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行有利于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环境作保障.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什么为目标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什么为目标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什么为目标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 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企业、产业、学校、社区等组成。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一、牢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二、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不奢华、不浪费、不攀比。三、增强环保意识,加强行为自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二、努力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公共设施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爱护环境,争做绿色生态的维护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砍乱伐,等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0年7月自学考试《 *** 思想、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概论》真题简答题第3题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校解析答案: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