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鼎

时间:2023-06-06 19:38:53编辑:优化君
简介

孝经鼎

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制造,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台湾中山大学师生捐赠。孝经鼎现展览于南京钟山景区中山陵景区园内。孝经鼎重约1万斤,外观为圆形,三足两耳。鼎由三节构成,可以拆卸开来。鼎壁的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至今仍很清晰,另一面原来铸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是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的中国人的传统“八德”,“文化大革命”中,八个字被磨去。[1]孝经鼎制造

孝经鼎铭文、雕刻

1926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该校改名为中山大学,戴季陶为该校校长。孙中山奉安于中山陵后,戴季陶与中山大学师生合捐一座铜鼎,作为中山陵前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物,并委托陵园代为设计和建筑。因为鼎内有六角形铜碑,上刻戴季陶母亲黄氏所书写的《孝经》全文,所以称孝经鼎。

1932年,孝经鼎由金陵兵工厂(今南京晨光机器厂前身)铸造,1933年秋完成。安置孝经鼎的鼎台基座为八角形,高3米,分为3层。底层直径16米,中层直径12.6米,上层直径4米,用钢筋混凝土铸成,表面镶以苏州花岗石,每一层台的四周围有苏州花岗石筑的石栏,游人可以登上最高层就近观赏孝经鼎。鼎台造价2.2万元,也由中山大学师生捐建。

历史回忆

孝经鼎狮首鼎足

孝经鼎的基座下,3米深的地基中,还埋着一只石匣子,石匣中装有一只一平方尺大小的铜箱,箱内贮存着当时在南京的中山大学师生所恭录的孙中山全部遗教。铜箱的箱面刻有总理遗嘱,为戴季陶所书。1933年5月7日,孝经鼎在此地举行奠基礼时,先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讲话,随后,由戴季陶和辛树帜(时为中山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处长、国立编译馆馆长、西北农学院院长、兰州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两人将铜箱捧入石匣内,又由戴季陶用水泥填入石匣内封固,然后放入地基底部,以使地基里的石匣铜箱永不损坏。

“文化大革命”中,孝经鼎被拆除,运至露天放置,后移到中山陵陵门前的广场上。1985年3月,孝经鼎方重归它自己的地方。

上一篇:王舜臣

下一篇:沙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