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的症状
癔(yì )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也可能成为癔病的诱因。
癔病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本病也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 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本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癔病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可以说癔病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病,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癔病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病的诊断。 但癔病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病再发。此外,癔病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病是很有帮助的。癔病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临床症状
由于癔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有时让人琢磨不定,同时没有器质性病变发生,所以,有许多人认为,癔病是邪病,是鬼神等作祟,到处向诬医神汉求救。不仅被人骗去钱财,还往往导致病情加重,耽误了正常治疗。 癔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可类似多种疾病的症状,几乎占据了医学临床各科的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人说“癔病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法国夏克称本病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患者是“不好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扮演”、“调皮孩子,恶作剧”等,这都说明癔病的表现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哪一位医生也无法完全的描述癔病的全部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将癔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①分离症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②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仅有一二种症状出现,且每次发作多为同样症状的重复。癔病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多数起病于35岁前,发病急骤,主要表现无器质性基础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具体有如下表现: (1)癔病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①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病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病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病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病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病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③癔病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④癔病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病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病。 ①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视觉障碍,常见者为突然失明,也有弱视、视野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可避开障碍物;听觉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双耳失去听力,但来自背后的声音可引起瞬目反应,睡眠中可被叫醒,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②运动障碍: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特点,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久可见废用性萎缩;失音,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客观检查,大脑、唇、舌、腭或声带均无器质性损害。 ③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所谓“鬼神附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癔病发作形式,偶尔也见于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障碍。此种情况多见于好感情用事、富于幻想或具有迷信思想的人,农村妇女尤为多见。首先,病人有相信鬼神存在的思想基础,有易于接受暗示性的性格特点,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在自我意识障碍的情况下,经过自我暗示如疑心鬼神会附体,或环境或他人的言语暗示,患者自称某某神仙,已死者灵魂的化身,此时病人常以这些附体者的口吻、身份讲话,声调也变得特殊,讲话内容与患者当时的内心体验有关。历时可数分钟或数小时,经暗示治疗后,病人可迅速恢复其自身身份,发作过后可部分回忆发作经过。“鬼神附体”本身仅仅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患者在强烈的情感反应下的一种病态体验,以死者、鬼神的口吻讲出她的想法和要求。只有患者本身相信鬼神的存在,他们犯病时才会出现“鬼神附体”症状。反之,不相信鬼神的人,不论怎样犯病,也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目前广大农村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一些癔病病人发病出现一些所谓“鬼神附体”的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一些巫婆神汉借此机会宣传迷信,坑骗病人的钱财,催残病人的心灵和躯体。希望广大患者和患者亲属相信科学,不要上那些江湖骗子的当。 “老牛大憋气”是癔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占农村中癔病患者的半数,占住院癔病患者的1/5。多见于易激动、感情用事、自以为是的女青年,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愿望,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争吵失利时感到委屈而发病。表现为在有人注意的地点和场合突然倒在地上、沙发上或有依靠处,以求得同情,同时四肢无规律的乱动或呈四肢僵直不动,嘴里喊叫、骂人或做怪样,并伴屏气或深叹气、吸气。虽问之不答,但并无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患者听得见,看得到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其发作也随之波动。发作中无大小便失禁及咬破舌头,身体极少有外伤。发作时间至少半小时或数小时,多在白天、安全及人多的地方发病,不会因发病而致伤或致命。发作后行为正常,对病中情况可完全或片断回忆,过后病人常说:“当时脑子是清楚的,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注意事项
对于癔症的确认应十分慎重,要注意四个要点: 一、该病是由于精神刺激突然引起的疾病; 二、该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躯体障碍表现出的体征,意识障碍表现出过多的表情和夸张性; 三、症状可因暗示而消失; 四、它不属于器质性躯体疾病。
分类
(1)分离型障碍。精神活动解体,不同的精神活动之间分离。如发作性意识改变、假性痴呆、附体体验、神游和心因性遗忘等。 (2)转换型障碍。强烈的情绪反应转化为躯体功能障碍,如各 种感觉、运动障碍、抽搐震颤等,而躯体症状一出现,情绪反应便消失,而且对情绪反应不能回忆。这些躯体功能障碍无法用解剖生理来解释,甚至相互矛盾,而且病人对这些症状漠不关心或泰然处之,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可以消除症状。 (3)躯体症状。又称Briquet综合征,表现出各种各样模糊不清,部位不定的躯体不适。 (4)其他形式。 ①流行性癔病:常发生于一个群体内,开始是一个人发病,周围的人目睹其症状,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出现相似症状。多短暂,女性常见,疲劳是其诱发因素。 ②赔偿性神经症:因为工伤、事故、纠纷受害者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症状夸大持续存在,但由无意识机制作用,并非受本人意识支配。(开始可能是有意识的,但以后反复强化变成无意识了) ③职业神经症:这是一类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运动协调障碍,如书写痉挛症,因书写任务重、疲乏、出现手部肌肉震颤、痉挛、无法使用手指,前臂甚至整个上肢,若改用其他手工动作则手指运动恢复常态。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 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1、遗传因素: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病态人格:癔症性病态人格是指癔症病人的情绪与性格表现,这种病态人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3、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4、躯体因素: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发病机理:学者们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不同观点上加以解释。心理动力学派根据压抑原理,认为受到超我不完全成功压抑的愿望,采取伪装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为症状。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生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癔症患者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别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弱化,使受其调节和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皮质症部位的活动相对增强或脱抑制,是癔症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反射”说学派认为癔症症状本质是一类神经系统原始的、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因继发性得益而强化,或因条件反射性联系而习惯化,成为主动化反应。这种观点的形式主要基于对战时癔症的治疗经验,未必适用于和平时期的患者。 癔病的精神与躯体因素 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躯体因素: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一般无精神因素,意识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阳性,暗示治疗无效等,可资鉴别。 (2)反应性精神病:病程较久,常有强烈精神创伤史,症状不呈阵发性,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暗示治疗一般无效等可助鉴别。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年轻女性。 (2)起病急,常有强烈的精神因素或痛苦情感体验等诱因。 (3)可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多,体征少特征。 (4)发病者大多受精神因素或暗示起病或使症状消失。 (5)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将病人置于安静的房间内使与喧闹声隔离。 (2)可采用暗示治疗,或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及涌泉等主穴,配以曲池、三阳交、少间等配穴治疗。 (3)心理治疗时,协助病人寻找发病原因和影响疾病恢复的因素。 (4)对病情严重者,可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概述
诊断,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故表现多是功能性的。而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多有神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可明确诊断。 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选用暗示疗法、心理疏导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也可根据不同症状酌情选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经正规治疗后大多数癔症病人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癔症迁延不愈。 因本病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起病,病程可随临床征象的不同而有差异。情感爆发、意识障碍、抽搐发作,一般于短期内即可消失,但常常有再发倾向。内脏机能失调和运动、感觉症状则历时较久,且于好转后也可再发。病程的长短和能否再发还取决于病后是否正确处理。不当的处理或接受不良暗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言语,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而使病程延长。因此,及时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及药物治疗,恰当的处理,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失,而且使疗效获得巩固,避免再发。 本病的预后一般是良好的,少数病人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具有明显癔病性格特征者治疗也较困难,且易再发。极个别表现为瘫痪或内脏功能障碍的癔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可因合并症而影响寿命。 癔病的治疗既容易也最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寻找发病的原因,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病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癔病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十分重要,但治疗前医护人员对病人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时出现这种情况,病人被送到医院后,某些医生认为癔症算不得什么严重疾病,因此不予重视,不做任 何解释,草草把病人和家属打发走了事,以致于使一些病人的病情拖延或反复发作,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某些医生分辨不出病人究竟患的是癔症还是躯体疾病,比如把癔症性的抽搐误认为是抽羊角疯,把癔症性失明、失音、耳聋怀疑为是不是长了肿瘤,把癔症性瘫痪误作脑血管病等等,以致于过份的重视病人,让病人查来查去,并难免交待一些不适当的话,其结果是病人受到一再的暗示,症状被加强甚至固定下来。一些癔瘫的病人,就可以因医生的不正确态度和处理,变得长久不愈,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这种结果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另外,在病人出现癔症发作时,应注意不要让过多人围观,家属也不要表现过份的关注,以避环境中的不良暗示,这些对减少和终止癔症发作都是很重要的。 ①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病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②暗示治疗:是消除癔病症状,尤其是癔病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实践证明,病人对医生信赖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给予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针剂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钙剂及电兴奋治疗。 ③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病症状的目的。
癔病有哪些症状?
癔病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可以说癔病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病,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癔病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病的诊断。
但癔病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病再发。此外,癔病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病是很有帮助的。癔病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癔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可类似多种疾病的症状,几乎占据了医学临床各科的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人说“癔病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法国夏克称本病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患者是“不好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扮演”、“调皮孩子,恶作剧”等,这都说明癔病的表现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哪一位医生也无法完全的描述癔病的全部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将癔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①分离症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②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仅有一二种症状出现,且每次发作多为同样症状的重复。癔病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多数起病于35岁前,发病急骤,主要表现无器质性基础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具体有如下表现:
(1)癔病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①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病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病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病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病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病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③癔病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④癔病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病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病。
癔病①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视觉障碍,常见者为突然失明,也有弱视、视野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可避开障碍物;听觉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双耳失去听力,但来自背后的声音可引起瞬目反应,睡眠中可被叫醒,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②运动障碍: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特点,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久可见废用性萎缩;失音,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客观检查,大脑、唇、舌、腭或声带均无器质性损害。
③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所谓“鬼神附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癔病发作形式,偶尔也见于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障碍。此种情况多见于好感情用事、富于幻想或具有迷信思想的人,农村妇女尤为多见。首先,病人有相信鬼神存在的思想基础,有易于接受暗示性的性格特点,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在自我意识障碍的情况下,经过自我暗示如疑心鬼神会附体,或环境或他人的言语暗示,患者自称某某神仙,已死者灵魂的化身,此时病人常以这些附体者的口吻、身份讲话,声调也变得特殊,讲话内容与患者当时的内心体验有关。历时可数分钟或数小时,经暗示治疗后,病人可迅速恢复其自身身份,发作过后可部分回忆发作经过。
“鬼神附体”本身仅仅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患者在强烈的情感反应下的一种病态体验,以死者、鬼神的口吻讲出她的想法和要求。只有患者本身相信鬼神的存在,他们犯病时才会出现“鬼神附体”症状。反之,不相信鬼神的人,不论怎样犯病,也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目前广大农村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一些癔病病人发病出现一些所谓“鬼神附体”的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一些巫婆神汉借此机会宣传迷信,坑骗病人的钱财,催残病人的心灵和躯体。希望广大患者和患者亲属相信科学,不要上那些江湖骗子的当。
“老牛大憋气”是癔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占农村中癔病患者的半数,占住院癔病患者的1/5。多见于易激动、感情用事、自以为是的女青年,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愿望,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争吵失利时感到委屈而发病。表现为在有人注意的地点和场合突然倒在地上、沙发上或有依靠处,以求得同情,同时四肢无规律的乱动或呈四肢僵直不动,嘴里喊叫、骂人或做怪样,并伴屏气或深叹气、吸气。虽问之不答,但并无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患者听得见,看得到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其发作也随之波动。发作中无大小便失禁及咬破舌头,身体极少有外伤。发作时间至少半小时或数小时,多在白天、安全及人多的地方发病,不会因发病而致伤或致命。发作后行为正常,对病中情况可完全或片断回忆,过后病人常说:“当时脑子是清楚的,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