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照片处理成电影胶片的效果
1,下载一个光影魔术手APP,然后打开光影魔术手这款软件,进入光影魔术手的操作界面如图所示:2,在该界面内找到打开选项,如图所示:3,点击打开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内找到需要的图片,如图所示:4,打开图片后,在菜单里找到模板选项,如图所示:5,点击模板选项,在其下拉菜单里找到内置电影边框选项,如图所示:6,点击内置电影边框选项,图片自动添加该效果,最后的图片效果如图所示:
ppt电影胶片滚动怎么设计很慢
ppt电影胶片滚动怎么设计很慢呢?第一步打开ppt软件,选择合适喜欢的字型类型。第二步导入字体。用软件打开字体的背景材料,将字体调整图层蒙版,改变为图层的混合模式,在图层中将图层蒙版中的文字填充,设置黑色100%纯度,单击图层的中间部分选择图层蒙版,选择图层的图层的调整调板。然后调整图层的混合模式为强光,不透明度20%。第三步:点击图层样式中的斜面浮雕,这里使用的是暗金色渐变的蒙版。用图层样式调整图层的不透明度,给图层添加图层样式斜面浮雕效果,图层不透明度70%。第四步:点击文章下面的按钮,点点这里进入模板。回复,点回这里回复,注意事项如下图。第五因为选择的背景图有很多种。并不适合所有ppt背景图片所以,举取代码,点击图层面板选择背色,点取图层里的颜色。
胶片相机的胶卷数量为什么会设定是36张?
尝试回答。
任何产品的设计制造都会循着一个通用标准,比如机器设备上使用的公制螺丝。
下面说说135胶卷。
1913年,世界上出现了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相机——徕卡,拍摄时将35mm胶片装入暗盒,放进相机片仓进行拍摄,这种相机一经推出便以其便携性而广受欢迎。但它采用重复使用的暗盒,有一个致命性弱点:就是需要使用者自己在暗室中为暗盒装片。
因此生产带暗盒的成品胶卷就成为这种便携相机市场成败的关键。但是,如果相机厂商各自为政,暗盒片仓规格各不相同,就会为胶卷生产厂商带来很大的不便,当然也会严重制约35mm相机的生产和销售,何况大部分相机生产厂家并不生产胶卷。这种情况下,使用统一规格的胶卷肯定就是势在必行了。1934年,柯达公司制定了35mm相机的暗盒标准,统一采用一次性标准暗盒,命名为135胶卷,1935年开始工业化生产。135胶卷其中的“1”就是指一次性暗盒。而使用135暗盒的相机就被称为135相机。
柯达公司解决了35mm便携相机的生产标准,使这种机型得到极大的普及,而这种统一规格的135暗盒一直沿用至今,它的容量就是36张。至于当初为何如此设计,应该是考虑到每卷胶卷使用的周期性,还有与相机机身体积的平衡——暗盒太大影响机身体积,不利于便携,一时拍不完一卷就不能及时取出冲洗;暗盒太小装片少,又增加了换胶卷的频次,影响使用体验。
工业设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追求使用方便以及各方面的平衡。135胶卷的设计生产标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
我们使用的135胶片实际上在135胶片相机发明前就存在了。那是35mm电影胶片。也就是盘片,长度122米。
使用36x24mm尺寸传感器的135相机的 历史 ,要追溯到1911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
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 ×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这就是徕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135相机,这一年是1913年。
很多人以为36x24mm全幅是世界上最大靶面的传感器,其实36x24mm是将35mm电影的格式(18x24mm)加倍而来!而比36x24mm靶面大得多的传感器比比皆是。
当年的徕卡使用自己设计的胶片暗盒,内置胶片就是用现成的35mm电影胶片。自己裁切,长度1.5米。早期的徕卡相机都使用自己的暗盒。
柯达公司看到了商机,而且利用了徕卡没有给暗盒申请专利的机会,设计了针对徕卡相机规格的预装胶片的暗盒。并且用自己的编号命名为135胶片。在其有限的暗盒空间内,可以拍摄36张。
如果你自己裁切胶片装进去,或者设法“偷”几张,实际拍摄可以超过36张。事实上也有内置24张胶片的预装胶片暗盒。
所以结论一下:135胶片拍36张纯属马尾效应。
胶卷也有24。12等张数。
36张的由来,有一个说法:
最初德国某公司于1925年开发的胶卷是40张 的。长度正好是一个大人两手张开那么长,这个长度是 显像时的最大限度。
但在生产工艺中不好控制,根据胶卷生产棍数是6的原理,改为12张,后来,其他厂家参与竞争,胶卷数量递增至18、24
1936年,美国的一家公司开发出36张的胶卷,同时,世界胶卷联合会为了平衡厂家竞争,统一制定了36张的标准,从此流传下来,另外,因为制造工艺上的原因,前两张的质量不好控制,现在胶卷企业一般会有37、38张的。
36张其实是概数,
实底有42张。
这个数目的胶卷大小、松紧适中,
成像数量也比较适中,
其实也完全可以是37张,
35张等等,只是一个约定俗成而已……
胶圈相机的胶圈多少长到没有留意过,能拍几张,当时收实少为了省钱把张与张间隔调到最小间隔,尽量能多拍几张。最多时候能拍到40张,那心里有多高兴,省钱么。
不用把相机发展史都搬出来吧[捂脸][捂脸]
简单地说,就是最初的容量就这么大,后来大家都默认了,就像电脑的键盘一样……
(题外话:老摄影人为了节约成本,一卷胶卷也能拍出37-38张,或者自己买盘片分装)
商品胶卷是这样的,
但当时用黑白胶卷都是自己用空胶卷盒卷电影胶片,通常每卷会到45张左右。
胶片相机胶卷分为120、220,110、135等规格。说36张是不严密的。比如120胶卷在120相机上可以拍6*4.5、6*6、6*7、6*9……拍摄张数也可以是16张、12张、10张、8张……。220胶卷长度比120胶卷长一倍,没有背纸,拍摄张数多一倍。135胶卷分为36张、24张、12张装,在全画幅相机上拍摄张数与标示相同,在一些特殊的半幅相机上可以拍摄135电影片幅,张数约多不到一倍。
主要跟相机的厚度有限,胶卷也必须在相机厚度的范围内,胶卷设置36张,相机正好可以容纳36张胶卷的体积。胶卷标准是36张,我一般都能拍到40张,能拍40张必须要在暗房或暗袋中操作,等于是挂上胶卷就可以拍了。就是为了节省银子,想想,一个彩色胶卷要20元,每一张都是钱啊!
过去的胶卷就相当于枪支的子弹,能装多少是根据弹匣子决定的。既然照相机能发展到数码不用胶卷了,那么枪支打的子弹能不能也考虑使用数码子弹呢?
为什么我的胶卷相机用36张胶卷自然过片过了40多张还能用??
上胶卷很有技巧。
第一,片头卡住的越小越好,但一定要卡住。将过片手柄向外搬一点试试,一定要能拉动胶片。否则可能不过片,你就白白浪费感情了。
第二,拉出的部分越少越好。最好能刚刚放入胶卷舱里。这样就可以多照1、2张。
第三,如果前期做得好,只过一片(搬一下)就可以拍照,这样节省得更多,片头差不多省出2张。
第四,如果能熟练上卷,可以在“暗”室、捂上被子装卷,这样片头肯定可以省出3张片来。
第五,胶片的长度很多是不标准的,但一般都可以照出38张来。
第六,有的135胶片相机其实是110的,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截幅、遮幅或APS-C幅面的相机,应该可以照72-80张以上的照片。
所以,把房间里的灯光全部关掉,把被子展开将相机拿到被子里捂好,打开相机后盖,搬一下过片手柄看看,是否上好了胶卷。然后,再关好后盖取出来。操作过程中,千万注意不要漏光或曝光了。还有一种叫“引片器”的工具,你可以不打开镜头盖,设定好快门速度盲(瞎)拍,练一下装卷和过片。退卷后,再用引片器将胶卷头引出来。不过,这个小工具现在可能不太好找了。