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戒,是哪四戒
人生四戒,是哪四戒呢?
人生四戒指的是: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里边藏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无酒毕竟不成席,无色世上人渐稀。无财谁愿早早起,无气处处受人欺.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里边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相传苏东坡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 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歌”,诗云:“苏东坡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歌”, 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酒、色、财、气,追求者甚众,但从保健养生角度看,少点酒色财气,才能健身 益寿。 一说酒 《本草纲目》言“酒,天之美禄也。曲面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少量饮酒,能疏通血脉,驱风除湿, 助兴添乐。但斗酒狂饮,或借酒消愁,易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嗜酒成癖,还可因 酒精积蓄引起慢性中毒;或诱发胃溃疡、胆囊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肥胖 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适度和谐的性生活,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促进双方身心健康。但房劳过度,恣情纵欲,甚或因贪色在外嫖娼,势必“损肾伤精”,导致腰酸腿软、未老先衰 或月经紊乱,甚至染上性病,苦不堪言。纵欲者,寿短也。 合法挣钱,正道得财,名正言顺。但为钱财而不择手段,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甚至谋财害命,到头来不但难逃法网,而且危害健康。巴西53 岁的马丁斯 医生经过10 年研究后认为: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患癌症、心肌梗死、神经 过敏症、脑溢血、心脏病等。他对583 位被控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进行调 查,并与583 位清廉官员相对照,结果失廉官员中,60%生病或死亡,而清廉官 员中仅16%病故,两者有显着性差异。 常言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为琐事斤斤计较,动辄生气、暴怒的人,由于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过多分泌,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心 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改变,内分泌失调,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 糖尿病、癌症等疾患。还可使心血管病患者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而猝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出自哪首诗北宋大相国寺 的“酒色财气诗”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 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 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有了元的诗一 首。其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 东坡见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也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 问题的关键不是掌握一个“度”吗。于是,就在了元题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 诗》一首。其诗云:“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 气不生气自消。” 题毕,把笔一掷,乘着醉意,就离开了禅房。 翌日,宋神宗 赵顼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来到大相国寺休闲,宋神宗看了佛印与东坡的题诗, 饶有风趣。于是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略 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其诗云: 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王安石真不愧为 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诗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 国家社稷、人民生计结合起来,把人们恐惧的酒色财气赋予新的勃勃生机和喜庆 色彩。宋神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其诗云:“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 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什么是五戒,什么是四戒?
一、佛教一般常说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前四条又叫根本戒,属于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恶果,如果是出家人,则不邪淫改为不淫欲。简单解释如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
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归我所有,就叫偷盗。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盗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间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时、非处、非道处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语戒:为了欺骗他人,隐瞒事实,而说虚假的语言就叫妄语。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语戒;
5、不饮酒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酒,若干若湿,若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二、另据《华严孔目》,四戒也有下列说法:
1、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2、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
3、道共戒: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
4、断戒:谓断贪嗔痴等烦恼,得成道果,是名断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