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羊齿目是前裸子植物亚纲的1目,本目的代表是古羊齿属。它们是较高的塔形乔木,高达25~35米,直径达1.6米,出现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初期。茎干上部多次单轴式分枝,组成巨大的树冠,有主枝和二、三级侧枝,末级枝交互对生地着生古羊齿型的单叶和叶间(托叶),叶具扇状脉。茎具有很发达的次生木质部。
历史记载木材曾在器官属美木名下记载。初生木质部中始式,次生木质部具一至多行交互排列的圆形具缘纹孔。侧枝横切面显示有枝迹和叶迹,而无叶隙,中央具髓,与松柏植物密切。孢子囊一至多排着生于小枝上变形叶的近轴面,大小相同,外形相同的孢子囊,有的为同形孢子,有的则具大形孢子或小形孢子,大小相差2~10倍。该属中的另外一个种,欧美中-晚泥盆世中常见。标本采自南美洲委内瑞拉中泥盆世地层,保存在英国威尔士博物馆。
进化历程现代的蕨类植物的叶子都长得像羊的牙齿一样,因此最早研究它们的科学家就把它们也形象地称为“羊齿植物”。在地球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羊齿植物”实际上是最早的高等植物,它们在志留纪晚期已经开始在陆地上出现。
这些最早的陆生蕨类被称为顶囊蕨或光蕨。此后,蕨类植物分化为两支,其中一支经志留纪向泥盆纪过渡时期的工蕨发展到后来的石松类;另一支经泥盆纪早期的裸蕨发展出后来的节蕨(也叫木贼或楔叶)和真蕨。此外,在泥盆纪还发现有一类称为瑞尼蕨的植物,它们与高等植物一样具有维管束,同时又与低等植物一样没有气孔器,因此目前还很难确定它们的真正系统分类地位。
到了晚泥盆世,在早、中泥盆世盛极一时的裸蕨逐渐灭绝消失了,但是石松、节蕨和真蕨类开始走向繁荣。这些进化了的蕨类植物已经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可以使植物体得到稳定并深入到土壤下层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茎一方面使植物体能够直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维管束结构的形成为植物体产生了更为完善的输导系统以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输送;叶则成为专门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因其表面积的大大增加而使植物体能够更多地吸收日光中的能量。正因如此,蕨类植物在古生代后期将“地球园林”装点得分外秀丽。
现代生活在地球上的蕨类植物仍有1万余种,绝大多数都是草本植物。但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蕨类植物当中属于石松类的鳞木和属于节蕨类的芦木却都是高大的乔木型木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