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老二”一度流传到长江流域,但由于受演出内容的限制,仍然以撂地演出为主。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艺人有戚永立、杨凤山、于传宾等。
戚永立,1886年出生在枣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2岁开始学唱淮海大鼓,20岁拜卢同武为师,是“武老二”的第四代弟子。戚永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在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走红,有“镇三江”和“独行千里一只虎”的雅号。
武老二
1930年春天,戚永立在南京撂地演唱《武松传》,一个14岁的男孩被他的演唱所吸引,一连听了几天后要拜他为师,这个男孩叫高元钧。谁也没想到,这个穷困潦倒的男孩儿后来成了山东快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正是他把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曲种推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高元钧,原名高金山,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宁陵农村。因生活困窘,12岁只身一人外出闯荡学唱河南坠子,在南京遇见了唱“武老二”的戚永立,便想拜他为师,但当时戚永立却并不想收他为徒。
后来,在南京、上海等地,高元钧有机会认识了京、津两地许多曲艺名家,如相声演员刘宝瑞等。在和大师们同台演出时,高元钧认识到,在小剧场演出没有较高的艺术趣味和水平,是无法适应听众要求的。
1934年,高元钧首次来到了济南。此时的济南,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以游乐为主的商场,成为当时济南人夜生活的基地,这就是根据古典小说《红楼梦》取名的大观园。
这里的“大观”两个字,概括了商业文化的所有要素,吃、住、娱乐、采购以及交流的需要。这里商埠云集,各种艺术形式在这儿极尽发挥,展示着自己的特色。在济南,高元钧认识了比他小7岁的杨立德。杨立德1923年出生,山东利津县利津镇人,此时的他在整个山东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艺人。杨立德的父亲、叔叔均是唱“武老二”的艺人。12岁时,他就随几位前辈艺人到处流浪卖艺,16岁时到了济南。
在“荤口”的问题上,久在城市的杨立德与高元钧感受相同,两人联合了傅永昌等艺人身体力行,立即停演“荤口”。这一举动不仅扩大了观众面,而且也受到了观众的赞扬。不同的演出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演出风格,回到南京和上海的高元钧,为了适应城市舞台的演出,十分注重向其他戏曲形式学习。他经常去看梅兰芳、金少山的戏,也常常去看盖叫天扮演的武松。不断地丰富和改进,使高元钧的山东“武老二”很快红遍了南方的时尚之都―――上海。因为高元钧的表演幽默滑稽,所以大家又叫它滑稽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