北路的汽车站乘坐到和平古镇的班车,首班车早7点,车程一小时。 自驾路线:浦建高速公路从和平/肖家坊/S205出口离开,沿S205行驶转入X829至和平镇聚奎路即可。【回答】
亲亲,这里有近200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明清时代豪华民宅,这里有长达半公里的青石板土街和数10条卵石铺砌的古巷道,这里有20余处人类生活遗址。人才辈出的书院更是培育出100多位进士,令整个古镇享“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古镇的奇特民俗文化,也吸引着游客到访探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