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的右岸

时间:2024-08-17 07:13:10编辑:优化君

额尔古纳河右岸表达了什么

额尔古纳河右岸表达了猎人氏族们在战争中四处逃难,好不容易度过了痛苦漫长的岁月,最后又因为国家提供固定的草场和住所,整个氏族都将永远地与山林和过去的生活说再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的是东北额尔古纳河附近一群古老的猎人氏族,他们依靠放牧鹿和羊,偶尔采集浆果,蘑菇补充生存,世世代代生活在封闭的山林里,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脚步首先踏破了这个封闭山林与外界之间的隔膜。猎人氏族内部发生的故事其实算不上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很多读者都认为是猎人氏族们的特殊信仰赋予了整本书神秘的基调,恰恰是书中封闭的山林环境,才让读者们允许这些奇特怪异的仪式存在,吃肉之前必须跳乌鸦舞,在山林中故意的低声讲话,叔叔围着火塘又跳又唱,久治不愈的姐姐就立马好转,帐篷外一只新生的小鹿却永远的睡着了,尼皓沉睡七日后醒来就降神成功…… 整个猎人氏族对打雷,下雨,降雪,火等自然现象的过分恐惧和崇敬,很显然是信仰自然苯教的特征,围着火塘跳舞唱歌就能赶走疾病灾难也是自然苯教的主要手段,但是降神者一代传一代的攘拔工具,就不得不联想到现代东北跳大神的原型——萨满教。所以完全可以猜测,书中的猎人氏族此时正位于自然苯教衍生出萨满教的孕育阶段。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如下: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记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由一个九十岁的女人自述的,故事描写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当中的一支的百年沧桑:中俄边界、与驯鹿相依为生、风葬、鹿铃、白桦树、兽皮、萨满的跳神,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百年的历史。百年里,这个部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天灾、瘟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文化大革命……他们是顽强的,他们没有败给灾祸,最后却败给了某种要求转化文明的力量。最终,他们放弃了游牧,选择了定居,还在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仅剩两人:安草儿和“我”,几经风雨的顽强民族终于衰落得不堪入目。他们的住处叫“希楞柱”,既简便又浪漫,顶端留有的一个排放烟气的小孔里可以看到星星。这是多么美妙的住处啊!每晚都有星星陪伴入梦,岂不比那些密不透风的砖瓦房强上万倍!这种浪漫,也许我们永远也体验不到,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文明,但我们没有那颗纯真的心。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真实的吗

额尔古纳河右岸 有虚构,更有很多真实生活原型。“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就这个开头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很喜欢作者的讲故事方式,她会先告诉你事情的结果,然后再把事情的经过对你娓娓道来。跟悬疑剧情的“揪心”不一样,读悬疑剧情的时候我会因为着急知道作者的伏笔是什么,然后迫不及待的往后翻,只希望早点知道事情的结果。而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因为先把结果告诉你了,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品位她的故事,甚至一字不落的反复阅读,就可以完整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很喜欢作者的文风,故事节奏很平缓,文字很朴实。说实话,《额尔古纳河右岸》书里的故事很悲伤,但不压抑;一个又一个人物的离去,但同时又有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让你来不及悲伤,就又有新的故事发生。就好像生活一样,要一直往前走。我觉得故事里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时代发展和家族衰落的冲突。一方面,我们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另一方面,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舍不得鄂温克族的消失。就好像小说里,年轻人向往山外便利的生活;老一辈人更喜欢夜晚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关于小说里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细节:一是萨满;一是风声。小说里,萨满的力量多少有点魔幻色彩,但这也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相对于现实的残酷,生活中的无能为力,萨满的神奇力量给了族人希望,但也会从你身边带走一些东西。而这个风声多多少少有点少儿不宜了。毕竟,每次“风声”之后,就会有一个新的生命诞生,还是挺有意思的。除此之外,驯鹿、希楞柱、河流、星星,也都给了我无限遐想。


上一篇:欧旺

下一篇:逼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