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留养亲,在法理上的解释为: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犯人留下照顾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伦常化的具体体现。
“存留养亲”制度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88年下诏创制的。按儒家孝的伦理观念,子孙必须尽养老送终的义务。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我国汉魏以来,法律的儒家化即突出体现在以礼率法和纳礼入律上,儒家的礼纷纷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许多宗法伦理道德规范直接提升为法律规范。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法制建设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新的发展。留养制度在北魏时入律,此后为后世所沿袭。它强调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是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伦理化的体现。
《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
内容刑律名。简称“留养”。清沿唐宋以来之制,规定被依法判处死刑以及徒流重刑应当外遣服役的罪犯,如系独子,或虽非独子但家无十六岁以上成年男子,而家中却有年老、残废或者身患重病的祖父母、父母等长辈亲属需要侍奉养老者,该犯可不照原判刑罚执行,改处枷号杖责,处罚后返家侍养其亲,叫做“存留养亲”。但所犯若是十恶等常赦所不原的罪行,即使是独子单丁,亲老残疾无人奉侍,也不准留养。此外,罪犯原有兄弟过继他人而可以归宗者,或可以另继者,以及忘亲不孝者,被杀之人亦系独子者等,也一概不准存留养亲。凡死罪人犯,经秋审留养者,应当开具所犯罪行及应存留养亲缘由,奏闻请旨。经奏准留养者,则将死刑改处枷号两月、杖责四十板。如斗杀等案有致死人命者,还要追银二十两给死者家属养赡。凡部内题结的军流徒犯及免死流犯,未经发配以前,告称祖父母、父母老疾,家无以次成丁者,如属宛平、大兴县民人,该县查明,取具乡约、地方、十家长、两邻印结,府尹确查报部;如属京师五城民人,掌印兵马司指挥查明出结,巡城御史确查报部;如属外省民人,州县官查明出结,督抚确查报部。如准其养亲,军流徒犯及免死流犯,除照数决杖外,徒犯枷号一个月,军流犯枷号四十天,免死流犯枷号两个月。各省题结人犯,该督抚亦照此确查办理。如果地方官员及乡约、地方、十家长、两邻捏称谎报及受贿事发,则分别议处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