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
这次阅读的书籍是雷米的《心理罪》系列的《第七个读者》。
这本书我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意犹未尽……
简单介绍一下作者——雷米。他是公安部某直属学院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代表作《心理罪》系列。他是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或许正是因为他掌握的这些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他才会把《心理罪》写得这么令人惊叹。
这本书虽是写犯罪心理的,却在故事陈述时,对景物和环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使读者看后仿佛置身其中,或美好,或惊悚,或伤感……总能感同身受。
(这样的景色,总感觉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
(读到后面才发现这环境不单单只是环境,也是线索)
文章中有很多铺垫的地方,乍一看似是一句玩笑,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便会慷慨,这句话用的甚是巧妙
1.引子中方木遇到一个女孩 “我看着他,突然觉得他的眼睛很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人。单纯,懵懂,清澈见底” 等你读完便知这个他曾认识的人,那其实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名字,是一个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个叫陈希的女孩,曾是他目之所及再无其他的放在心尖尖上的人。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会轻飘飘的说出来?或许是因为她也是他不愿想起和触碰的痛。
2.在第一章中,作者对男生二舍环境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话—— “五十多年来,这座老楼始终矗立于校园,除了有点潮湿,仍然很坚固。而潮湿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情,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笑谈,这座楼永远不可能发生火灾,人为去放火都点不着” 看似玩笑,调侃,可到后面的剧情却是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打破了这个笑话。 “还没跑到楼下,他就已经看见了……传说中永远不会失火的二舍,此刻被包围在一片火焰与浓烟中。”
关于这本小说的创作手法的感想:
1)米老师用了大量的铺垫来向读者展示线索,引读者思考猜想,在不断的阅读中,找寻谜团的答案,使阅读的过程充满趣味。
2)多重画面感。从不同的视角讲述故事发展。你会觉得,这个前段里,主角是方木。下一个片段里,主角是凶手。在某些片段里,主角是受害者。他们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环境描写,既烘托氛围,引人入胜,也衬托人物的心境,甚至是破解案件的重要线索。
4)人物的塑造。从语言,形体,性格,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去塑造人物。剧中众生云云,众生之中必有你我。
5)大结局,通过阅读孙梅日记将整个故事以另一种方式复述一遍,将杀人动机,犯案时间,人证物证,一线串起。让原本铺设迷离的案件得以清晰明朗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解开谜团的同时,让读者不禁生出“啊,原来是这样”或“你看我猜对了吧”的感慨。
关于故事本身的感想:
1)当人心里埋下了恶的种子,奶阴暗便是它肥沃的土壤。在别人无法窥视的世界里肆意生长,那是无论谁给予他阳光雨露,温暖欢笑,都无法将其除掉的顽固。吴涵面对身边人的善意,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怜悯与嘲笑。当生活的不如意如同巨石一般压在他身上的时候,如蝼蚁苟活的他,渴望着掌握他人生死的力量。信任被他当做伪装和自保的武器,爱被他当作耻辱与作恶的借口。曾一瞬而逝的温情,暖不了他充满仇恨和私欲的心。不管别人生死如何,是否无辜,只要他快乐,他只要他快乐!
心理罪其实展现的是一种病态般的现象,它如老鼠般藏于阴暗角落,若任由它生长,终会坠入无尽黑暗的地狱。快感是短暂的,被人发现的恐惧和被怨灵复仇的恐惧远大于犯下罪恶的痛快。
施暴者葬身火海,受害者死不瞑目,留世者痛彻心扉,此乃悲剧是也。
更多时候,我们其实更像一个旁观者,与己无关时悠哉度日,与其相关时战战兢兢。 我们永远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珍惜当下,善待他人,谨言慎行,全力以赴,不留遗憾,一心向阳,方不负时光,不负己。
《心理罪 第七个读者》已经死了五个人,到底谁是凶手
作者 I 西达雅
这周开始看一本新书,书名叫《心理罪》。这是本悬疑小说,从一个一起跑步的同事那里借来的,书上还有作者雷米的签名。
小说的背景是校园,大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莫名其妙的死亡,警方查不到凶手,校园里人心惶惶。
我已经看到第五个受害者,大概看完半本书,怀疑了好几个凶手,但都一一被排除。
第一个死者是宿舍熄灯后上大厕,在北方那种公共洗浴间,淋浴和厕所左右排列,他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在厕所蹲了一夜,凶手是用麻绳从他后背的厕坑,越过一米四左右的围墙,勒住他的脖子,拖拽顶到墙上勒死的。
第二个死者是个研究生美女,晚上去行政楼顶层的文印室,给即将转任的导师复印一大堆材料,第二天被发现,她的尸体出现在三楼的平台,她从二十几层坠落到三楼,摔死了。
第三个死者和第四个死者,是一对在足球场边亲昵的情侣,当天下着雪,十点半宿舍熄灯后他们仍依依不舍,最后决定去看通宵电影。但这时候,女孩看到从男生背后升起一个身影,举着凶器向男生砸来,男生被砸晕在地上。凶手抓住女孩,用迷药将其迷晕,扛在肩上走了。后来凶手来寻男孩,发现男孩不见了踪影,为避免自己身份暴露,他决定找到男孩。凶手沿着雪地里的脚步,看到操场墙边,有个扶墙行走的身影,他赶紧跑过去,途中却摔了一跤。结果看见,那个男孩被围墙上结的冰凌砸下来,刺到后脊椎,僵住了。女孩被发现时,是赤裸着身体被绑在操场的旗杆上,没有性侵痕迹。
第五个死者,是经济系的陈希,她的死更诡异,在死了4个人的校园里,人心惶惶的时候,学校的元旦晚会、社团活动依然没有结束。她在戏剧社团参演一个话剧,演女主人公,一名公主,剧本写的是一个普通人爱上了她,为了得到她和恶魔交换了灵魂,成为一个国家英雄,和公主订婚,他完成愿望的时候,恶魔侵占了他的身体,用斧头砍下了公主的头,为的是重生。剧本里砍头砍的是一个塑料人,谁知道真实上演的时候,凶手假扮了男主角,他把陈希迷晕,按着剧本,在3000名观众面前砍下了真人头,然后逃走。
作者很会渲染气氛,我一个人在悄无人声的房间里看书,心里腾升出一阵阵恐惧。如果我还是在大学校园里,看这本书,我估计自己会有好一阵害怕夜里到操场上散步、在图书馆自习,甚至起身上厕所。
看书的过程中,我也怀疑过几个人是杀人凶手。一个是本书的第一主人公方木,第一起案件和第二起案件,甚至第五起案件的死者,都和他有关系,他有时候甚至能敏锐地感觉到凶手的意图,就像他就是杀人犯一样。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分裂症,会梦游啥的,晚上死的那些人都是他杀的。后来他甚至将自己绑在床上睡觉来排除自己的嫌疑。
我怀疑的第二个凶手是吴涵,方木同宿舍的舍友,他是和舍管一起值班的学生干部,他强壮有力,有能力扼死人,也能随意走动。但是随着第五个受害者的死,凶手体型曝光,吴涵的嫌疑排除了。
目前怀疑的王健,本是基地班的学生,后来考试成绩不够好被淘汰初基地班,但是他仍在基地班的宿舍住。基地班是一群只顾学习,没有人情味的人,后来他搬出来去了第一个死者的床上住。再后来,人死得越来越多,市里的学生都不住校了,王健自己住在那个六人间宿舍。他的性格很怪,孤僻不合群,所以在被怀疑的人之列,但是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凶手。
或许接着看下去,我还会怀疑更多的人是凶手。我想这也许就是悬疑小说成功的魅力吧,既要破案,却不能让轻易知晓凶手是谁,也要渲染气氛,要让读者恐惧,恐惧之余又让大家有读下去探索真相的勇气。
心理罪方木人物分析?
有犯罪天赋与直觉,内心却很纤细,感性大于理性,做的事情不能说都对,但至少前三部他自己认为是正义的,前三部无论是帮忙破案,杀孙翔,还是暗河里设套其实看是都是有各种原因,方木的行动之中追寻他心中的正义。大结局城市之光里有成长与明悟,责任开始代替他之前一直认为单纯的正义,他刑事正义不再是单纯的行动,而开始出现牺牲与引导,我觉得从第四本方木才真的从本心上履行认可他自己是一名警察。拓展回答:小说里一开始他是个年轻的大学生,戴眼镜很文气身材偏单薄。但是跟周围环境有点格格不入,不爱跟人说话也不和人打交道,总好像满腹心事,一到睡觉就做噩梦,因为他一直对大学时一宿舍人都死了的事耿耿于怀,觉得有他一部分责任。故事里从他大学,警察就建议他以后不要从事犯罪学的研究,说他虽然能力上适合这个但是心里承受力差,容易对被害人感同身受,时间久了太痛苦。但方木后来还是当了警察,他痛恨犯罪,也害怕犯罪,可是他会为每一个案子尽力。总之就是个比较矛盾的人吧,反正在原文里方木性格给人感觉偏阴暗,一点不讨喜,能力很强是真的。总的来说方木简简单单就是个普通人,故事从画像一开始就带着那把军刀就可以看出,一直被心结所锁住,他没有那种大悟众生的思想,也懂得害怕,又可以从《心理罪画像》看出,经过第七个读者案后,一直远离他人,既可以说是怕,也可以说是避免因为自己身边的人再受伤害,而这一切都是吴涵给的。在画像中遇到爱好自己神秘邓琳玥,但又在孙普对方木的挑战中离去。
心里罪小说4部里面一些主要人物或精彩出现的人物 的介绍 或关系网 详细点
《第七个读者》是雷米心理罪系列的第一篇,2006年7月至9月连载于《今古传奇》,可以看做心理罪系列的前传。主角方木在文中还是大学生。
然后又陆续出版了《心理罪(画像)》、《教化场》、《暗河》,而方木也从大学生、研究生、转变为一名警察。这几部可以连着看也可以分开看,虽然里面有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多次出现。比如前传中喜欢方木的女同学在暗河中出现了一次。
亲看完满意的话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