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传奇73-76剧情介
武媚娘传奇73集剧情介绍李治担心媚娘,决心出去找她。媚娘信步走至承庆殿,于朦胧灯火中看到了舞剑的李恪,酷似李世民,媚娘上前,与他共舞,两人心意相通举止亲密,这一切被李治看在眼里。媚娘说出若能重头来过,不会选择进宫的话,李治失望离去。李恪感慨越来越看不透媚娘,媚娘告诉李恪,李治召他入宫的真正用意就是因为不希望宫中因吴王请辞而生出流言。李治嫉妒心痛下宠幸了萧淑妃。长孙无忌奏请立李忠为太子,朝堂上老臣结成一派,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李恪找到李绩,与他建立联盟关系,不远处的马车内,杨长史和高阳公主看着这一切,十分满意。两人联手,达成共识,誓要离间李恪与李治的感情,推李恪坐上帝位。萧淑妃重新获宠,春风得意。萧淑妃下决心要为素节谋划一个大好的将来。王仁恕让秀珠传话给王皇后,宫内外关于媚娘的流言遍布,王仁恕要她抓紧时机把媚娘赶出宫。媚娘再次来看望李忠,碰上王皇后来接李忠。李忠虽华服在身,内心却明白,母亲的死是王皇后下毒,武媚娘设计,李忠将两人视为仇敌,发誓一定要当上太子,登上帝位,为母亲报仇。王皇后带李忠离开,媚娘期盼李忠能看自己一眼,李忠却对她视若无睹。媚娘在密室点起宫灯,李治到来,两人因嫉妒和隔阂大吵了一架,媚娘情绪激动晕倒在地,李治顿时慌乱。太医给媚娘诊出喜脉,孩子的到来让两个人重归于好。太医给媚娘诊出喜脉,孩子的到来让两个人重归于好。萧淑妃听说媚娘有喜。武媚娘传奇74集剧情介绍萧淑妃赶紧拜见王皇后,并委婉提醒王皇后媚娘的孩子会威胁到李忠地位,可以请道人方士进宫,诅咒媚娘落胎。李忠被册封为太子,大礼过后,王仁恕并长孙无忌旧事重提,以李淳风当日占卜的预言为由要处死媚娘,李治坚定地一力维护。翌年,媚娘顺利为李治产下一子,取名为弘,名字中隐含了李治对他的期待。到了此刻,媚娘因有了可以争夺储君之位的子嗣,而成为萧淑妃与王皇后共同的敌人,两人不得不暂时摒弃前嫌,携手对付媚娘。长安的街道上,一辆满载粮食的马车撞上了巡逻的羽林卫,被发现粮食下藏的全都是甲胄和兵器,长孙无忌严审马车夫。高阳与杨长史一同收到消息,有马车夫拉着兵器与甲胄去李恪的庄园被截获,杨长史认为这是长孙无忌在使手段构陷李恪,为保李恪,杨长史决定铤而走险……李治头疼严重,媚娘得他这是家族遗传的风疾之症,无法医治。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三人在李恪府相聚,杨长史到来,告知李恪已然大祸临头。武媚娘传奇75集剧情媚娘听说王皇后在找术士,传令让许敬宗和李义府进宫。杨长史以李恪遭到构陷为例,试图让李恪相信李治对他已经信任不再,李恪仍然愿意相信李治。李治驾临李恪府,提出给李恪安排禁军要职。李恪欣喜,以为李治是顾念兄弟之情,没想到李治竟支吾说出想给媚娘封妃一事,李恪失望,拒绝李治的要求。长孙无忌审出马车是要去往李恪别庄,集结羽林军去李恪府。杨长史决定除掉李治,不惜用鸩酒鸩杀李治,李恪看出端倪,拆穿计谋,杨长史自尽,李恪悲痛万分。长孙无忌本想借机治李恪的罪,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恪变成救驾的功臣,无从下手。许敬宗和褚遂良同时回到长安,许敬宗向媚娘表忠心,媚娘交代了许敬宗和李义府两件事……许敬宗上奏宋州都督告老还乡,李治派李恪接替这个职位。高阳怕媚娘产子后失去斗志,前来试探。 高阳发现媚娘依然想报仇,稍微放心。柴令武等人在李恪府为李恪饯行,房遗爱按照高阳公主所教,表示愿意效忠追随李恪,其他人在房遗爱的带动下,也纷纷表态,李恪动容。李义府密见媚娘,原来李义府发现李恪与李绩在城外树林相会,便隐匿在树林中偷听两人的谈话,并把听来的对话告诉媚娘。媚娘得知李恪与李绩早已携手,最后李恪向李绩提出了一个要求。 李恪离开,高阳前来送行,李恪仿佛看到了杨长史在树林深处望着自己,定睛看去却什么也没有……李恪带着几分怅然离开了长安。日子飞快的过去,转眼已是永徽五年,媚娘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小公主,封号为安定。高阳喜欢安定公主,整日抱着爱不释手,高阳听说皇后最近又推荐了一名神医给李治治病,媚娘对此十分淡然。道士明崇俨为李治治病奏效,李治宣布留宿于皇后宫中。明崇俨有心在皇后面前显露才能,说出自己最擅长的其实是巫蛊和厌胜之术。明崇俨施展道法,猜中萧淑妃最恨之人的姓氏,获得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信任武媚娘传奇76集剧情介绍李恪自从到了宋州,就开始屯田练兵,收买军心,长孙无忌提醒长孙冲一定要盯紧李恪。长孙无忌听说王皇后不成器的手下居然真的找到了能治风疾之症的人,觉得事情十分古怪,他让长孙冲调查明崇俨。李治与王皇后久未在一起,两人相对无言,王皇后向李治夸奖李忠用心读书习武,却发现李治在走神。李治告诫王皇后不要学萧淑妃搬弄是非惹人生厌,王皇后感到委屈。王皇后忆起李治为维护她皇后的尊严,执起她的手,从那时起,王皇后就对李治产生了真情。李治动容,却不信王皇后如她自己所说那般多年来问心无愧。裴行俭击溃西藩叛军,立下大功,长孙无忌在朝堂上为裴行俭请功,李治同意长孙无忌提议,让裴行俭出任军中要职。李绩与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向来秉行军权与政权互不干扰原则,长孙无忌此举无疑触到了李绩的底线,李绩心里不满。李义府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并收天下旧志焚之。李义府一言既出,朝堂上一片哗然。大家都以为李义府要离开长安了,不料李义府早有准备,请王德俭提交奏折给李治,果不其然,李治看了奏折,要赏李义府。媚娘把编纂好的《内训》送给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对媚娘大大不满,这时又有李义府奏请废后被封赏的消息传来,王皇后被激怒,终于决定对媚娘出手。李治为中宫之事召朝臣进宫商议,李绩仍不愿参与其中,避而不见。李治以皇后无子为由向长孙无忌、褚遂良开炮,长孙无忌搬出先皇来压制,许敬宗却翻出了王皇后为夺李忠,弑杀刘氏的事。王皇后和萧淑妃传召明崇俨,在宫中针对媚娘施行厌胜之术。前朝为废后立后的争执已经进入白热化,媚娘派人来禀报李治,代王李弘病了。李治来看望李弘,说起一定要立媚娘为后,媚娘却突然晕倒。武媚娘传奇77集剧情大家都以为李义府要离开长安了,不料李义府早有准备,请王德俭提交奏折给李治,果不其然,李治看了奏折,要赏李义府。媚娘把编纂好的《内训》送给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对媚娘大大不满,这时又有李义府奏请废后被封赏的消息传来,王皇后被激怒,终于决定对媚娘出手。李治为中宫之事召朝臣进宫商议,李绩仍不愿参与其中,避而不见。李治以皇后无子为由向长孙无忌、褚遂良开炮,长孙无忌搬出先皇来压制,许敬宗却翻出了王皇后为夺李忠,弑杀刘氏的事。王皇后和萧淑妃传召明崇俨,在宫中针对媚娘施行厌胜之术。前朝为废后立后的争执已经进入白热化,媚娘派人来禀报李治,代王李弘病了。李治来看望李弘,说起一定要立媚娘为后,媚娘却突然晕倒。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分析废后一事,发现媚娘亲撰《内训》的目的竟是要激怒皇后。萧淑妃得知媚娘晕倒,安排后招,命人去找太史局侍郎常孝通。媚娘昏迷不醒,李治焦灼,常孝通说出媚娘中了厌胜之术。长孙大人派人通知王皇后要她冷静,皇后却知道为时已晚。是夜,大批羽林卫涌入皇后寝宫,开始搜查。刘孝来到藏匿压胜傀儡的床前,在地上摸到了血渍…萧淑妃正为自己一石二鸟的计策沾沾自喜,却被搜出了本属于王皇后的厌胜人偶,萧淑妃大惊失色。李治痛恨萧淑妃害媚娘,把萧淑妃打入了掖庭狱。明崇俨与许敬宗相见,可惜精心布局却没能扳倒王皇后,功亏一篑。媚娘到掖庭看望萧淑妃,萧淑妃仍试图挑拨媚娘和李治的感情。王皇后回忆起之前羽林卫搜宫的情形,原来她早已看出萧淑妃的计划,于是索性将计就计,除掉了萧淑妃。
武媚娘传奇里面,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都是李世民老婆吗?平级对吗?
皇帝的老婆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后,其余的都是小妾,哪怕位份再多高也只是个小妾,而古代妻妾之别有如天渊,早在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唐律》中也明确规定“妾通买卖”,纳妾时给予的财物被称为“买妾之资”。而妻妾之别不仅在民间泾渭分明,在皇宫中也同样毫不例外。比如晋武帝的宠妃胡芳得宠到了有着“亚后”的待遇,但她的父亲胡奋在遇见皇后杨艳的父亲时,仍旧只能恭恭敬敬地说道:“我的女儿不过是给你的女儿做婢女的。”再比如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在后宫中的待遇都一切如同皇后了,但一个小小的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照样敢在提到武惠妃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直接对皇帝说你心爱的女人不过就是一个伺候你的下人。
唐太宗的后宫四妃包括生前册封与死后追赠的共有如下几位: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德妃、郑贤妃、杨妃、徐惠。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先看韦贵妃,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韦氏名珪,字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珪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珪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书也同样会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
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贵妃孙氏……佐皇后以理,内治宫壼肃雍,上下咸无怨者。”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韦贵妃作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亲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母亲的逝世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韦贵妃之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唐太宗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驸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是最差的,而临川公主出嫁后就随着丈夫一同离开了京城远赴边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着时就离开长安的公主。韦贵妃唯一的儿子纪王李慎虽然很有才华,在襄州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因此给予李慎格外的关注或奖赏,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这才褒奖了他。
至于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李氏,与母亲一起籍没进宫,但都20岁左右了,其母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宫婢身份的李氏封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最末等的胡人为妻。
虽然有人因此认为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将她认作继女的标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将定襄认为继女,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样,封的是公主而不是县主,墓志上也不会明确记载定襄不过是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而应该像弘化公主那样,只说是“陇西成纪人”“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
何况定襄县主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若是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当然,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什么韦珪作为贵妃却无宠到了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不喜欢韦珪,为什么还要封她为贵妃?其实这跟人们长期以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
首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帝也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光看唐朝诸位皇帝的贵妃,除了唐玄宗的杨贵妃,唐代宗的独孤贵妃外,其他皇帝的贵妃都不得宠,也找不到什么得宠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后宫之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到了极点而皇帝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是不会插手后宫事务的。所以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权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那么得宠,出身好资历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却只是个淑妃,另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做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情的唐宪宗唯恐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郭氏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权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皇后,如果皇帝没有特别的吩咐或要求,那么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唐太宗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些后宫女人的态度,那就是韦珪、阴氏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没资格给自己生孩子。
《魏郑公谏录》:
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的后宫中有太多罪人家的女儿充当妃嫔,由这些人生养皇子实在不合适。
唐太宗本就是贵族子弟出身,对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着天然的鄙夷歧视之意——虽然这不代表他就要把这些女人当阶级敌人来看。
再加上韦珪阴氏等人是唐太宗当秦王时宫里发配来伺候的宫婢,而身为亲王时的李世民对后院这些小妾的出身没有多少自由挑选的余地。但出于贵族的偏见,唐太宗显然不认为这些女人的血统有多好,更不应当给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会稀疏了自己优秀的基因,让后代不够优秀。
只不过孩子是欲望的产物,唐太宗又没有练过什么神功,只能让指定的女人生孩子,而历史上为皇帝生育了子女却照样无宠的嫔妃也比比皆是。所以虽然韦珪、阴氏这些嫔妃虽然给唐太宗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依旧免不了打从心底鄙视出身不好的她们,更遑论还能对她们产生什么感情呢?
杨淑妃,即杨素的孙女,杨玄奖之女。隋末杨玄感起兵后,杨玄奖意欲响应却先被郡丞所杀,杨氏则作为谋反案的家眷被籍没进宫,充作宫婢,李唐建立后又被分配到秦王府伺候。
按照其弟杨台的墓志所载,杨台因为杨氏为妃的缘故被封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长,考虑到阴妃的弟弟阴弘智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由二人官阶上的差距也可知这应当是他们的姐姐在后宫地位不同的体现,所以同为四妃,杨氏明显比阴氏的封号要更高一些,杨氏当为淑妃,阴氏则为德妃。
阴嫔,封号原本应为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
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级为嫔,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又或是和儿子一起被废为庶人赐死,最后以嫔礼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阴妃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荣,为人贪暴淫纵,被隋文帝赐死。也正因为祖父燕荣为人“虐毒”的缘故,燕氏自幼被母亲杨氏严格教导要学会温恭谦让,以养成身为贵族该有的闺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便再也没生育过。李嚣早夭,而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儿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年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体衰的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在患有眼疾行动严重不便的情况下,仍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后病逝在驿站里,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甚至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自杀身亡,但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放过燕妃的子孙,不仅残忍地下令将李贞父子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
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同样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各类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生前仅为二品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充容。相对于其他嫔妃在太宗一朝最多只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徐惠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皇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于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最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就史书中所记录的事迹而言,徐惠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颇得唐太宗的赏识,《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直谏朝政——这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疏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但如果说徐惠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影响很大,那就言过其实了。毕竟徐惠的这篇上疏虽然甚得唐太宗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但无论是上疏中所谏止的征辽之举,还是营造玉华宫之事,唐太宗都没有因为徐惠的进谏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调整或改变。
唐太宗逝世后充容徐惠作为无子无女的嫔妃,按例送进崇圣宫出家为尼,一年多后留下了一生中最为谦卑的愿望:“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侍奉于陛下的陵庙,这是我唯一的心愿。”病逝在这座守陵的宫殿里。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惠也并没有选择在唐太宗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对徐充容此举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徐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其父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一下子便由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越6级,卒于任上时,唐高宗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为“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遂被唐高宗召进宫中册为婕妤。
武媚娘传奇919293剧情介绍
《武媚娘传奇》是由唐德影视、范冰冰工作室、《读者》集团、恒大影视、中影联合出品的古装宫廷剧,该剧由高翊浚执导,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张钧甯、张庭、周海媚、李李仁、李解等人主演。
第91集 长孙无忌自杀
入夜,长孙无忌入殿拜见武媚娘,武媚娘明知主持封禅大会会被人暗杀,但还是义无反顾主持了封禅大会,长孙无忌一脸不解希望武媚娘能把原因说出来,武媚娘之所以冒着危险主持封禅大会,主要原因是想试探长孙无忌的心思,经过试探武媚娘已经知道长孙无忌一心只想为国效力,多年以来长孙无忌处处跟武媚娘做对亦是为了大唐着想,武媚娘非常佩服长孙无忌的为人,当场下跪向长孙无忌行礼,长孙无忌自知派人行刺武媚娘罪责难逃,离开宫殿之后写了一封书信给雉奴。
雉奴已经从武媚娘口中得知行刺策划者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已被关入大理寺受审,雉奴一脸愤然心痛长孙无忌对武媚娘的所作所为。大理寺审判完长孙无忌派人送长孙无忌出城,等待长孙无忌的将是孤苦的流放岁月。一个官员来到凉亭与长孙无忌见面,长孙无忌即将离开京城,官员一脸失落认为大势已去。长孙无忌提醒官员无需太悲观,只要朝中依然有一丝星火力量同样可以变成大火,长孙无忌叮嘱官员好好调教太子李忠,李忠得势之后一定会扶持长孙无忌残留在京城的势力。官员见长孙无忌已对身后之事做好安排,喜出望外期盼长孙无忌归来日期。长孙无忌唤退官员跪在地上面对天空,一脸悲痛自认多年以来一心忠于唐朝。不久之后,长孙无忌郁郁寡欢上吊自杀。入夜,武媚娘与雉奴商量嫁出几个公主与一些老官员的儿子联姻,只有这样才能拉拢李氏家族与老官员的关系。武媚娘不希望看到雉奴继续与老官员们明争暗斗,只想化解双方的矛盾。李忠坐在牢房里面休息打座,一个太监端了一壶酒来到牢中让李忠喝下,李忠喝完酒意识到酒中有毒,脸上升起仇恨依然对武媚娘恨得咬牙切齿,送酒太监站在当场面色冰冷注视李忠,李忠说完几句报仇的话七孔流血死在当场。雉奴坐在床上看书,武媚娘来到床边陪雉奴谈话,雉奴发现武媚娘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武媚娘操心国事不像历代皇后那样轻松快活。贺兰公主回到京城,武媚娘将王子们召集到殿内为贺兰接风洗尘,贺兰来到殿内与武媚娘等人开怀颤饮。武媚娘托咐贺兰照顾雉奴,雉奴在贺兰的照顾下心情好转每天都是笑口常开。武媚娘暗中派出一个太监关注贺兰,贺兰给雉奴带来了欢声笑语,太监将雉奴的生活情况告诉给武媚娘。自从贺兰陪伴雉奴饮食起居,雉奴一扫愁容天天笑容满面。
第92集 太子遇害
武媚娘有意安排贺兰成为稚奴的妃子,太子师傅给太子上课讲学的时候提起贺兰即将成为雉奴的妃子,太子对贺兰充满爱念不希望看到贺兰成为雉奴的妃子,贺兰私下与太子见面,太子劝说贺兰不要再跟雉奴太亲近,贺兰不赞成太子的劝说一心想当妃子,武媚娘已经保证以后让贺兰成为后宫四妃之列,贺兰在权力的诱惑下一心只想成为雉奴的妃子。
入夜,太子来到掖庭找到了二个妹妹,二个妹妹被武媚娘囚禁多年,太子闻开掖庭上朝要求武媚娘放掉二个妹妹,武媚娘见太子已经知道实情,只得同意二个公主离开掖庭嫁人。明道长回到京城入宫拜见雉奴,多年以来雉奴疾病缠身一直服药维持体质,明道长研究出了一种治病办法有七成把握能治好雉奴的疾病,雉奴得知明道长已经找到办法为他治病,喜出望外做好接受明道长治病的准备。太子要求武媚娘放掉二个妹妹,雉奴已经听到消息,武媚娘来到宫殿中探视雉奴,雉奴面色悲愤对太子的行为非常不满,武媚娘提醒雉奴治病期间情绪波动不能太大,免得不利于接受明道长治病。武媚娘陪太子下棋,太子在下棋过程中继续要求武媚娘放过二个妹妹,武媚娘没有正面给太子答复,而是面色严肃训了太子几句,太子诚惶诚恐劝说武媚娘应该远离朝政,武媚娘是因为雉奴常年患病才主持朝政,太子听完武媚娘的话主动行礼认错,武媚娘非常赏识太子的个性,太子敢于直言直语容易得罪人,武媚娘提醒太子以后有话不要直说免得得罪朝中官员。太子与贺兰见面,贺兰当着太子的面谈起武媚娘当年逼死她的母亲,太子见贺兰跟武媚娘有仇,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提醒贺兰不能伤害武媚娘。雉奴在明道长的医治下身体好转设宴庆贺,太子当面向武媚娘敬酒,武媚娘喝完酒回到雉奴身边坐下,太子忽然七孔流血向贺兰走了过去,贺兰很可能因为仇恨武媚娘才毒死了太子,太子心知是贺兰在他的酒中放入毒药。武媚娘眼睁睁看着太子中毒死去,雉奴悲痛欲绝晕死过去。狄仁杰面见武媚娘,武媚娘面色悲愤要求狄仁杰找到毒死太子的凶手。狄仁杰面露难色心知想要调查太子死因必须与许多有权有势之人沟通,能在大殿内当着雉奴与武媚娘的面毒死太子的人自然也有很大的势力,否则绝不敢当场毒死太子。武媚娘狄仁杰因为查案产生顾虑,脸上升起坚定的神色要求狄仁杰抛开所有顾虑查案。
第93集 武媚娘斩杀太子师傅
百官来到太极殿上朝,武媚娘因为太子被人毒死没有心情跟百官议事,太子师傅见武媚娘想退朝,赶紧出列声称有奏折要上报,武媚娘坐在龙椅上听太子师傅说话,太子师傅开口指责是武媚娘毒死了太子。
武媚娘勃然大怒唤来侍卫拉走太子师傅,太子师傅继续大骂武媚娘干涉朝政,武媚娘被太子师傅激怒,当场宣布处斩太子师傅。太子师傅被处斩不久,武媚娘回到雉奴身边,雉奴正坐在房中雕刻太子的木偶,太子师傅被武媚娘处死的事情雉奴已经知道,雉奴一脸悲痛对武媚娘处死太子师傅产生不满,武媚娘理直气壮认为自己处死太子师傅没有做错,太子师傅一再挑衅武媚娘的权威,武媚娘心知必须除掉太子师傅。李贤在书馆编改史书,武媚娘派人送了一堆书给李贤,李贤拿起其中一本书定睛一看,书上的名字写着“孝子传”。武媚娘送孝子传给李贤的目的就是想让李贤孝顺父母,李贤对武媚娘的多余之举产生不满,坐在屋中修改史书的所有官员怂恿李贤写匿名奏折给雉奴,雉奴收到了李贤等人写好的奏折,瑞安趁着雉奴看完奏折离去悄悄拿起奏折细看。雉奴派出独孤出宫调查太子死因,独孤找到了端酒水给太子的一个宫女,宫女在太子死后已经逃出宫中,独孤找到宫女的时候宫女已经死亡。雉奴听完独孤的话对瑞安产生怀疑,瑞安负责管理后宫宫女,雉奴怀疑瑞安跟太子之死有关,由于瑞安是武媚娘的亲信,雉奴心知不能提审瑞安。独孤离去之后雉奴疾病复发大口喘气,站在旁边的贺兰趁机走出来嘴对嘴替雉奴输送空气,雉奴在贺兰的及时帮助下情况好转。入夜,雉奴坐在房中休息,武媚娘来到雉奴身边,雉奴跟武媚娘提起贺兰,贺兰的性格很像武媚娘年轻的时候,武媚娘没有嫉恨雉奴对贺兰产生感情,一脸欣慰赞成雉奴与贺兰同房。雉奴见武媚娘没有产生嫉妒,心中升起不满打算找贺兰一起同房,武媚娘忽然叫住了雉奴,雉奴面色悲愤看着武媚娘,武媚娘提议雉奴立贺兰为妃子。李贤将明道长引到马车上,明道长察觉到李贤心怀不轨,李贤拿出匕首捅死了明道长,明道长临死之前听到李贤自称毒死了太子。武媚娘想起太子死在眼前的情景,太子当时七孔流血死状触目惊心,武媚娘回想完太子死时的情景贺兰走过来行礼。贺兰早已对武媚娘恨之入骨,为了激怒武媚娘,贺兰故意在武媚娘面前谈起已跟雉奴圆过房,武媚娘表面上什么话也不说,离开贺兰的时候叮嘱瑞安私下监视贺兰。
《武媚娘传奇》四位妃子是谁?
《武媚娘传奇》电视剧中四位妃子分别是贵妃韦氏、淑妃杨氏、贤妃刘氏和德妃殷氏。1、韦贵妃 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进宫时本是一个温婉贤淑的少女,后受算计导致变得心狠手辣,独断专权。在宫中与杨妃多年不和。她多次策划阴谋,先是逼迫刘贤妃滑胎诬陷杨妃,后又处处针对武如意。韦贵妃欲杀萧蔷夺其子的计划被发现,萧蔷和徐慧联手击败她,李世民将其赐死于掖庭。 2、杨妃 唐太宗李世民妃子。杨妃身为隋朝公主,吴王李恪之母,为了光复大隋朝和替夫李元吉报仇,忍辱数十年。在慈悲面孔下,拥有一副蛇蝎心肠,害人于无形。一直想让李恪继承皇位,利用武如意对付韦贵妃。因为想匡复大隋朝而派刺客诛杀唐太宗李世民,计谋失败后自裁而死。3、刘妃刘贤妃,剧中唐太宗四妃之贤妃,居锦乐宫。经韦贵妃一手提携,无奈也处处受制于韦贵妃,曾经怀孕两次,皆被韦贵妃利用胎儿陷害异己的缘故滑胎,言语上透露了之前因韦贵妃而害死裴昭容、郭采女和薛婕妤。4、殷妃殷德妃,唐太宗四妃之一,齐王李祐之母。为了能与儿子团聚,投靠韦贵妃,一直惧怕韦贵妃的势力,协助韦贵妃祸害宫廷其他妃子,想方设法的为自己的利益步步为营。人前笨嘴拙舌,懦弱无主见,实则内敛智慧,隐藏锋芒。经常礼佛诵经,甘于平淡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