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原名罗善培,广东大埔县人,1921年考入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1925年考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同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28年2月任福建临时省委书记,并作为福建代表前往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回国后,长期在闽西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斗争,熟悉本地情况。[2]
1932年3月14日,中共闽粤赣省委在长汀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会议遵照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将中共闽粤赣省委改组为中共福建省委,罗明任代理书记。在进军漳州时,跌伤了腰部,伤口发炎,住进了长汀福音医院。
1932年8月,毛泽东在福建长汀福音医院治病期间,曾对罗明关于闽赣两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做出指示。不久,福建省委组成前敌委员会,罗明为书记,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与谭震林、方方等到上杭、永定、龙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胜利,后将战争胜利的经验向连城、新泉、武平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领导作了传达和介绍。新泉县委书记杨文仲接受了罗明的指示,紧急动员起来,打退了敌人的进攻。[1]
1933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根据干部和群众的要求及亲身经历,写了《对工作的几点意见》,认为红军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展,处在根据地边缘地区的地方武装应当先打当地地主武装,对国民党正规军不要硬打,要采取游击战、运动战,从小仗中锻炼和提高红军的战斗力,主张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红军,不能一味削弱地方武装去“猛烈扩大红军”;对闽西上杭、永定(今龙岩市永定区)等边缘地区或新区,其条件比较困难,党的政策应当不同于根据地的巩固地区。这一意见被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说成是“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并开展所谓“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撤销了罗明的职务。随后又开展对“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即开展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这实际上是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将“左”倾路线全面贯彻到江西革命根据地,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反“围剿”斗争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职务全国解放后,罗明先后任南方大学副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和第六届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