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怎么读 枳椇的读音和解释
1、枳椇拼音:[zhǐ jǔ]。枳椇(学名:Hovenia acerba Lindl.)鼠李科枳椇属高大乔木,高10-25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叶互生,厚纸质至纸质,宽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心形,叶柄长2-5厘米,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和腋生,花两性,萼片具网状脉或纵条纹,花瓣椭圆状匙形,浆果状核果近球形,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色,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枳椇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开旷地、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中国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均有栽培,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3、枳椇木材细致坚硬,为建筑和制细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果序轴肥厚、含丰富的糖,可生食、酿酒、熬糖,民间常用以浸制“拐枣酒”,能治风湿。种子为清凉利尿药,能解酒毒,适用于热病消渴、酒醉、烦渴、呕吐、发热等症。
枳怎么读
枳的读音是:zhǐ,这是一个整体认读,故没有声母和韵母,声调是三声。枳具体解释如下: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上有刺,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浆果球形,黄绿色,味酸苦。也叫枸橘(gōujú)。笔画相关组词:橘化为枳:[jú huà wéi zhǐ] 意思是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南桔北枳:[nán jú běi zhǐ] 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南橘北枳:[nán jú běi zhǐ] 枳:落叶灌木,果实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淮河以南的橘移植到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淮橘为枳:[huái jú wéi zhǐ] 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人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变化。
枳是什么 意思
意思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上有刺,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浆果球形,黄绿色,味酸苦。也叫枸橘(gōujú)。读音:zhǐ出自:战国末期佚名《晏子使楚》:“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翻译: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扩展资料“南橘北枳”今解一般的解读即是由于环境的原因导致性状发生改变。事实上,橘和枳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橘与枳同为芸香科但不同属:橘为柑橘属,枳为枳属。“南橘北枳”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古人观察不周而造成的误会。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了。橘只能耐-9℃以上的低温;而枳能耐-20℃的低温。当人们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从淮南移到淮北,由于橘树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于-9℃的低温,橘树地上部分冻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却安然无恙。当次年春暖花开时,砧木树上的不定芽萌发长成了枳树,过几年就开花结实了。古人不明究竟,误认为是水土条件不同导致橘变成了枳。这才是“南橘北枳”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