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后怎样走出阴影
朋友圈,是一个人主要以亲朋好友为核心的关系矩阵网,亲人去世了,在朋友圈说一声“一路走好”,既体现了自己对亲人的切切思念之情,也在告知朋友圈这个以你为核心的关系网,向他们表达你对亲人的哀悼,也在暗示着,在你需要安慰或帮助的时候,他们能助你一臂之力,能够帮助早日走出丧失亲人的哀痛。这种方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悼念亲人的新 时尚 。 那,对于一个丧失亲人的人来说,常会经历那几个丧失阶段,如何正常地对待和走出痛苦呢? 丧失亲人的痛苦,也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存课程 生命的终结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并使自己有准备的面对自己或所爱的人生命的消逝呢? 这些感觉或情况,你是不是也正在经历呢,这些都是面对失去、灾难和不幸时所表现出的常见反应。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包括你想在朋友圈里说一声“一路走好”慰藉自己的哀悼并告知所有能看到你朋友圈的亲朋好友一样,这些痛苦情绪却可能存在非常有用的功能。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对于人类还是非人类动物,丧失亲人的痛苦和悲伤可能都是适应性机制。 这种痛苦——不知道你发朋友圈时有无痛苦的感觉——会促使父母、儿童或者配偶相互找寻。 你在朋友圈里发出亲人去世后的“一路走好”,还会促使朋友圈里的关心你的人去帮助你这个丧失亲人的个体。 丧失亲人后正常哀悼的四个阶段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最亲的人,会不会在一个阶段变得冷漠呢?这可以说明什么呢? 丧失亲人后的哀悼是一个复杂而个人化的过程,正如你在犹豫着要不要在朋友圈说一声“一路走好”一样。 正如死亡没有正确的方法一样,哀悼也是一个没有正确途径的,也许在朋友圈说一声“一路走好”就是正确路径之一,如果你认为是,还等什么呢?做就是了,这对你正常尽快走出哀悼,融入和构建新生活大有裨益,更是今天的人们正常地基于中华文化基础和 时尚 元素的 情感 表达。 一般来说,一个人丧失亲人后经历的痛快或哀悼要经历四个阶段: 痛苦或哀悼的第一个阶段:麻木 : 正如上面引用的彼得·M·威廉姆斯所写的那样,失去亲人的个体,通常看上去会很茫然,并且除了麻木或空洞以外,几乎体验不到任何 情感 。他们可能会否认死亡,坚定地认为这应该是个误会。 痛苦或哀悼的第二个阶段:想念 对丧失的亲人的强烈的想念,甚至还有内疚的煎熬、愤怒、甚至怨恨。 丧失亲人后的人们甚至还能体验到幻觉,会“看见”已经去世的人坐在喜欢坐的那把椅子上,或者会在路上将陌生认为是去世的亲人;也会有栩栩如生的梦境,死去的人在梦中还活着,或者会感受到去世的亲人“出现”在身边。有时候还会经历强烈的内疚感,不是认为要是早把亲人送到医院就好了,就不会去世,或者在表现出更多的爱就不会去世; 有时,还会表现出怨恨,怨恨去世的人怎么那忍心就丢下自己不管呢?乃至质问“凭什么自己或者,而他(她)却走了,这一点都不公平?!) 痛苦或哀悼的第三个阶段:瓦解/绝望 在这个阶段,丧失亲人的人会感到生活好像失去了意义,感到无精打采,冷漠而顺从 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会从理智上(因为死亡是真实存在的)和 情感 上(记忆是令人愉悦又痛苦的)都开始接受亲人死亡这个现实。 这种接受,加上一种新的自我认可,比如认识到自己成为一个单身母亲,我已经是一个不再会有父亲的人等。这也标志着即将进入第四个阶段—— 痛苦或哀悼的第四个阶段:解决和重组 在这阶段,个体逐渐开始以新的身份、新的心态逐渐走向 社会 ,从事原来或新的工作,甚至在一段时间以后,会重组家庭,重新建立一个新的 社会 组成单元。 解决和重组根据个体差异,会在时间长短和方式上表现出不同。 那么如何积极地解决和重组呢? 就像替换组所言,在朋友圈说一声”一路走好“也是一种解决和重组的方式之一。 那一般来说,该如何去解决和重组呢? 正确应对丧失和痛苦的技巧 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失去和痛苦,心理学家总结出许多技巧,下面的这些,你也许用得着—— 1.接受丧失的现实,并且允许自己表达悲伤。 尽管感受到强烈的孤独,请记住失去亲人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经历的一部分,并且接受他人的安慰,避免自己承受过大的压力,保证充足的休息,并准许自己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享受生活,从而照顾好自己。 2.建立一个日常活动计划表。 从而来解决痛苦所带来的无精打采和抑郁情绪的最好办法是强迫自己用有意义的活动来填充自己的时间,比如学习、洗车、做家务等。 3.寻求帮助 :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亲友的帮助有助于摆脱痛苦所带来的孤独和压力。 不过,要记住,如果出现极端的和持续的麻木、愤怒、内疚或抑郁,就要进行必要的专业的咨询,甚至采取治疗措施。 总之,亲人去世后,痛苦和哀悼是必然和必须的,但如果长期深陷其中,就是一种异常或病态,这就不好了。 希望上述回答对理智科学应对亲人去世,在思想上有帮助。 如果你的朋友圈能够涵盖你的亲朋好友,且有些亲友常在圈内联系,但又不经常见面或住在异地,那建议你在圈内发个讣告,这样做显得合情合理。 如今的朋友圈好比,先前北京大前门的茶馆,朋友们时不时都聚在茶馆里喝大碗茶,唠唠嗑,农村的大榆树下,乡亲们茶余饭后都聚一起,家长里短说一说。这过程便知道张家婆姨生了,李家母猪下了。隔壁王大爷病了,邻村的刘木匠去了。而有了微信聊天都改在网上了,茶馆里喝茶的人少了,榆树下吹牛的人没了。也因此要想说什么也就在网上了。 在网上圈中发布一下消息是合适的,因为当下的朋友圈是发布消息最好的平台,若说以前不这样,怕不合规矩,那是以前没有网啊,就象以前通知远方的朋友什么事需要写信一样,现在只需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就成,但仍要求要写信通知才合规矩一样,没道理呀。 说到亲人去世,在圈内发一讣告,一方面表达自已对亲人的追恩,二方面在讣告中告知亲朋好友对逝去亲人后事的安排的具体日程,让亲友们能及时得到讯息,进而安排好工作,准备好准时参加葬礼。 当然亲人去逝当大事,该有的礼节也不能少,比如至亲一定要派人通知到,主事的一定要派人去请,以及不在圈内但需要通知到的亲友。等等。 这个事情,见仁见智吧。现在这个 社会 ,你干啥都有人说;你啥也不干,还是有人说。所以啊,你想发就发,干嘛想那么多呢? 不过,既然你问到了这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你的想法了:你想发朋友圈,但是又怕人说是不是? 那么我就帮你分析分析,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你就发;没道理,你就别发。 首先,我要说的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是一种常态!没有谁可以长生不死,所以,没有谁可以无视死亡!死亡,意味着一生的努力,曾经的爱人,曾经的荣耀,曾经的美丽,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喜欢的 美食 、 游戏 、宠物、曾经的所恨所有,通通归零!从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生者的哀思会渐渐淡去。再等到将来的一天,那些思念的人也死去,那么,原来的先逝者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点点滴滴就彻底不存在了。古人曾经说过:“三寸气在千般好,一旦无常万事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人的意义何在?答案是,死了如果能够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某一天还能想的起来,那就是没有白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发朋友圈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思念。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知觉了,离开我们了,就人走茶凉,那样的话肯定禽兽不如。 同时,我们的亲人死去后,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进入更好的,没有痛苦只有欢乐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堂。“一路走好”,这句简单的话语,是千千万万人对亲人哀思的一句寄托!希望有另外一个世界,也希望他们能够进入那个世界,不死不灭! 所以,你现在,最应该考虑的是自己对亲人所表达的是不是恰当,而不应该顾虑那些和你毫无瓜葛的人! 在以前,亲人去世,要墓园结庐,守孝三年!这个表达的是对亲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如今,这一点很显然不合适了。毕竟,活着的人要学习、工作、赚钱养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比如就像你所说,在朋友圈发一句“一路走好”,不是很好吗? 如果我们连这个也顾虑重重,实在没必要!毕竟,是你的亲人或者朋友,而不是那些对你指手画脚的人的家人去世!等到将来,你无意中又看到了你的朋友圈,你也会为自己的有情有义所感动! 该发就发,想发就发!为了去世的人,也为了自己!
丧偶是什么意思
丧偶意思是配偶死去。丧偶,汉语词语,拼音是sàng ǒu,指配偶死亡。丧偶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其中一方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另一方丧失了配偶,即为丧偶,丧偶之后,结婚证自动失效,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注销。词语出处: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有 陈察推 者,通谒与 李 有旧,叙话甚款。因言近丧偶,且及期矣。”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八回:“那仇申颇有家资,年已五旬,尚无子嗣,又值丧偶,续娶平遥县宋有烈女儿为继室。”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四回》: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丧偶例句1、老温头和萍萍爷爷是亲堂兄弟,丧偶多年。2、与女性相比,他们更可能难以承受丧偶之痛。3、岁月不留人,一些中年的单身男女、或是丧偶的寡妇、鳏夫,在失望之余,就抱持一个人独立生活的理念,从此不再谈终身大事了。4、有关丧偶妇女的结果与已婚妇女大致相当,对此原因尚不完全清楚。5、从消极一面说,我们倾向于认为那些我们畏惧的事和那些会令人难过的事,比如丧偶、失业等。
丧偶后的生活怎样过才能走出阴影呢?
一般来说,度过失去亲人的悲伤要依次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不少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发现自己常常会产生去追寻逝去亲人的欲望,常常想到要去什么地方寻找失去的亲人;有些人总有一种感觉,亲人出差去了,或是到远处求学去了,从心理上和感情上都不肯承认亲人已死亡的事实;还有的不肯承认失去亲人的不可逆转性,仍希望死者会回来,等等。这些情绪将使失去亲人者在悲伤过程的第一关就停滞了。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需要时间,因为它不仅是理性上的感受,更是情感上的感受。失声亲人后,在理智上比较容易承认这个现实,但却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在情感上完全接受。第二阶段,是经历悲伤的痛苦。这痛苦不仅是情绪上的,也包含生理和行为上的痛苦。完全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试图用某种方法逃避痛苦,比如只想逝去者不好的一面,以免除不舒服的感觉;有的把自己深深地投入到工作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去痛苦;也有人借饮酒、吃药或者到处旅行来逃避悲伤的情绪。事实上悲伤是无法避免的,逃避比正视的危害更大。医学实践证明,那些试图逃避悲伤的人迟早会崩溃,最常见的是患忧郁症,也有一些会患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正视现实,以免一生都背负这种痛苦。第三阶段,是学会适应逝去的亲人已经不存在的新环境,扮演一个以前所不习惯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备的一些生活技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已经改变,从而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标,就容易长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对健康是极不利的。就如一位丧子的母亲所写:“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事物仍为我开放,让我快乐。我仍会为我的孩子哀悼,我对他的爱的回忆会永远活着,但是生活会继续下去,不管怎样,我必须健康地活下去。”你应该这样想,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往那个极乐世界走去,只不过有点人跑的快些,有些人跑的慢些,跑快的人在那个世界休息等着我们的到来,但是他【她】并不希望我们这样痛苦的活着,我们要勇敢而坚强并快乐的活下去来安慰他【她】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