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

时间:2024-08-26 05:15:31编辑:优化君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哪些作品?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墨子》。《老子》用短小的类似哲理诗的形式高度概括了道家的观点。《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不少格言警句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粹。《墨子》渐有论说文的基本模式,但质朴无文。战国中期,代表作为《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孟子》大多用对话体进行说理,《庄子》除了对话体,还更多地借助寓言和比喻。二书皆形象生动,说理畅达,行文波澜起伏,具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战国后期,《荀子》和《韩非子》则是其代表作,它们既是一些单篇论说文的结集,同时又是一部经过严密组织起来的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代表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这些诸子散文,尽管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各异,但它们的发展过程乃是由简而繁,由梳而密,由杂碎而严谨系统,文学的色彩也愈加浓厚。其中以《庄子》、《孟子》、《韩非子》和《荀子》最具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特点都有什么?

荀子和韩非子的出现标志着议论文体系的成熟。《荀子》杂文多为长篇杂文,篇目多,论点清晰,论据充分,结构完整,已成为成熟的专题议论文。此后,这种文体成为中国推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韩非子发展了荀子议论文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将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还收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1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的散文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孔子主张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贤者,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主张神力。2.在文体上,先秦诸子散文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比如《论语》简单含蓄,《墨子》简单明了,善于类比。孟子雄壮善辩,庄子文思狂放,荀子雄健细致,比喻繁富。韩非子厉害险峻,论点精辟。3.在语言方面,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好地运用了隐喻,而且比取象更深刻。比如《庄子·寓言十九》中,引子相连,意象深刻,在诸子百家中是最高的。4.就文体发展而言,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辩的体系。从抄本到论点清晰、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论,展现了中国议论文发展的总体特征。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一些故事叙事,颇似小说,为后世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源头。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推理散文。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并不明确。在当时,散文只能说是一种与诗相对立的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上的散文和叙事。然而,由于其文学性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被视为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

概括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脉络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2.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3.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在文字发明之后,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辞,其内容主要是殷代从盘庚到纣时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的占卜记录。由于刀契刻写困难,这些卜辞虽记事简短,但文句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竟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句式活泼可读,初具文学趣味,可看出书面记叙散文的雏型。这些甲骨卜辞是没有经过后人加工的原生态上古散文。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的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毛公鼎》 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上一篇:流浪猫

下一篇:男子汉 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