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罕

时间:2024-08-12 03:36:04编辑:优化君

黄埔三杰是哪三位

黄埔三杰是蒋先云、陈赓、贺衷寒。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
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黄埔三杰是哪三位

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脱离共产党。蒋先云(1902、1927),字湘耘,别号巫山,湖南省新田大坪塘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校,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深得校长蒋中正(字介石)器重,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蒋介石侍从秘书、北伐军总政治部秘书,1927年5月在河南临颍与奉军作战中壮烈牺牲,陈赓(1903~1961),在黄埔三杰中是名气最大的,为共和国大将,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贺衷寒,原名忠汉,字君山,湖南岳阳鹿角镇牛皋村贺耕九屋人,1916年考入武昌湖南旅鄂中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被选为武昌学生代表,适逢苏联召开东方民旗会议,贺被选为东方劳工代表参加。


正阳关的历史

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正阳关在宋代名为“来远镇”,是寿州下辖的重要市镇,南宋时是宋金边界贸易口岸。明代,朝廷见河南的正阳县是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就于明成化元年六月(公元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称之为“银正阳”,或“东正阳”。“正阳关”即因此得名。解放前安正铁路的落马,既安庆到正阳关的铁路,直接导致了正阳关的没落,应水而生应水而落,正阳关在全国八大关中可谓是最命运多舛的一个,也是目前区划建制为镇的仅有的一个中华民关,其95年正阳关在任政委书记徐来洲的一声令下,正阳关原有的历史遗迹被拆除殆尽,石条街,古井,古名居均被拆除,今天的正阳关已经伤痕累累,这样,一年之间中华大地上少了一个完美的千年古镇,徐来洲应此成了历史的罪人。今天正阳关的仁人志士,提出正阳关脱离寿县,改为县级建制以发展古镇,建设古镇。

正阳关的介绍

正阳关为中华八大关之一,青岛市八大关风景区有著名的正阳关路,其明成化元年六月(公元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称之为“银正阳”,或“东正阳”。“正阳关”即因此得名。今为正阳关镇,属安徽省寿县,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该镇机构设置齐全,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辖18个村,4个居委会,2个水上运输单位,总人口6.14万人,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15平方公里,非农人口1.8万人。正阳关历史地位显赫,曾经是淮上重镇,素有“小上海”之称,在其解放后,大批的商贾,资本家及军人,前往海外及宝岛台湾,今天在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港澳台有众多的老正阳关人,其古镇人民海外亲属众多颇为壮观。

高一涵的人物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追求现代民主政治者有两派,一派转向马克思主义,一派仍坚持西方传统民主主义理念,吴汉全评论说:“高一涵属于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且极具代表性。”  名人评高一涵:章士钊:当时,高、李齐名,海内号甲寅派,胡适之曾屡道之:高谓皖士高一涵也。吴稚晖:把人物与甲寅联想,章行严而外,必忘不了高一涵,亦忘不了陈独秀。胡适:甲寅派的政论文,在民国初年几乎成了一个重要文派……这一派的健将,如高一涵、李大钊、李剑农等,后来也都成了白话散文的作者。吴汉全:高一涵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五四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尤其是政治学的建立有着突出的贡献。

高一涵的人物简介

高一涵(1885—1968),原名高水浩,别名涵庐、梦弼等,安徽六安人。高一涵自幼读书好学,13岁能作诗文。1912年,自费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政法系就读。1916年,高一涵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编译委员,兼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高一涵赴武昌途中于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科委员会主任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委员会主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四·一二”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高一涵脱离了共产党,避居上海,任法政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1931年至1949年,高一涵先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两湖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南京市监察委员、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高一涵经周新民、陈敏之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苏省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8年4月病逝于北京。他是少有的具备深厚西方政治学素养的专业人士,扮演着思想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是继严复之后的又一学院派思想启蒙大师。著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书,译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书,另出版诗集《金城集》。

上一篇:佟丽娅郭富城

下一篇:黑钻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