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我的前半生

时间:2024-09-14 01:53:26编辑:优化君

溥仪:我的前半生

他当了三年皇帝,却做了一辈子命运的囚徒。


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当中,他把自己的家族背景到做了皇帝,遭遇时代变革,直至逃亡,再到接受解放后的改造,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普通)人的心路历程。










1959年,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特赦回到了北京。

这时候,很多人都对这位堪称“传奇人物”的半生抱着极大的兴趣,毕竟,一身跨越了两个时代,而且身份特殊,所以,引起一些人的兴趣也是正常的。

在溥仪登基和退位的前后,时代动荡,所有人都经历了一些“大风大浪”。溥仪自己更是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傀儡皇帝,到被各种势力裹挟着、利用着,最后被新中国的人民们影响和改造成了一位普通人。

从“万人之上”到“普罗大众”,时代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溥仪说:“我要把充满了罪恶和羞耻的历史,呈现在祖国人民的面前。再给了我巨大宽恕的父老兄弟姊妹面前,我要做再一次的忏悔。”

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本《我的前半生》。

在书中的自序里,溥仪说了他写这本书的愿望:告诉人们,他由于新生而得到的欢乐之情。

溥仪是满清王爷的儿子,阴差阳错的被慈禧架上了皇帝的宝座。由于权利斗争,再加上溥仪的年龄,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每天坐在那张最高的凳子上,心中充满了恐惧、彷徨和迷茫。

溥仪在皇宫的那些日子,陪伴他最多的是太监。

太监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看似奴隶般的伺候着主子,但是背地里却做一些阴奉阳违的事情,贪污、受贿、使绊子,啥事都做。

溥仪在书中提到自己结婚的制定开支,都在掌管太监那里被挪去不少。

而后来在他避居天津的时候,有听说当年那个太监还娶了姨太太,对她们常常虐待,有的受不了的,把家里的丑事让外人知晓的,还会别太监打死。

这简直就是犯罪,即便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在有些人的家里,发生着。










溥仪说到底,毕竟是受过教育,读过圣贤书的人。可是他无力去束缚和管教他们,以前是,现在是,所以他时常有一种无力感。对于自己的人生,好像和他自己无关一般。他无法掌握,也无法左右。

书中,溥仪提到了自己活到四十岁的时候,还不懂怎么叠被子和剪指甲。不懂每天离开床以后的所有个人内务处理。

在整个改造的过程中,溥仪渐渐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和其他正常人之间的差距。

原来,自己一无是处。

与其说溥仪在改造,不如说大家在教他怎么生活,怎么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正常人。

在和人的正常接触中,溥仪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心理到日常。他慢慢正式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不足和问题。

改造也是一个塑造的过程。

当你和所有人都一起平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人的优秀,也会发现自己的成长。溥仪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认知。

溥仪对于自己犯下的醉,开始有了新的审视。一个反复被利用,被胁迫的人,被敌对国家灌输的一些错误观念,开始扭转。

当一个人正视自己的时候,就是反省的前兆。

解放后,溥仪又回到东北,看到新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想起自己对这个地区所犯下的罪行,心中无限悔恨和感触。

溥仪承认,自己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迷惑。当自己亲自见证了祖国的变革以后才明白,唯有真正为自己民族斗争的共产党新中国,才是最有希望拯救民族的人。

溥仪的前半生从皇帝、汉奸、战犯到新中国的公民。他的每一个生命片段都是时代的缩影,从他这本自传中,读者看到了晚晴以后中国百年历史的衰败和再兴。

《我的前半生》被香港大学评选为“人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这一版是权威版本,书中收录了多张珍贵照片,其中有溥仪的手书和一些人物照片等。










溥仪的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在读此书的时候,那些历史显得更加真实、残酷。也让读者明白,和平年代的美好。祖国的强大才是万千民众幸福的根基。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是被迫写的吗?这本书到底是谁所写呢?

提到我的前半生,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马伊俐和袁泉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但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大家想到的却是溥仪。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是被迫写的吗?这本书到底是谁所写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现在也有很多关于溥仪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会参考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虽然我的前半生署名是溥仪本人所写的自传,但其实这本书只不过是以溥仪写的自传为原型加工而成的。溥仪的字算是灰皮本的,是溥仪当年在抚顺战犯看守所中所写的自传。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溥仪才被大赦释放出来回到了北京。所以溥仪写的自传,并不一定能够真实表达溥仪的想法,因为这本书就是溥仪专门写出来给组织看的,表达自己确实思想已经被改造过了,这本书对于溥仪来说更像是立功的。因此这本自传充满了反省式的语言,文中很多都是对自己的否定。前半段还是可以看的,是有感情在的,后半段感觉都是溥仪为了表达自己已经被思想改造而伴随着这个目标写的。溥仪原版灰皮本的我的前半生中,里面也牵涉到了很多禁忌的东西,以及当时社会不能宣扬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最后都被删掉了。最后大家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当年群众出版社文艺编辑部主任李文达,根据溥仪的自传所编写的。所以这本书中,特别是后半部分也掺杂了很多李文达的思想。而且溥仪的亲属,后来还和李文达亲属关于我的前半生的着作权打过官司。如果溥仪九泉之下得知这本书会引起这样的纠纷时,他定会断然拒绝用蝇头小利来买绝版权的做法的,因为他晚年多年发自肺腑地说:“我前半生愧对祖国和人民,我后半生要加倍地偿还........”

我的前半生——溥仪

从帝王降为平民,从绚烂归于平淡。

一生沧桑巨变,历经荣辱浮沉。

——爱新觉罗·溥仪。

出身在爱新觉罗家族的溥仪,是道光皇帝旻宁的曾孙,他的祖父醇贤亲王奕譞,被赐亲王“世袭罔替”,深受慈禧太后的恩荣,极尽人世之显赫;他是摄政王载沣的长子,原本可以世袭罔替,成为第三代醇亲王,却因慈禧太后一道仓促的懿旨而改变了命运。

1909年,光绪三十四年,彼时的溥仪年仅三岁。在他还没有任何记忆的年纪被抱上了皇位,成为了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三年之后,时年六岁的他被一道退位诏书辞位,被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张勋等人的支持下,复辟清朝,11天后,再次宣布共和。

在溥仪的前半生中,他只有一个目标——复辟清朝,恢复祖业,夺回清朝的、他自己的江山,重新坐上太和殿的宝座。这样畸形的目标让他的前半生是荒唐的,甚至是可笑的。

溥仪这样畸形的目标与他在皇宫受到的畸形的教育不无关系。在他记忆中的童年,一切都是明黄色的,琉璃瓦顶是黄色的、轿子是黄色的,椅垫子是黄色的,所有的物品都是独家占有的明黄色,彰显着皇帝的身份,其他人见到他要跪拜,名字要避讳,亲人变成臣民,甚至有伴读专门替我挨打,唯我独尊的意识深深地埋在他的心中。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他鲜少见到父母姊妹,与他们相见,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身边唯一有人情味的乳母也在溥仪九岁那年出宫。从此溥仪的生活中再也感受不到一丝温情,充满了罪恶、狡诈、怯懦、迷信……。

他不惜一切代价他拉拢各地军阀,收买亡命的白俄将军,投靠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地把希望放在刽子手身上。1932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成为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

在他勿认为自己距离“时来运转”越来越近时,他的生命却面临即将沉船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他害怕日本人把他抛弃,在日本垮台之前对他杀人灭口,他对日本人谄媚逢迎,出卖东北,在日本人的契约上签字,恐惧整日充斥在他的心中,他猜疑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抱有怀疑、不信任;这让他在家人、佣人面前变得狂妄暴虐、喜怒无常,对他们又打又骂,他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方法,惩罚仆人。他迷信算卦、扶乩,整日像神经病一样。

他吃斋念佛,超度亡魂,每日不停地念咒,甚至连一只苍蝇也不舍得打死、一只蚂蚁也不舍得踩死。打起人来却毫不含糊,丝毫不手软。

在他晚年的忏悔中,他认为在伪满十四年间的自己已经失去了羞耻,丧失了一个中国人的资格,丝毫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他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把一切罪过都推到日本战犯的身上。

在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杨靖宇被剖开肚子,找到里面只有没有消化的草根。溥仪已经厌倦了荤腥,要依靠药物、葡萄糖度日。

日本投降后,他来到苏联进行劳改,溥仪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而在抚顺战犯管理诉说的经历才是他获得新生的开始,他放下了一切内心的掩盖与歪曲。

在抚顺的日子对溥仪来说是痛苦的,却又是新生的。他的身边没有了奴仆,没有人为他侍奉,他要放下皇上的架子,他要从头开始学习自理。他没有继续掩盖事实与真相,不再怯懦,完全交代自己的种种罪行。他在受难的群众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并得到了他们的宽恕。

溥仪的前半生是矛盾的。他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在紫禁城中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他有着历代帝王的冷酷无情、残忍凶暴,一方面却又怯懦、迷信。他对日本侵略者依赖却又渴望摆脱他们 。他痴心妄想着复辟,这成为了他前半生的追求,他的前半生都在为光复祖业“努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劳改经历中,他坦白了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自己的一切罪行。在他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几十年之后,他再次对自己的荒唐进行回忆,他无比的后悔,他发现那时的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中国人了。他出卖东北,出卖自己的灵魂,却还在认为自己距复辟越来越近的假象欣喜。

初到抚顺,溥仪还是抗拒的,还是在竭力隐瞒自己的罪恶,他害怕自己受到惩罚。可是他在其他人的“揭发”下,承认了自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可是换来的是新生。他发现自己的思想、认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他的灵魂获得了新生,这让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冀。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怒无常、暴虐。

溥仪一生多桀,皆因——登上帝位。


上一篇:陈紫函出演过的电视剧

下一篇:女人必看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