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大殿
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并入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华林寺几经焚毁,现仅存大殿。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鉴定为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1984年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落架修复,并配建山门、东西配殿、回廊及工作室等附属建筑,于1989年10月竣工完成
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共用檐柱14根,内柱 4根,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0米,台明面积为 495.6平方米,单檐歇山筒板布瓦顶。主体构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内柱高过檐柱2.62米,是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正面无侧脚,两山前后内柱各有侧脚 4厘米。
大殿设置大殿的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栱,用材硕大,单材31.5×16厘米,断面为2∶1,这是同时代实物中罕见的断面比例。斗栱的配置,只在前檐用了补间铺作,当心间2朵,两次间各1朵。斗栱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一、三跳头偷心。耍头做法与下昂一致。斗栱总高为檐柱高的3/4 ,体量雄大,不用普柏枋,栌斗底部用皿板,山面斗栱后尾连续用五跳偷心华栱及下昂;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栱,多用驼峰而少用蜀柱,各榑外端顶部用生头木等。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如柱子的上下卷杀做法,云形驼峰,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圆形断面的月梁,柱头方、罗汉方和撩檐方上镌刻团窠等。
1985年起,国家拨专款进行了大修,除修复了大殿外,另增建山门配殿及四隅围墙,并建立了华林寺文物保护所。
华林寺大殿在1958年文物普查中被鉴定出建造时间,从而取代宁波的保国寺大殿,成为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物。华林寺的建筑风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如“大佛样”、“天竺样”等有着巨大的影响,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还存有宋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