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时刻的创始人简介
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的经济学家,曾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担任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试图对金融危机的特征提供一种理解和解释。他有时候被形容为激进的凯恩斯主义者,而他的研究也受宠于华尔街。作为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讨论和完善。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确定性、风险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经济学家。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 明斯基所提出的理论将在典型的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投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明斯基指出在经济景气时期,当公司的现金流增加并超过偿还债务所须时,就会产生投机的陶醉感(speculative euphoria),于是,此后不久,当债务超过了债务人收入所能偿还的金额时,金融危机就随之产生了。作为此类投机性借贷泡沫的结果,银行和贷方会收紧信用,甚至针对那些能够负担借款的公司,随之,经济就紧缩。对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运动的揭示使得闵斯基为人所熟知,而“明斯基时刻” (Minsky Moment)这一词,也专指明斯基学术贡献中的这一方面。明斯基的信用体系模型,他称之为金融不安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简称为FIH),引入了许多由密尔,马歇尔,维克塞尔以及费舍尔所重复过的思想。“我们经济的基本特征”,明斯基在1974年写道,“就是金融体系在稳固和脆弱之间摇摆,这一摇摆过程是产生经济周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央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变化》Central Banking and Money Market Changes, 1957,Can It Happen Again?, 1963, in Carson, editor, Banking and Monetary Studies.Longer Waves in Financial Relations: Financial factors in more severe depressions, 1964, AER.The Modeling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 introduction, 1974,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John Maynard Keynes, 1975.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restatement, 1978, Thames Papers on Political Economy.Can It Happen Again? Essays on instability and finance, 1982.The Financial-Instab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1982, in Kindleberger and Laffargue, editors, Financial Crises.Beginnings, 1985, BNLQR.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1986.The Global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Deregulation, 1986, Marcus Wallenberg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e.Sraffa and Keynes: Effective demand in the long-run, 1988The Macroeconomic Safety Net: Does it need to be improved?, 1989, in H.P. Gray, editor, Moder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chumpeter: Finance and evolution, 1990, in Heertje et al, editors, Evolving 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Financial Crises: Systemic or Idiosyncratic?, 1991Market Processes and Thwarting Systems with Piero Ferri, 1991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Financial Options, 1991Reconstituting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Structure: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1991The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clarification, 1991, in Feldstein, editor, Risk of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1993, in Arestis and Sawyer, Handbook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Finance and Stability: The Limits of Capitalism, 1993Business Cycles in Capitalist Economies, 1994, MIJCF.
犹太人在中国的后记
《犹太人在中国》画册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编撰,终于问世了。在此期间,我们参考了有关书籍、杂志、报刊资料数百种,征集了海外的原在华犹太人及其后裔所珍藏的照片,而有关各方提供的照片也使本画册更加充实。《犹太人在中国》画册汇集了近500张珍贵的照片和图片,使读者能随着那难忘的历史场景,再踏一遍犹太人在中国经历的漫长历程中留下的足迹,从而对犹太民族史上这东方一页和中犹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在此,首先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这本画册是不可能问世的。汪道涵老市长在百忙中为本画册题写书名,老前辈爱泼斯坦为本画册作序,均使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致谢。我们也得到了许多个人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在这里,特别向以下个人和组织表示深切谢意:金应忠、陆培勇、内奥米·达利达基斯及丈夫乔治·达利达基斯、伊沙多尔·马吉德、乔治·莱尼西、米歇尔·曼弗里德、爱德华·魏德曼、弗兰克·塞勒格、莉莉·芬克尔斯坦、威廉·肖特曼、亚伯拉罕·弗拉特金、伊斯雷尔·基彭、朱迪丝·本一埃利泽、瑞娜·克拉斯诺、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迈克尔·布卢门撒尔、戈尔德·卡明斯基、马文·托克耶、玛莎·里斯泰诺、安森·莱特纳、斯蒂文·霍奇斯塔德、基亚拉·贝塔、梅西·梅耶、丹尼斯·莱文撒尔、马丁·弗赖伯格及夫人弗蕾达·弗赖伯格、亚伦·斯利夫卡、伊丝特·芬克及丈夫莫顿·芬克、塞缪尔·施特里克曼、埃胡德·亚里、温迪·亚伯拉罕、拉契尔·阿贝尔、帕纳·萨姆索诺维奇、阿维·尼尔、索妮亚·缪尔伯格、戚元夫、顾浩、卡罗琳·帕拉斯、霍斯特·伊斯费尔德、马图克·尼西姆、玛拉·莫斯塔芬、何曼礼、伊贡·费歇尔硝届德里克·勃郎宁、岗特·诺贝尔、彼得·帕尔伏及夫人倍蒂·帕尔伏、汉斯·乔瑞兹、杰姬·兰德、杨雪兰、黄静洁、费斯·戈德曼、柯特·杜德纳、娜拉·哈同、瓦尔特·锡尔伯斯坦、阿诺尔德·鲍克、盖尔格·阿姆勃鲁斯特、马丁·伦德纳、郑成信、阿兰·雅各布斯、迪塔·贝兰、海伦·拉依特、苏珊·范妮、康雅柏、柯思萌、莉莉·克莱巴诺夫、罗曼·马雷克、简颖湘、罗伯塔·克雷默、杨裕平、苔丝·约翰斯顿、乔习那森·高斯坦、马蒂亚斯·克隆、弗雷德·克拉尼奇;澳大利亚犹太博物馆、美国中犹研究会、以色列贝思·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以色列前中国居民协会、华盛顿州犹太历史协会、上海犹太居民联合会、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温哥华大屠杀教育中心、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温尼伯中华文化中心、西部加拿大犹太文化传统中心——温尼伯犹太联盟、费城‘黄包车联谊会’、伦敦利奥·贝克研究所、柏林埃克提夫博物馆、华裔学志(德国圣奥古斯丁)。
海曼是什么啊
海曼,即海鳗,是鳗鲡总目海鳗科动物,属海鳗科、海鳗属鱼类。海鳗鱼外形像蛇,属鱼类,无鳞,通常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一般来说同年龄的海鳗鱼,雌鳗比雄鳗大,且体色也较淡。海鳗为凶猛的底层鱼类,游泳迅速,常栖息在水深50-8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肉食性,以虾、蟹、鱼类、乌贼、章鱼等为食,摄食强度在7-9月份较高,食物组成随鱼体体长增加而有不同。扩展资料:海鳗的营养价值:1、海鳗鱼中含有多种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这使得海鳗鱼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海鳗鱼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2、鳗体内含有一种很稀有的西河洛克蛋白,这种物质具有良好的强精壮肾的功效。因此,海鳗鱼也是年轻夫妇、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3、鳗是富含钙质的水产品,经常食用海鳗鱼,能使血钙值有所增加,使身体强壮;4、鳗的肝脏富含维生素A,因此,海鳗鱼也是夜盲人的优良食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鳗
关于海曼的情况
弗洛拉·海曼(1954年7月29日—1986年1月24日) 海曼是美国黑人运动员,世界女排著名攻球手。她身高1.96米,弹跳好,击球点高,扣球凶猛有力,被誉为世界第一“重炮”手,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获最佳扣球奖和优秀选手奖。 海曼1954年7月2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铁路工人家里,兄弟姐妹八人,她排行后四。10岁时她身高已达1.80米,由于体质差,体育老师就指导她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她参加过田径、篮球和排球训练,后来受她姐姐的影响爱上了排球运动。15岁时她开始接受正规的排球专项训练,进入大学后她除参加学校的排球队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一个私人排球队打球,以挣得一些学费。 1976年美国著名教练塞林格重组美国国家队,海曼放弃了大学三年级的课程,报名参加了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在塞林格教练的指导下,她刻苦训练,身体素质和排球技术提高很快。她举手摸高达2.25米,原地踏跳在60厘米以上。由于勤奋好学,训练刻苦,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强攻技术,而且快攻、拦网和防守技术也大有提高,终于练成了一名攻球、拦网、防守等各项技术全面的优秀运动员。 作为美国女排的主力,从1977年开始她先后参加了两届世界杯赛、两届世界锦标赛和一届奥运会比赛,使美国女排在这些世界大赛中的名次直线上升。美国女排在1977年的第二届世界杯赛中名次仅列第七,到1978年参加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时,名次已上升到第五。在1981年的第三届世界杯赛上,美国队名列第四。1982年和1984年美国女排分别获得了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的第三名和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亚军。海曼为美国女排的崛起和跨入世界强队之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981年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上,海曼获得了最佳扣球奖和优秀选手奖。在1984年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排赛上,她被评为最佳扣球手,并被选入最佳阵容。 洛杉矶奥运会后,海曼和一批为美国女排振兴的老队员相继离开了国家队。根据合同规定,海曼又回到了日本大荣公司女子排球队。她到大荣公司队打球是1981年11月签订的合同。大荣公司是日本一家著名的超级市场,它想借助外籍球员组成一支球队在国内联赛中取得好名次。塞林格为备战洛杉矶奥运会,使美国女排两名主攻手学习日本的严密防守,也就同意了大荣公司的要求,派海曼和克洛克特到日本去“留学”,时间为三年。到了1985年10月合同期满时,大荣公司又把合同延长了一年,以争取该队在日本联赛中夺得冠军。 1986年1月24日下午,日本全国女排联赛大荣队对日立队的比赛在岛根县松江市综合体育馆进行,双方争夺得十分激烈。当比赛进行到第三局、晚7点30分时,刚被换下场的海曼突然倒在地上,当即被送到医院抢救。当晚9点36分,海曼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医生诊断为她死于急性心脏器质性病变。就这样,这位世界著名的女排“重炮手”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排球事业。 海曼在十几年的排球运动员生涯中,参加过300多场国际比赛,为美国女排的崛起和夺得奥运会银牌立下过汗马功劳,为世界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为纪念她,美国成立了海曼基金会,并把海曼初学打排球时的英格尔伍德高校大礼堂命名为海曼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