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电影观后感作业400--600字
鸿门宴读后感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怎么写 例文
看完《鸿门宴》点映,回到家好久心情还没平复下来.这部电影整个场面气势恢弘,画面唯美精细,道具别致精美,尤其是配乐,太棒了,配合着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画面,非常能带动人的情绪。张涵予和黄秋生两位演技真不是盖的,尤其是黄秋生,我个人感觉他演的最棒,因为他演的是个几乎没有视力的人,不能象别人一样靠眼神拿戏,但还是能将范增演的有血有肉,出神入化,这就让人佩服不已,不愧是老戏骨了,而且他的配音也为他增色不少,不知道粤语版他的原声是否也能这么出彩。黎天王演的也不错,不过确实如别人评的配音稍弱些,还有小春的樊哙、许海峰的项庄都给我印象深刻,安志杰的韩信就有点耍帅耍酷的感觉了,演的痕迹有点重。
下面要说到项羽了,我现在还激动不已,冯绍峰将项羽演绎的太好了,项羽一出现,我就被感动的差点落下泪来,怪不得冯绍峰一直感谢李仁港导演,说他的造型给了他信心,坐在那儿,英武贵气,霸气逼人,天神一样的感觉,而且这个印象一直贯穿在我脑海里,和虞姬一起的时候,就是她的天,她的保护神,千年前的项羽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难怪虞姬会为他死,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怎样都要生死相依的。项羽的戏说话的不太多,全靠眼神了,冯绍峰的眼神戏非常有,而且他的眼睛真是特别,眼珠亮亮的,象猫眼,而且还水汪汪的,非常清澈,看虞姬的时候柔情似水,看了冯绍峰的眼睛,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眼神温柔的可以滴出水来”这句话了。
刘亦菲的虞姬真是很美,笑的时候梨涡轻现,倾国倾城,哭的时候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也难怪刘邦项羽都为之倾倒了。
我在观影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项羽痛别范增的时候,一次是霸王虞姬双双殉情的时候,第一次是无声流泪,第二次就是抑制不住的抽泣了,而且早上走的忽忙,还忘带纸巾了,只好用衣袖抹,真是丢脸丢大了,什么形象全顾不上了。好笑的是我边上一位也在那儿摘眼镜抹泪,黑影里我还以为也是女的呢,等电影结束灯一亮才发现是个男的,哈哈太搞了。
这部电影若说不足,那就是导演可能想将故事说的更完整更加油满些,要说的东西的太多,而时间又不够,所以感觉有些情节比较仓促,衔接不太流畅,霸王虞姬的感情线也略单薄粗糙了些。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这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在鸿门宴中如何评价项羽?
刘、项两人一个是胜利英雄,一个失败英雄,胜利有胜利的理由,失败有失败的原因,这些历史早有定论。贾谊《过秦论》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已足以蔽之,也是对项羽该不该过乌江的最好回答。
项羽幼年丧父,跟随叔父项梁长大成人。项羽少年时对读书、学剑不大感兴趣,项梁很生气。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就教他学兵法。项羽很高兴,但略知一点大意,却又不肯学完它。这说明项羽是一个聪明却又浮躁的英雄。
刘邦性格豪爽、心胸广大、智术高明、知人善任、肯于纳言,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的领袖人物。刘邦能把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张良、萧何、韩信等文人武士招揽到为自己旗下为自己效命,那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做到的。刘邦重视臣子、参谋、将军说的话,可以违背自己的决定,然后180度转弯接受臣子的意见。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所以才会反败为胜。
项羽在反秦斗争中,是指挥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胜利者,而在同刘邦的角逐中失败了。对于项羽短暂悲壮的一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这样歌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充分肯定项羽的功绩,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见义勇为、敢作敢当、光明磊落的品格,成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典范,使人永怀不忘。项羽屠杀20万向他投降的秦军!他还屠城!他把阿房宫给烧了!因为秦始皇是秦国的,他痛恨所有的秦国人,让其军队屠杀秦国人!他是英难吗?阿房宫一个用多少人力物力所创建出来的?里面藏着多少东西!
项羽是一个自大的人,做事自做主张,不听起别人的建议!只重用自己的兄弟!其它人他连看都不看!象他这种人如果得以天下,如何得以民心!当有人在项羽面前说他跟秦王比时,他总是说他怎么可以比秦始皇比!他杀了20万向他投降的秦兵他就跟秦王一样是暴君,他杀了20万人也就是跟至少100万有仇,这是因为他杀了20万人让他得以在乌江自刹。因为他就让这20万人当中的一个父亲指了一条错误的路!如果他不杀这20万人这位秦军的父亲会向他指一条错误的路吗?一条死亡的路吗?
就算项羽逃了回去,江山再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条船只要搭一人,如果他上了就是背信弃义。引用他常说的一句话,不是英雄也!就因为他死了他就是英雄!哪是不是罪人呢?
刘邦只所以得天下,是他听进别人的话!是他重友情、薄亲情,而项羽看刘邦不起,说他是草包,一个老百姓!一个看不起人听不起别人的建议的人难得天下,那天下也不太平!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象项羽这样的光杆司令怎么能打天下呢!
项羽死了!死得好!如果他不死!那天下的老百姓更可怜!
我也不知道如何评论项羽,说他不是英雄,他为灭了秦朝做了很大的努力!说他是英雄,他有屠杀向他投降的20万秦军及老百姓!这样的人算是英难吗?
电影鸿门宴中人物项羽的主要事迹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电影《鸿门宴传奇》中,一直不明白到底范增最后留的那个锦囊中的话何意?求解
《鸿门宴传奇》中范增那个锦囊表面上是留给项羽,实际上是留给刘邦看的,他知道项羽肯定不会看,最后一点会落到刘邦那里,因此写下韩信等人会叛变之类的话来离间刘邦和韩信张良等人的关系,就像张良刘邦当初离间他跟项羽一样,在死后报复了刘邦等人。剧情简介:秦末暴政,叛兵四起,天下大乱。项羽、刘邦双雄争霸。双雄背后,原来另有一人操控全局,是在秦末复国的楚怀王,他暗施奸计诱项羽、刘邦相争,自己想从中取利。不料项羽、刘邦双雄比他强横,反客为主。楚怀王用计令项羽、刘邦相争。项羽过于自信,先挥军直捣秦军主力,往战秦最强大将章邯,然后计划进攻咸阳。刘邦暗把兵马西转,直趋咸阳,秦皇子婴出降。项羽破秦军主力后,闻刘邦使诈,乘他不备,抢先入京。刘邦急谋对策,他的第一谋士张良献计,但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悉破其计。于是除项羽、刘邦两大枭 雄争霸外,当世两大谋士亦轰然对决。项羽预备摆设鸿门宴,计划必要时在宴上击杀刘邦。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双雄对决,这场盛宴决定了日后谁是最终的王者。扩展资料主要角色介绍:1、刘邦演员 黎明汉太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成为皇帝的人,称“布衣皇帝”。刘邦为义军首领,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胆小如鼠,能屈能伸。2、项羽演员 冯绍峰西楚霸王,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妇人之仁。影片刻画了项羽不可一世的霸王本色以及兵败后的悲情英雄形象。3、范增演员 黄秋生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在鸿门宴刺杀刘邦的计谋失败后,范增由于张良的离间计,遭到项羽猜忌,愤然回乡,在途中因发病而死。 4、张良演员 张涵予“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主要谋士,足智多谋,帮助刘邦成功击败项羽立下功劳。电影通过张良的回忆口吻讲述,影片表现了他与项羽谋臣范增之间的谋略斗争,也刻画了两人之间英雄惜英雄的感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传奇
冯绍峰版 鸿门宴 人物 简介 与评论。。 求。。。 急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刘邦 黎明 王者枭雄,大汉天子
项羽 冯绍峰 西楚霸王,盖世英雄
虞姬 刘亦菲 绝世烈女,倾国倾城
张良 张涵予 第一谋士,决胜千里
范增 黄秋生 战道魔手,老谋深算
樊哙 陈小春 热血战士,义薄云天
韩信 安志杰 国士无双,天下无敌
萧何 修庆 王佐之才,定国安邦
太傅刘玄 午马 ----
虬髯客 陈观泰 ----
项庄 丁海峰 ----
龙且 杜玉明 ----
项伯 徐向东 ----
夏侯婴 陈之辉 ----
罗刹女 贾青 女杀手
刺客 杜奕衡 ----
楚怀王 赵会南 ----
子婴 杨裕 ----
伯符 赵文浩 ----
吕后、南宫三姐妹 孙文婷 ----
南宫三姐妹 孟瞳迪 ----
南宫三姐妹 黄姿琪 ----
电影剧情
暴秦末年,天下大乱。西楚项羽自立霸王,赤旗刘邦斩蛇起义。乱世 鸿门宴
英雄,结拜兄弟,为“先入咸阳,册封秦王”的游戏生死相搏。妙计张良,奇谋范增,谁棋高一着?水火之仇化为一局剑拔弩张的“鸿门宴”,当所有受邀者前程剧变之时,才发现这场“鸿门宴”远未结束。 《鸿门宴》讲道刘邦大军千辛万苦入得咸阳,刘邦和吕雉进入秦宫之中,两人都开始对日后称霸天下起了莫大野心,可惜还有力拔山兮的项羽作为绊脚之石,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立刻回师咸阳,更在函谷关外守候,更坑秦兵二十万,一时霸王之强悍,震慑所有人,张良也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刘邦麾下张良与范增对弈五局,拖延时间,等待携带楚怀王特赦刘邦命令的韩信赶来搭救。不料张良连输四局,场面一度十分紧张,项羽的剑刃已经逼近了刘邦的鼻尖,关键时刻,韩信飞马闯入鸿门宴现场,带来特赦令,解救了刘邦。
《鸿门宴》里的最大赢家是范增。范增一个被遗弃的重臣,孤独而死。但是他在自己死后发挥的威力比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还要大。范增临走前给项羽的一个锦盒。那个锦盒是不是有教项羽克敌制胜或安全脱身的办法?剧终以范增的声音作为陈述锦盒中的内容。但是那并不是原意。锦盒中说到,范增自己已近暗通韩信,张良,萧何助项羽扭转战局。这个话你能相信吗?这个话项羽会相信吗?这个话刘邦会相信吗? 我们先来说刘邦会不会相信。作为刘邦是会相信的。刘邦是个很隐忍的人。他一直隐忍着韩信,一直隐忍的张良,一直隐忍着萧何,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在达到之前信任任何一个他认为能帮他完成大业的人。他可以不计较韩信屡次跟他讨价还价,他可以不计较对张良言听计从,他可以在赴鸿门宴前不惜拱手帅印给萧何。其实他都不愿意,但是又没办法。而正因为这样,使得刘邦憋了很长的气,但是他要一直忍下去。刘邦最大的明智就是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刘邦的内心深处并没有那么大的气度。 所以刘邦看了会相信。范增也相当的老辣,他知道刘邦最信不过的人就是那个从项羽处弃暗投明,屡次跟自己讨价还价的韩信。所以在那个锦盒中范增首先提到的将背叛刘邦的就是韩信。这一击彻底激活了刘邦一直压抑的愤恨和怀疑。 然后是张良。剧中刘邦在鸿门宴上刺过张良一剑,刘邦知道这一剑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本性。通过这一剑,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可以为了自保牺牲张良,这个张良也知道了。之后张良进入项羽的麾下。虽然这个决定是刘邦和张良早就达成的共识,要张良假装在项羽的麾下,反间项羽和范增,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将范增排挤出局。但是经锦囊中一说,刘邦想到,张良有可能在那段时间已经和项羽有了协议。再加上那一剑之仇,刘邦觉得张良也是会背叛自己的。 (此段分析有误。并非“那一剑暴露了本性”。张良先就说过“要让项羽下错一步重要的棋。”而项羽让刘邦刺后,张良说“你这一剑,是最错的棋啊!”这就是提示!就是在告诉刘邦,刺!张良早已算好。这么一来就能让项羽信任张良的归顺,认为是主公的背叛让张良对自己死心塌地,这样张良才能离间范项二人。不然项羽凭什么相信新降的张良而不信多年的范增? 范增被驱逐之后,特意回想起刘邦刺张良的那个场景,回想张良“你这一步是最错的棋啊”那句,还有刘邦顿悟的表情,就是导演在提醒观众这个局是如何设的。从咸阳出来刘邦重复张良“下错棋”的指示,说“鸿门宴”才刚刚开始,也就是暗示就在那一瞬,他和张良设下了离间计的圈套。 如果说是“这个决定是刘邦和张良早就达成的共识”,他们怎么知道会有这样的机会呢?张良如何能够到项羽麾下并且得到信任呢?我不知道这个“影片评价”是谁写的,但显然是自以为是又没看懂电影内涵。) 然后是萧何,萧何一直是个受百姓拥戴的人。萧何在那个时期的影响力毫不逊色于现在建国初期的周恩来,甚至他的治理能力要好很多。刘邦赴鸿门宴之所以将帅印交给萧何,不是因为他信任萧何,而是他无人托付。在刘邦的戎马岁月中,萧何一直是内政的一把手。同时他不敢将帅印交个一个武将,因为武将接了帅印后容易造反,而且带兵的人拿了他的帅印,造反是绝对有条件的。而萧何要是造反,其他武将必将持戈击之。而当天下平定的时候,一个治理能力超过自己的人一旦成为对手,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患。范增利用了刘邦妒贤嫉能的心理,顺利的用这个锦盒反间了刘邦和萧何。 刘邦也因为胜利了,思考出现了松懈,猜忌和怀疑的加重,使他对这三个在锦囊中提到的人痛下杀手。天下已平,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反倒是身边的叛徒是最危险的。 所以刘邦相信了。 那么为什么刘邦相信了。项羽却没有利用这个锦囊中提到的,去联合韩信,张良,萧何去扳倒刘邦呢? 项羽看后就明白了,锦盒中的所谓妙计是假,他知道他大势已去,战局已经无法扭转。这条妙计不是为他脱身的妙计,更不是助他获胜的妙计,这是一条让刘邦一伙在获胜后自相残杀的无奈之计。 项羽是真正知道张良不会和他一伙的,要是范增真能联合张良,也不至于被张良排挤出去,使范增落得被遗弃,自己兵败的下场。一场本可以完美胜利的战斗非要斗到差点阴沟翻船的谋士是在糟糕不过的了。张良不会做出这种事。所以他很清楚,张良叛己而去,是真的背叛他,张良是真的在离间他和范增的感情。项羽也知道韩信是个重利之人。在大局将定的情况下,韩信绝不会犯贱去铤而走险帮他。至于萧何,项羽一伙从来没和萧何有任何联系,萧何也确是忠心刘邦的人,范增能策反萧何,这种玩笑开都不可能。所以项羽最后没有“利用”所谓的锦盒。 在这里也说明了刘邦的昏庸。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韩信会背叛自己投项羽是不可能的。但是刘邦深信,就算韩信不会投项羽,总有一天韩信也会造反。杀他不是因为信不信他会投项羽,杀他是绝后患。杀萧何也是绝后患,但杀萧何并不是不相信他,而是他也很危险。至于张良,刘邦知道自己的计谋不如张良,他太害怕被张良算计了。 最后说下,这帮人有没有和范增有协定呢。(这真是自作聪明的明显废话。。)当然是没有,这帮人成了范增的棋子,成了范增的殉葬品。 所以最后范增说“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范增他是自己认输了,他知道他是怎么输得。而其他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
如何评价《鸿门宴》中冯绍峰的演技?
冯绍峰作为一个青年演员,表演上虽然还有做作之嫌,但能将气势逼人的楚霸王演成这样,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看好这个演员。冯绍峰在《鸿门宴》中饰演项羽:项羽一生是快乐的,他的快乐很简单,胜了,快乐;败了,也快乐,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快乐。胜利时是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开心,而失败也不过一次,那就是在垓下,可是,这里有他的虞姬陪着他,一切的不完美都已经不再重要了。他一生应该伤过两次心。第一次,就是范增跟他告别的时候。他大喊了一生“亚夫”,这是他对这个一直看着他成长的老人的敬爱和不舍。还记得之前他说了类似“只要是你说的我就信”的话,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亚夫于他应该比父亲都重要。再一次,就是最后的败仗,他看着自己的人一个一个的倒下,而真正被杀死的不单是他的士兵,还有他的雄心,他的豪气,他只能看着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儿的削去,可是他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