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的一些背景资料、其他人的评论,看过的也可以自己说说看法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背景着眼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融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性之美与价值之美于一体,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 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与汉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名家点评:1、冰心:“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2、张丽君:《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扩展资料《穆斯林的葬礼》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讲述了流浪儿易卜拉欣被“玉雕”的魔力摄住魂魄,在前往麦加朝圣的途中突然改变方向,留在古都北京学艺。十余年后,他成了名冠京华的“玉王”韩子奇。然而世事沧桑,历经坎坷,当他在白发暮年回首往事之时,旧日的富豪不仅一贫如洗,而且感情世界也已伤痕累累,不堪一击。清纯少女韩新月正如一弯初升的新月,出色的天赋,痴迷的事业,悄然而至的爱情,为她描绘着一幅灿烂的未来图景。
霍达的个人经历
1945年11月26日出生于珠玉世家。1961年考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0年创作了历史剧本《公子扶苏》1981年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1987年她创作了平生第一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长篇小说》杂志分两期发表。198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之职。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198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当选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港澳百科全书》编委、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1]霍达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并先后赴英、法、俄、日等十余国及我国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其生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电影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
有没有人来谈一谈霍达和《穆斯林的葬礼》
一部好的作品,肯定对人是有影响,会让人记住的。
就其故事性来说,似乎不是卓尔不凡的,但它会引起我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就反映了社会的背景,风俗习惯,文化。
首先,每个人都是正直善良的,但是因为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致使男主人公和自己妻子的妹妹走在一起,尤其当他们从国外回到国内家时,矛盾凸显的非常强烈。在世俗的舆论标准下,他们都难以抬头面对大家。可是问问内心的自己,假使自己身临其境,你是否能原谅自己,你是否还是当下的这种评判。在下结论之前,要考虑到这几个人物也都展现了他们身上的光芒、美好的品德,这个光芒是世俗的衡量标准赋予他们的。在故事的结尾用是否还应该用世俗标准衡量?这就由读者来选择吧
另外,我在每个人物身上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了-不畏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勤俭持家、尊重善待长辈及他人,他们值得敬佩,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关于作者霍达,没有读过他其余的作品了,不好妄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