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讲的是什么?
路遥的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8年9月27日,路遥的《人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扩展资料《人生》就是在城市的场景中展开,似乎一切都处于城市的控制下,甚至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强化。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路遥创作小说)
如何评价路遥的《人生》?
每个看《人生》的人,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尤其是男人,看到的,都是年少时的自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中,当时看到这句话特别的震撼。
当时年轻,现在十多年都过去了,再看,还是一样的感慨万千。
接触路遥的作品,是因为看了《在困难的日子里》,故事主人公也是在高中求学,一样的情况,很有同感。
然后知道他还有《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好的作品,于是先捡短篇的来读。
这就读了《人生》,看完《人生》后,就心里特别有一个感慨:
路遥,这个烟瘾很大的大叔,老烟民,怎么能把少男少女的感情表现的那么细腻呢?
或者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看完《平凡的世界》后,我也是一样的感慨。
《人生》这部小说,对于喜新厌旧的男人,特别具有讽刺意义。
即使在现在来说,这样的案例人也不少。
在一些男人眼中,女人和爱情,对事业来说,完全可以成为垫脚石。
当时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当民办老师,结果被顶替,只能去种地。
这个时候碰到本村的姑娘刘巧珍,人长的漂亮又好,虽然不识字,可对他一见倾心。
高加林也挺有好感,但通过机会,他又到了县城去工作,碰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她同样也对高加林有所爱慕。
在高加林眼里,她跟刘巧珍一对比,更是符合他的爱情标准,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并拒绝了刘巧珍。
刘巧珍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心里对他的心意却不变。
高加林在县城的工作刚刚有所稳定,却有被人举报而丢失,高加林失意的回到农村,以为会被村里人看笑话,结果村里人都很安慰他。
而且刘巧珍虽然已经结婚,还帮着他去给他安排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
高加林此时真是百感交集,从德顺爷爷那里得到人生的无奈和真谛,放声大哭。
人生啊,无论命运安排什么,接受也得接受,不得接受也得接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几步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轨迹。
这几句话,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各人听这句话时,都知道自家的事。
这部小说,尤其是男人,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特别是多以后再看一遍,这就是写的年轻时候的事情啊!
甜蜜和苦涩的爱情,波折不停的事业,命运的转折,激荡的人生,几步每一个都很对应。
所以我总是看的心中不断怀疑:
路遥大叔,也肯定年轻的时候有过这样内心的挣扎,才能写出这样让人如身临其境,代入感这么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