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江姐之子的介绍
1965年,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易小冶家在北京,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定居美国,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江姐的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是怎么回答的?
罗广斌和杨益言是《红岩》的两位作者,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红岩》,即使没有看过这本书,也知道这本书的一个角色,叫做江姐,也是整本书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江姐的精神品质被我们很多人学习,引为人生榜样。实际上江姐是有人物原型的,原型叫做江竹筠。这个女子在19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党组织,之后一直为了工作任务而奔波。在28岁的时候,在一次任务中不幸被俘,被关在重庆的渣滓洞中受尽了折磨,最后不堪折磨去世了。现在来到重庆三峡博物馆,会看到江姐的一封亲笔托孤书,很多游客看到这封书信都会忍不住落下眼泪。根据落款可以得知,这封信写于公元1949年。这封书信的字迹非常难以辨认,笔迹时轻时重,是因为写信使用的墨水并不是真正的墨水,而是自己调制的,写字则用的是吃饭的筷子。这封信是写给江竹筠的丈夫表弟的,托付的是江竹筠和丈夫唯一的一个儿子,叫做彭云。在自己的母亲牺牲的时候,彭云只有3岁,但是因为母亲做出的牺牲,彭云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关注,是重点培养对象。但是江姐的儿子,在长大以后却选择了定居美国,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彭云从小成绩就十分优异,在公元1965年的时候成为了四川省的理科状元,进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所有人都觉得彭云十分优秀,并没有辜负自己同样优秀的父母,在毕业以后,彭云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公元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等各项考试以后,彭云又开始想要提升学历,于是在不懈努力下,他终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还因为他读书期间的优秀,所以最后得到了公费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彭云在美国又继续攻读了两个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个时候彭云已经获得了非常高的学历了,所有人都以为彭云会回到国内发展,建设祖国。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彭云最后留在了美国工作,成为了马里兰大学的一位教授。但是每逢江竹筠的祭日,彭云还是会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为母亲扫墓。很多人都认为彭云是一个辜负国家培养的人,于是有记者去采访彭云,问他为何不回国?而他是怎么回答的呢?彭云坦言说自己“老了”,在母亲的遗书中,提出了对于彭云的希望,既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同时希望他能够为了国家做出一些贡献。但是彭云认为国内外的科研环境差别很大,对于彭云来说,他更加适合国外的科研环境,同时他也自认为在国外的工作中并没有辜负母亲的意愿,但是只有回报故土这件事,确实是他做的不够多。但是他“老了”,所以没有精力再去兼顾两头了,他曾经想过在美国研究出惊人的成果以后就回国,但是研究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自己想要的成果。结语人应该要懂得知恩图报,不过彭云国内外有着科研环境的差异,因此在国外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且表示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自己的研究成果都将造福全人类,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彭云的江姐之子
1965年,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易小冶家在北京,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定居美国,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江姐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人物生平编辑
江姐(1920年—1949年),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汉族,出生在四川自贡市。[1]
江竹筠烈士[2]
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
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甫志高”(原型任达哉)的出卖,江姐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
蓝丽娜国画《江竹筠烈士像》[3]
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