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所在的加里曼丹岛很早就有土著民族聚居。由于当地雨林物产丰盛,在小国寡民的时代,这座岛屿毫不费力地养育了诸多岛民,更吸引着其他岛屿的居民前来。逐渐地,加里曼丹岛北部便形成了一个由马来人为主体的酋长制国家。
这个国家被中国史家称为“渤泥国” (早期称“婆利”,后亦称“勃泥”或“浡泥” 。由于距离中国较近,文莱的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3]
扩张
满者伯夷在皇帝哈雅姆·雅鲁克死后的1389年起,国力逐渐衰退,对于海外属地失去控制,文莱国王则开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明朝永乐皇帝在1403年登基后,立即派出特使到各个国家,邀请他们觐见,文莱随即介入到利润丰厚的明朝朝贡体系。
到了15世纪,文莱帝国成了一个穆斯林国家,文莱国王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由在东南亚经商的印度穆斯林和阿拉伯商人引进的,文莱帝国后来控制了婆罗洲北部大部分地区,成为了东方和西方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枢纽。文莱国王似乎与在马六甲海峡生活的罗越人和巴瑶族联盟组成海军舰队,影响力只局限在沿海城镇、港口和内河,未再深入岛屿的内陆。
在第五代苏丹博尔基亚统治时代,文莱帝国控制了婆罗洲西北部并扩及苏禄群岛、棉兰老岛的部分地区至马尼拉。在16世纪,文莱帝国的影响力也延伸至婆罗洲西部的卡普阿斯河三角洲,与西加里曼丹的三弼苏丹国和在菲律宾南部苏禄苏丹国也建立了关系。
衰落
到17世纪末,文莱帝国因王室内讧、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和海盗侵害而衰弱。由于西方列强的到来,如西班牙在菲律宾,荷兰在婆罗洲南部,英国人得到纳闽、砂拉越和北婆罗洲,文莱帝国失去了它首都以外的领土。1888年,苏丹阿赫马丁上诉英国,要求停止持续进犯他的领土,于是在同年,英国与文莱签订了“保护条约”,使文莱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直至1984年独立为止。
历届苏丹
1368年–1402年苏丹穆罕默德·沙阿1425年–1432年苏丹谢里夫·阿里1485年–1524年苏丹博尔基亚1828年–1852年苏丹奥马尔·阿里二世1885年–1906年苏丹哈希姆·阿拉姆国土争议文莱曾经向马来西亚索要位于飞地淡布隆县和斯里巴加湾之间的林梦县,然而最终文莱政府于2009年正式放弃对林梦的领土索求,使得文莱王国只有通过海路连接。
2020年3月17日,连接摩拉县和淡武隆县的淡武隆大桥,两地之间的车程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约15分钟,同时避免了走陆路过境马来西亚时需要通过4个边境检查站。[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